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昭帝本纪 » 第八十章 生变(一)

第八十章 生变(一)

    景成三十四年春,百济高丽扶桑和耀州升州桃州沿海联军镇压海寇。

    初时十分顺利,大股的海寇被剿灭,只余小股不成气候。正欲一鼓作气清缴时,高丽王太后病逝的消息传来。

    高丽王太后是个传奇男子。周武帝亲子,以和亲公主身份二嫁高丽,此后把持高丽朝政二十余年。他严明吏治,仁善爱民,在高丽有极高的声望。

    王太后病故,按照高丽的制度,在外的军队要回京都举哀,于情于理大周都没有办法阻止。

    高丽撤军后,百济与扶桑也变得有些懈怠拖延起来。

    这细微的变化,给了海寇喘息的机会。

    她们变换策略,改为小股作战,速战速决毫不拖沓,略抢到些财物立即撤退。待到水军赶来时,早已逃之夭夭。

    这让主将季屿桐苦恼不已。

    倘若此时换了卫舒换了薛绪来,必然能看出写端倪来。季屿桐终究年轻了些,对百济扶桑那点小心思毫无察觉。

    景成三十四年二月初四,高丽王为王太后定谥号“孝宪”,尊母亲为“世祖”,合葬零陵。

    元琦看着传回京城的消息,当即暴怒:“贼子怎敢?”

    高丽做为大周的蕃国,私自为先王尊庙号,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现任高丽王是先王第三女,并不是王太后的亲女。她能登上王位,是因为王长女即位后,在刺杀中重伤不治,而她自幼丧父,在王太后膝下长大,这才被请封为新王。

    孰料孝宪太后新丧,她的狼子野心便显露了出来。

    高丽是大周的蕃国,王太后的谥号应当由大周礼部拟订,或高丽礼部草拟呈报大周批定。高丽王私自定下谥号,已然是不敬,更何况还为已逝的母亲尊上庙号。

    “朕若是再不管,金永妍是不是要给自己择一年号,从此废用母皇的景成纪年?”

    杨茵劝道:“殿下息怒,书忱传信来,高丽王于谥号庙号一事上,非为主导,乃是受朝臣裹挟。”

    元琦依旧怒不可遏:“保她即位时说她亲近大周喜爱中原文化,犯了错是受朝臣裹挟,杨爱卿,孤看上去是个傻子能让你们随意蒙骗吗?还是你们杨家和高丽有什么私下的往来?”

    这可不是件小事。

    往小了说,杨书忱在高丽为官多年,已经扎下根基,杨家和高丽往来也实属常事。往大了说,那可是通敌叛国的罪名。

    杨茵忙跪下请罪:“臣失言,望殿下恕罪。”

    右相薛绍也劝道:“殿下,杨尚书主管礼部,番邦之事她总能最先得到消息。如今高丽政权更迭,知晓些旁人不知的事情,实乃分内之事。”

    元琦只是一时怒急,很快便冷静下来,暗恨自己喜怒形于色。杨茵本就是她的支持者,无需薛绍求情,她也能明白杨茵的忠心。

    “孤一时气极,”元琦起身扶起杨茵,“杨爱卿详细说说高丽的局势,朕不愿冤枉了高丽王,但她若真有不臣之心,孤也绝不轻饶。”

    杨茵知道这是太女对她的敲打,杨家在高丽的经营的确有些太显眼了。

    “高丽李氏,在老高丽王时权倾朝野,直至王太后当政,清理了一批高丽的士族,这才沉寂下去。先王遇刺后,新王继位,王太后断断续续病着,李氏才又冒出头来。这几年新王逐渐从王太后手中接过权柄,李氏这才起复。这次高丽王的僭越,便是李氏的教唆。”

    “诸位爱卿以为,孤该如何处置李氏,处置高丽王?”

    殿中几人都是景成帝的老臣,对于这个一路杀出来的太女多少都是了解的。她如此一问,定然不是要善了的。

    薛绍和陆雨交换了个眼神。

    大周如今已经三面开战,如果再与高丽交恶,难免扶桑百济不生出什么其她的念头来,届时,大周当真是背腹受敌了。

    陆雨先开口道:“殿下,如今正值春耕,不宜再起战事,臣以为不若先让礼部拟旨申饬,倘若高丽王有悔改之意,定会罢黜李氏以谢罪。”

    薛绍接着道:“殿下,先前合河、金洲加上平海寇的府兵,还有陆续补充的人数,已有数万人。虽然比起前朝末年动辄十万数十万的兵力,并不算多,可如今是太平盛世,由战争引起的伤亡直接反映在农业和商业上,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元琦沉吟:“礼部先起草国书,百姓固然重要,但大周的国威同样重要。面上看上去是大周和高丽的摩擦,倘若处置不当,让旁人生出些不该有的心思来,那些常年在外的商队,便首当其冲,届时只会因小失大。让兵部准备好,调集玄州、常州、沈州的府兵,倘若要战,以最快的速度调集粮草兵马。”

    大周的动作传到高丽,令高丽王惴惴不安。她本就不是什么果断坚毅的性格,做出这些挑战大周的事儿来,一是在王太后的管教下太久,骤然松了钳制,未免得意忘形;二也的确是李氏在前朝后宫的游说,一时冲动。

    现在收到了大周的申饬,加上边境传来大周军队调动的消息,先前的志得意满顿时化为了泡影,只剩下惶恐。

    “崔相,大周陛下这是,要小王如何做啊?”

    崔博霖早先极力反对高丽王的僭越之行,但高丽王在兴头上,满脑子都是李氏为她描绘的反抗大周之后的快感。现在冷静下来,想起还是出身大周顶级士族的崔博霖更可靠。

    “王上,先前僭越一事,并不是王上的主意,乃是收到了小人的蛊惑蒙蔽。现下王上只需处置了进谗言的人,向陛下请罪,陛下定不会多加斥责。”

    “对对对,”高丽王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来人,将李君和李文亮给本王抓起来,投入天牢。还有李府,其她人也都关押起来。”

    崔博霖暗自摇头。高丽王不是王太后亲女,纵使养在身边,也难有先王的气度见识。

    罢黜了李氏后,高丽王连忙写了请罪奏折送往京城,生怕晚了一步让大周皇帝有理由出兵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