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神朝演义 » 第三章 不改制,死路一条

第三章 不改制,死路一条

    然而,并没有太多人理会柯振培的叫唤,任由他被夏正平的亲卫拖走。试想一下,眼前的夏正平正处于一种暴怒的状态,如同一只张开血盆大口的狮子一样,等在那里,谁要是反对他就会趁机拿下谁。

    可怜的柯振培,简直是不识时务,即便是想要反对这样一位具有野心的帝王,也要私下里进行啊。众人之所以最开始的时候,没有提出反对意见,这一条因素占了九成九。他们是士族之人,明白夏正平废除士族,建立科举制度的决心。这种时候,自然是要顺从于夏正平的,岂能火上浇油呢?他们不反对,不代表那些外面的士族不反对。

    夏正平见着柯振培被拖走之后,双眼扫了一下政事堂的众人,道:“我说过多少次,百姓乃是我大汉立足的根本!可是,还有那么极为官员,不把这一件事情放在心里,口口声声的说着贱民。难道,你们认为的贱民,就和你们区别那么大吗?除了身份上的差距,除了能力上的差距,还有吗?”

    “都是一个肩膀扛两个脑袋,一个裤裆藏两个蛋,排除外在因素,你们这些人,未必能够比得上外面那些吃苦受累的百姓!”

    众人闻言,神色一凛,果真如同之前猜测的不错。政事堂议事,不过是走一个流程罢了,好让巴州的人们知道,他夏正平是怎么决定治政政策的。反正到时候民众怨声载道,抱怨的对象,也是巴州所有的为官之人,可不仅仅是他夏正平一个了。

    “主公啊,切勿稍安勿躁!”百里子明拖着自己的残躯,走到了政事堂中央,“老臣受主公之恩,从一介奴隶的身份走了出来,以此证明,平民百姓绝不比世家之人差劲,因而我是坚决同意这样的一条诏令的!”

    众人以为百里子明会走出反驳夏正平的诏令,没想到却是支持着他的。众人细想之下,便是明白了个所以然来。百里子明曾经在襄阴郡郡守府衙之中做奴隶,这一件事情,至少九成九的官员都知晓。

    然而,百里子明的身份,却是掌管着巴州所有钱粮事物的官员,权力之大,甚至是让人羡慕。偏偏有一点,那就是人家百里子明做的比这些世家之人好。光光是这一点,就足以堵得上众人的嘴,普通百姓真的不如世家之人吗?

    其实,世家士族之人,在意的还是那条世代为官的规矩。试想一下,什么叫做世代为官?这不就是世袭罔替的意思吗?有哪个家族的人,不希望自己的家族风风光光的?就算是巴州第一丑男公羊忠,他也希望自己的公羊家族能够为世人所记住。

    “你们听听,百里老先生的言语!”夏正平神色平静了下来,不再像刚刚那么急躁,“你们再看看,我选拔的人才,有多少人的本事,在你们这些士族之人之上?”

    “比如说,雏凤先生何士元?襄州名士,家境贫寒,不是世代为官的家族,闲云野鹤一般的人物。然而,他身为军师,屡次出谋划策,助我击退强敌,甚至是夺去了整个巴州之地。而你们呢?在我夺取整个巴州的时候,不断阻挠我,不断地劝告我。你们的目的,又究竟是什么?”

    “再看看公羊忠,掌管田亩的事情,几年以来巴州之民,皆是对他感恩戴德,认为他的田亩之策,符合当下情况的。而你们呢,皆是一个个尸位素餐,有什么作用吗?”

    夏正平说了很多,他言语之中的你们,指的正是这些士族之人。正如当初夏正平在永昌之郡改革一些官职的时候,言辞激烈,一切都是以民众为着想的。

    “在其位,谋其政,你们很多人显然没有做到这样地步,我就不去追究了。而,有些人则是没有能力,站着茅坑不拉屎,究竟想要做什么?”夏正平说的言辞很是激烈,甚至是一些不符合礼仪规制的话,都说了出来,“你们要是有才能,大可以通过考试科举,进行选拔任命。”

    “主公,消消火!”何士元见着夏正平大动肝火的样子,心里不由得叹气,“若是没有了这些士族,恐怕我们也难以在巴州立足啊。牵一发而动全身,主公也要多考虑一下。”

    “不必了。”夏正平摆手,“即日起,昭告与整个巴州,就说开科举,秋后录取。选拔二十人做官!”

    这就像是公务员考试一样,谁都有机会,谁都可能成为公务员中的一人,但问题是,你究竟有没有那个能力,能够考上。这就是实力的问题,而不是制度的问题了。

    大夏祖制,弊端在于士族之上,如果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选官任官的制度,夏正平所在的大汉,也依旧会走老路。

    就像丞相申不易那样。

    夏正平依稀记得,丞相申不易,应该是属于申家士族的人物。这个士族,自从太祖陛下开国以来,就跟随着他了。一直到今天,也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了。然而,每一代的申家都会出现一位丞相。或者说,丞相之位,压根就没怎么变过,要不然怎么可能在大夏神朝的历史之上,出现多次的丞相废立皇帝的事情呢?

    这一切的后果,都是因为申家士族的根深蒂固,已经形成了一股势力,那就是把控相权。自古以来,大夏神朝的相权,就没有脱离过申家士族的手中,哪怕是申家士族的外戚之家,也不曾有机会触碰到。

    夏正平绝不希望自己看到这种情况,出现在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巴州之地。尽管这个地方很小,但是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它很有可能会成为夏正平复兴大夏,或者说是开创大汉的基础。实质上,这已经是了。不过,这个基础却是确立一种新的体制的基础。

    “我支持主公!”陈庆之此时有些艰难的说道,“主公之言,是极为符合目前的状况的。如果任由士族之人,把控着做官的权力的话,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集思广益,真正的了解底下民众的苦楚了。”

    “国舅之言极对!”夏正平点了点头,“另外,科举之前,兴办诸多的学校,也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士族之人能够学习,贫民百姓也能够。常言道,有教无类,既然大家都是人,为什么要将教育分个彼此呢?”

    这一番话,直说的政事堂上的许多人,面色变得好转起来。事实上,夏正平只是废除了世官制中的世袭特权,这的确是一个致命一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士族之人无法做官。想要做官,通过科举考核就是了。

    这不就是跟之前的察举制一样吗?

    察举制选官,同样是要考核的。只不过,科举选官,考核面对的竞争对手更多罢了。然而,不管怎么想,对于常年生活于士族之家的人们,还会在意那些考核?

    “既然如此,看样子并没有反对的迹象了。”夏正平再一次挥手,“诸位臣工,此举改革,乃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大事,关乎着我大汉根基的稳定性。民心所向,也要坚决做到底。”

    “臣等遵命!”

    其实,今日的夏正平,压根就没有想要和这些官员们讨论问题,他想要享受一下自己独断专职的特权,想要享受一下,自己身为汉王的权力快感。

    “那好,余下的几个政令,你们都看看,我们过一阵子再议。先花上一段时间,将这两件事情处理好再说。”夏正平点了点头,他示意黄安不必再念帛书了。“记住一句话,不改制,便是死路一条。”

    夏正平后面的那一句话,说的一点没错。之前大夏神朝,因为世官制的影响,导致了相权皇权矛盾的不可调和,最终使得了申不易篡国自立。现在,夏正平不想走这条路。

    “既然是要做一二两件事情,那么我就来确定一下人选的问题了。”夏正平思索了一番,“何长风、陈旭何在?”

    “臣在。”这两人也是士族之人,不过他们并没有去反对夏正平的诏令,理由之一就是他们已经看到了废除士族世官的苗头。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诸多的任官时候,都有着这一种体现。

    不过,此时此刻夏正平并不在乎何长风与陈旭的想法,他手写着帛书,道:“现在命令何长风为主使,陈旭为副使,去拜会一下南蛮的大酋长孟杰,期望彼此通商互市,以为永久策。”

    说完之后,夏正平的帛书也写完了。何长风见此,快走几步,来到了桌案前,从夏正平的手中接下帛书。这一份帛书,可是关于通商互市的内容。夏正平将这一件差事交给两人办理,可以说是对这两人极为信任的。

    “臣定当竭尽全力。”何长风与陈旭齐声说道,这话听着很受用,夏正平点了点头道:“你们今日便可出发,前往南蛮之地了。”

    “至于设科举,废除士族世官,则有我亲自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