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被演义尘封的三国英豪们 » 第二十八章 绝佳选择

第二十八章 绝佳选择

    “董公!末将认为我们低估了这些地方氏族的野心!若是在张纯张举称帝之前如此,可能还有机会。但历经何大将军以及张氏兄弟的肆意妄为后,卑职认为这些人已经不再是一个小小的官职就可以满足的了。照常理,袁氏一族必然会抢夺执金吾一职责来干涉我军内事。但这次却一反常理,他们竟然将所有家族的核心成员全部下方至地方郡县。豫州全境几乎都被袁氏接管!这是一个信号!相国大人!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朝堂权力了。”两边都是心腹,一个不能得罪。只能另起山头,转移重心。将责任推到张纯张举和袁氏身上,就算他吕布牛辅要发燥也无人可怼。事关重大也顾不得身份了,只得强行出列。希望能改变董卓的计划。

    “这倒是难得!看来徐将军的儿子果然是不同凡响啊!来,你倒是说说该如何是好?”董卓第一回看到除了他五个兄弟和李儒以外的人有想法。反倒有些惊异,自然是来了兴致。但李儒并不这么认为,难保牛辅这帮人不上路子私下报复。只能用眼神对我进行暗示。

    这我也清楚,但我不得不如此为之。“在下认为,我们应当构筑缓冲防线。沿关隘控制西北各处交通要道,让那些氏族难以互相勾连。况且我们在名义上是有并雍州正统的,可以强行调控。只要不动中原地区那些氏族的老巢,基本都会隐忍。只要防线建立成功,我们就可安心经营西北。待巩固西北大权在握之时,再蚕食中原。那个时候他们就算再想要造次也没有机会了!西北的中心地区可以暂且下放给地方宗族,只要打断他们与中原的联系。就不怕他们不认命!”

    董卓自然明晰事理,分而击之最为常用。这也不失为一种办法。“那么你可有防线的预先规划?”

    “这是自然.。”这种东西还是在地图上看起来比较清晰。“兖州豫州荆州,皆为各大家族的核心所在。一个都动不得,很难保证他们不会暗地联合。那么就只能按照山脉走势和关隘来分隔,从并州往南再往西。太原,上党,河内,河南尹,弘农,汉中。正好形成一个环形关隘防线,将整个西北包裹在内。并且都是世家大族的权力边缘,较容易得手。不知各位将军意下如何?”

    不论效果如何,就现如今的情况也确实是如此更为稳妥。吕布自然留在河南尹,同时他还可以全力煽动董卓让牛辅到太原去处理边关。而牛辅则一门心思想要篡夺弘农要和吕布争斗,就这个议案两边都满足了。他们也就不再争吵,而是开始准备为自己谋划利益。但这些日子一直混迹官场的段煨显然明白这只是看上去不错:“董公!微臣有一事不明,虽然太原宗族的核心丁原已被我等除去可以顺势接管并州。但南侧的汉中可是张氏一族多年经营之地,况且易守难攻。想要拿下这南部防线可是有些困难啊!更何况我等不能再师出无名了,这定会触及这些朝中老臣的底线!”

    而李儒在略加思索过后自然是发现了这套方法的可行性。“这倒不是问题,黄巾才定。而他张公祺所行之事与黄巾并无过多差异,早年更是有不少联系。更何况天下黄巾作乱只有他那一地少有反叛,大可定其为私通黄巾之叛贼。令其即日入京受审,若是不从那正好枪打出头鸟!以肃清黄巾余孽之名灭了他,顺便敲打敲打其他那些无法无天的世家大族。”

    既然有了李儒的首肯,那么董卓自然也就放下心来。“既然各位都觉得这个方案还算稳妥那么就暂且依此行事。地域分配上的争议较大,就暂且搁置。待本相细细思考之后再做定夺!既然要事已定,那么诸位将军就各自回府吧。”既然要紧之事有了初步计划,董卓也不打算在吕布和牛辅的争辩中浪费时间。当即遣散了麾下各部,而这也是军旅之人的一贯作风。哪怕搬到了都城,议事也是能短则短。董卓最厌恶之事就是每日上朝时,各部官员的互相扯皮。

    就算是在出门的路上牛辅和吕布也是针尖对麦芒,几乎就是在摆了明地抢夺权力。但这又与我何干?只是并州军寻衅一事未能解决让我感到颇为遗憾。正当我们离开马厩准备打道回府之时,李儒却意外到来。“且慢!董公有请,还请二位随我一道前往。”

    “这,相国大人不是刚遣散我等吗?”这倒是让徐荣有些意外。

    “自有缘由,随我来便是。”李儒跟随董卓这么多年,他们之间的默契早已无需言语。

    不多时便转至侧门再入太尉府,“文优啊,直接进来吧。这职位分配我等还需再作推敲,奉先和宗弼之争着实难以取舍啊!公恒这计策确实在理,我董军能有如此新秀实乃大幸!不愧是文钦,亲自教出来的儿子就是不一样!哈哈!”董卓嫡系和外人分的太清了,这是他最大的优点也是他最大的缺点。若是镇守边关痛击胡匪说不定有机会成为一代名将。但选择入朝从政。他可没那个自制力,也不懂一丁点均衡之道。难怪天下氏族说什么都要反他。

    “董公谬誉,犬子只知其头不顾其尾。要学的还多着呢!”徐荣自然是知道我的老毛病,想出来了但是后续的步骤和关系厉害怎么调控是一点概念没有。

    李儒倒不这么认为:“这倒无妨,这些事本当是我等军师之职。公恒能想出来已是不易。后续布局我已有初步预案。还请董公定夺!”

    “但说无妨。”

    “臣认为如此分配较为稳妥,文才(胡轸)将军率领骑军于太原练兵。这些朝廷降军还需多加整合,而没有实战是万万不可的。上党乃冀并相隔之门户,不可大意。还是董公调遣亲族前往较好,所以这个位子非尚矩(董越实在没有记载,只能套用明朝同名人物)将军莫属。而河内乃都城核心,此地能让宗弼(牛辅)与奉先有一争之力,但地界狭小不至于让牛将军一家独大。最为适宜。河南尹作为洛阳所在自然不用多说。过去天子脚下国泰民安,弘农地界难有政绩。然现如今已是不同,黄巾骚乱让周边地区也不再稳定,此郡已成为镀金的最佳之选。这正是忠明(段煨)将军的绝好机会,待整合弘农。朝中那些迂腐老臣定再无异议。这样董公就可以朝堂百官之中名正言顺地安插些耳目了。剩下的汉中恐怕也只有徐将军能胜任,具体事项还需看他张公祺的反应。”李儒怎么分配势力,早就在内心有所打算。这也是多方互相平衡都不得罪的最佳之选了。

    “嗯,尚可。暂且按此行事,具体调整等到汉中方面传回消息后再定夺。还有一事!前些日子,奉先到本相国这状告我的西北老将目中无人。和他手下的人有些摩擦,但我手下的兵我还是了解的。这个事情需要解决!之后下放各郡自行扩大,若是在那之后还有冲突。一旦日后合兵一处,那将会成为一场灾难!这是万万不能容忍的,不知文优军师可有什么高见?”既然李儒有了主意并且和他想的也大差不差,那么这些事自然是先放一放。而并雍两军不合,这才是董卓感到最急迫的事情。朝中这些老东西无时无刻不想挑拨他的部下,好让各族的压力降低。若是真被他们挑起了两军争端,那么对于尚未掌控朝堂的董卓来说是绝对致命的!

    李儒看上去八成已有所拿捏,而这也正是我最关心。就当我等焦急地看着李儒在那来回踱步的时候,他却将目光意外地转向了我。“启禀相国,这派系纷争最常用的解决办法有两种!其一,转移仇恨,一致对外。统一协调,混编后一同作战!这样是最直接消除对立的方法,但容易有隐患。一旦失利,内部势必会两方互相攻讦推卸责任。到时候再想整合就更是难上加难。其二,最为简洁明了!那就是联姻!有了联姻作为牵头,后边互相调任的难度和排斥性就会大大降低。而微臣不才,准备双管齐下!来整治两军互相对立的问题。”

    “那看来汉中之事就是军师为两军磨合所作的准备了?果然是文优,一如既往地高见!此地确实不错。既不会触及大族神经,进攻又不会过于容易。只不过汉中山川险要数不胜数,我等当如何防止两军阵前不利而产生内讧?”董卓自然是想到了之前的安排。

    “这正是我联姻的用意!以联姻之人为媒介,就算两边想要翻脸。双方也不敢明着发作!”李儒这一套连环计,完全将吕布这个刺头给套牢了。

    “确实不错,但何来联姻。本相国的长孙女还未及笄,怎么能就此许配他人呢?更别提随军出征之事了。”董卓也同意这样双保险比较稳妥一些,但这人选确实有些难以捉摸。

    “董公多虑了,不是许配亲族给奉先将军。那毫无意义,更何况奉先将军已有正妻。再许配多少都只会变为赏赐而起不到制约的作用!所以!微臣的计划是让奉先将军的独女,许配给我军!这样才能保证并州军的那些将士不敢在奉先之婿的面前造次!”李儒一言直击核心,而这一拳确实打在了并州军的命门之上。

    “甚好!还是文优懂我!但这人选该当如何?我依稀记得奉先与我说过,其女已及笄数年将近二十。只因他这个父亲多年的耳濡目染,致其女八雅竟无一知晓。奉先也正为此事发愁,早年尚在并州之时多次撮合。但最终都因高不成低不就而告吹,一般大宗族还真难以接纳此等女子为正妻。但奉先又是刚强之人,怎可容许自己的女儿为妾?自然就这么耽搁了下来。”董卓说媒说了这么多年,看到有落单的自然是下意识地了解一二。但如此背景着实有些难办,所以也就放在了一边。

    “这绝佳人选不正在此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