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被演义尘封的三国英豪们 » 第十六章 董军势力

第十六章 董军势力

    “这。。。”董卓看着手下前锋斥候递上来的情报陷入了沉思。

    “绕!”此时反倒是一旁的李儒打破了沉寂。

    “损失有些略大了吧,随军给养急需补充。更何况一座小城而已,储备定然不足。本帅有信心一战而下。”董卓觉得李儒这次有些紧张过头了,虽然这里看上去很反常。但是因为跟不上韩北二人而被迫攻占小城各自为战的不在少数。

    “臣担心有诈,这临渭小城横跨渭河。城中更有桥梁沟通两侧,臣担心此处乃是一座陷阱。若我等一旦强攻,暴露了位置,那么敌就有机会两侧包抄。哪怕我军能够一战而下,但城墙势必会被我军毁坏。入城后必然耗费时间整编俘虏安抚百姓,这样就给了他们强行合围的机会。而河上有桥梁相接他们也不必担心被分而击之,那样我们就真的会陷入重围。虽然可以赌一把,但臣认为没有必要。天水郡城并未陷落,就算进入天水传令当地守官运输物资都可以保证我军不会出现物资短缺。哪怕天水意外陷落,我军也可沿渭河南岸搜刮羌民物资补充军用。以平叛之名,名正言顺。”李儒自是有他的见解,这临渭就好比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嗯,文优军师所言在理。这是一场毫无意义的赌博,传令下去!全军向南转道,绕过临渭!”

    “诺!”

    就这样城中的数千残兵败将躲过了被屠杀的命运,但羌人到底有没有围绕这座临渭城埋伏他董卓那就不得而知了。不管是如今还是往后,这都将成为一个永久的秘密。但劣势依旧存在,敌人可以拥有无数次失误的机会。但我们就算处心积虑地规划每一步,也依旧换不来哪怕一次失误的机会。

    我作为一个都伯自然是不知道上面的打算,只是对突然绕过一个照常理应该进攻的小城感到好奇。不知道走了多久之后终于真正地进入了天水地界。才越过两郡边界之时,大军却突然放慢了前进的步伐。大量的斥候骑兵被四散了出去,原本还要小跑的进军速度瞬间变成了步行。

    “文优,我等下一步该当如何?”董卓这两天也被这磨磨蹭蹭地龟速行军弄烦了。说实话他非常想要挑衅这帮所谓的羌胡大军一决胜负,以此重振他董仲颖西北虎狼之威名。但年少轻狂已然不在牵扯的多了顾虑自然也是越来越多。

    “董公不必焦虑,臣自有妙计。我军可沿途驻扎于水流湍急之地,只需缓步行进方可保全实力。”

    董卓反而有点被李儒弄蒙了,这才是天水郡东部边界。要是这样一路行进到西侧,而对方却无动于衷地话。怕不是要行进到到猴年马月啊。。。

    李儒自然也是看出了董公的顾虑,淡然一笑道:“放心!不会太久的,等不起的不是我们而是他们!若是敌方另两侧略有失利都会让他们瞬间万劫不复,但若是我方另两侧失利那么我们就更有足够的理由回撤扶风。除了包围强攻外他们别无选择,这也是他们唯一的机会。”

    董卓虽说有些将信将疑,但因为他个人的性格导致他除了相信李儒外也没有选择的余地。而事实也确实如此,渭河于天水东侧边界向南改道形成了一道急弯水势异常湍急。而这里也正是李儒选择的第一块决战之地,我军所驻之地离望垣县不远。在获得了些许补给之后就沿着河道驻扎了下来,而这时候我们背后背着的木筏自然是起到作用。所有人都卸下了身后的包袱,开始安营扎寨砌灶做饭。官至校尉一级就可以不与士兵同食了,而华雄自然也是如此。

    而我作为一个华雄手下的都伯,却时常被华雄单独召入营帐一同用餐。旁人可以说是羡煞异常。但我看得出华雄这段时间的心情其实并不好,他也有他的苦衷。说实话每当我与其一同用餐时我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

    以下为解释内容:【董卓手下五个中郎所代表的势力完全不同,这也就是导致各中郎麾下都尉的成分也完全不同。董卓的本家其实是在武威姑臧,他本身是个出生在陇西临洮的旁系。但是他功成名就反而成了董氏一族的顶梁柱,但他并未自立门户而是回归本家。这也就导致姑臧人在他的阵营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同时西北地区长年战乱导致各大家族相较于中原的零散分布可以说是完全相反。他们大多集中在某一片稳定的地区当中,凉州武威郡太守府所在的姑臧县自然是首当其冲。所以相对地周边郡县就很少有有才之人或者宗族存在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董卓麾下大半将领都是亲戚或者邻居,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董卓阵营会如此看重关系。因为他们都是武威姑臧人!与其说是董氏集团,不如说是姑臧集团。

    这要是不够直接的话,你可以直接看董卓手下的五大中郎将。董越,段煨,胡轸,牛辅,徐荣。五个人里面除了徐荣外其他四个全是姑臧人!贾诩也是!他们说实话都能算得上亲朋好友。董卓的绝对核心集团中唯一一个不是姑臧的反而是他的首席军事李儒,司隶左冯翊郃阳人。这也正是徐荣和李儒走到一起的原因。

    而四个姑臧人同时身处高位也就导致排外以及内部斗争非常严重。

    段煨是宗族代表,其族中的段颎更是官至三公。他的手下几乎全是凉雍二州各大宗族的子弟。可以说从智商上,完全碾压其他四人。

    董越是董氏一族的本家代表,手下清一色的董氏或者联姻氏族的子弟。

    牛辅是董卓暂定的继承人,手下全是野心勃勃之辈。他们全都在等着董卓归西牛辅接位后,干掉原本的其他四大中郎好让自己上位。其中的代表更是在后世闻名:张济,李傕,郭汜。

    胡轸则是军功代表,他本就是武威陇西一带的强力军阀的后代。他胡氏一族游猎西北多年,很多精骑都是他们贡献的。后归顺董卓,自然是座上了五把交椅中的一个。手下绝大部分都是西北二州的老兵,土匪和归化的羌胡牧民。

    最特殊的就属徐荣,他是外来集团的代表。最早跟着董卓,能力也足够出众。更是受到了董卓本人以及李儒的共同偏爱。所以在外来集团中他的地位无可匹敌。不像其他队伍中总有那么几人是和四位中郎对不上眼的。徐荣手下大半都是董卓在并州河东任职时期收拢来的一些手下,说实话这一时期的徐荣在五位统领当中算是弱势。但自从董卓入住洛阳后,所有归顺的各地零散部队几乎都被整合到了徐荣麾下。这也使得徐荣得到了极大的强化,本身的统帅能力再加上李儒的帮助。那时候的徐荣确实称得上是战无不胜。】

    华雄现在就感到非常难受,曾经的他无比自在。但是自从这次回军陇西扩充部队之后,一切都变了。曾经的华雄也是陇西武威一代的游猎骑兵,但他本人是陇西人,而不是武威人。在河东的时候虽然姑臧人依旧占大头,但是他们随董卓最早起家的陇西人也不少。所以他们也自认为高人一等,没少和那帮姑臧人争斗一二。但十五年的河东改变了一切,曾经陇西派的核心都已老去解甲归田了。他这个当时才刚刚成年的小兵反而成了核心,十五年足以让董卓的威名磨掉大半。更何况董卓已然回归本宗,只是加强了陇西旁系的发展。但在陇西人看来这些人就算再强他们也依旧是武威人。所以此次扩军新的陇西人因为早已忘却董卓没来多少,却是挤进来了一大把当年的老兵和武威的新人。

    这也就导致陇西人从细微的劣势转变成了巨大劣势!

    虽然董卓在扩军之前考虑过士兵来源的平衡,特意在陇西征兵而非武威。但是十五年的远离中心让这个举动几乎没什么意义。更何况董卓本人当时更是不在陇西,少了董卓本人的宣传外加五位统领中的四人都是姑臧人。自然更是变本加厉地往队伍中充实同族。徐荣也在扩军,但是这西北战乱之地本就没什么外来者。武威以及姑臧人有四个更佳选项为前提,自然是不会无聊到去加入一个幽州人的队伍。这就导致大部分的陇西本地人反而进入到了徐荣麾下。而胡轸为了稳住麾下的陇西人,不至于全都跑到徐荣那里去。胡轸就特意在五位校尉当中提拔了他华雄这个军功派的老兵。

    得到晋升的华雄欢天喜地,本来还想着要收拾收拾投奔徐荣的心思瞬间就没了。但等到扩军正式完成以后,他就后悔了。与他平级的另外四人清一色的武威人,这就导致他这一校被联手打压。手下的都伯中还有不少姑臧人,更是一点不服他。而胡轸也不好出手跟他的老乡直接对立,也只能采取漠视的态度。他的压力瞬间骤增,而我的到来就好像一株救命稻草让他找到了重新与徐荣将军建立联系的方法。

    而我却从他身上同样感受到了父亲的那种无奈。只是父亲还可以利用亲疏之分和军力之差,来拉拢段煨胡轸。他华雄却只能独自承受,这种从气质上的莫名相似也让我对这位华校尉产生了一些亲近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