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烽烟战国:我穿越成祖龙私生子 » 第十一章:韩国寄出疲秦之计

第十一章:韩国寄出疲秦之计

    吕不韦当政以来屡屡为秦国做出重大的且正确的决策方略。

    不仅扭转了主少国疑所带来的朝野动荡更是遏制了山东六国的进犯。

    加之太后赵姬不擅长国政,终日深宫作乐。

    一时间,他的个人威望与政治影响达到了巅峰。

    在上卿与故交挚友蔡泽的建议下,吕不韦于咸阳大建学宫,招揽山东六国士子入秦,重金编撰《吕氏春秋》。

    兴建扩展府邸,豢养门客,一时间成为了天下门客最多之主。

    目下之秦国,在吕不伟的领政下,无论是国政还是军事,也开始朝着他所推崇,向往的王道之路发展。

    国政上与民生上,吕不韦连施政令,将本来严谨细密的秦国律法稍加宽松,使之整体朝着宽政发展。

    所谓宽政便是取缔或者降低秦法的严苛性,细密性。

    减轻重刑,甚至取缔掉了他认为不必要的刑法。

    表面上看,此举的确为他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民心。

    一直绷紧神经的秦国各级阶层释缓了一口气,对吕不韦的宽政大加赞赏。

    然而事实上这种宽政却带来了十分大的隐患。

    首先便是四大疲民,再度在秦国滋生。

    疲民,顾名思义便是懒惰懈怠不务正业的游手好闲分子。

    其中第一种盗疲强疲,刁钻强悍,通常靠欺压善良,敲诈商贾,偷鸡摸狗,抢劫财物为生。

    其次是家道中落的士疲,识的字,读的书,偏偏吃不得或者不愿意吃苦。

    文不能文武不能武,整日在城中游荡,摇唇鼓舌,煽动是非。

    或者是在官府吏员中传播道听途说的各种流言,或与富疲同谋划策,大肆敛财混饭吃。

    还有一种富疲,由于家道富裕不缺钱财,便不事劳作,逃避兵役,专门游荡四方,做游侠式的好汉。

    同时成天专营歪门邪道,大肆敛财对官府与庶民百姓产生极大恶劣影响。

    这种富疲大多有一定的威望影响与实力因此是三大疲民之最。

    上述三种中已经足够对民生产生影响了。

    却不想还有一种“贵疲”更加猖獗,肆意妄为,对秦法的破坏力更加强劲,甚至影响上升的国政层面。

    这种贵疲乃是王室公族,或者被册封的高爵的大臣。

    首当其冲的便是人称咸阳新贵的——长信侯,嫪毐!

    这四大疲民在秦国内部显然只是其中的典型,凡此种种还有甚多。

    总而言之,宽政的出现严重削弱了秦国法令的权威性和震慑性。

    使得国人庶民都放松了警惕与自我约束,也放纵了人性之恶欲,使其膨胀,泛滥。

    同时立法与执法相继遭受到严重的挑战与阻碍。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民富国强,兵强马壮不说,单是国中罪案也只七国之中最少的。

    以至于偌大的秦国只有一座云阳国狱。

    然自从吕不韦实施宽政以来,整个秦国罪案升高,盗匪猖獗。

    宗室公族,新晋权臣开始以权谋私,更是越过秦法大肆圈地囤积财货。

    军事上,一再违背秦之六世余烈,东出直至一统天下的国策。

    继而转变为蚕食山东六国土地,称霸与天下。

    而吕不韦更是著作《吕氏春秋》,以图更弦改张为秦国的未来开创新的王道道路。

    凡此种种皆与商鞅之秦法背道而驰,更与秦王政毕生理想截然不符,相去甚远。

    如此种种政令也如同自缚手脚,严重阻碍了东出乃至一统天下的进程。

    同时也让山东六国得到了喘息之机。

    列国为了进一步遏制秦国的发展可谓是各施奇计。

    之中尤其以七国中最为弱小的韩国受到秦国的威胁最大。

    其边境城池屡屡被秦军攻破占领,日渐蚕食。

    无奈之下,韩国庙堂憋出一条阴谋奇计。

    政事堂上,一众大臣提议。

    “我韩国弱小,若正面与那虎狼之秦抗衡必然亡国不久矣。”

    “那该如何?”

    “正面抗衡不行,那便只有转移秦国的方向。”

    韩王不禁大笑,“转移秦国方向?你们倒是说说如何个转移之法?”

    此时一身紫衣韩冠的太子韩安,眼珠一溜转动,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太子韩安素来奉行的是“术治”,其人聪颖多谋,被世族大臣们称呼为“智术太子安。

    ”这种法家术治原本是注重监察吏制的。

    然自申不害变法失败之后,韩国庙堂上下也继承了其中的阴谋传统。

    故此“术治存韩”的国策在韩国大行其道,太子韩安也顺势被推上了韩国的首谋之士。

    专一谋划弱秦救韩之种种奇策。

    继肥周退秦之后闹出的政治乌龙后这一次韩国再度寄出奇计。

    “臣启我王,若是能迫使秦国将所有民力,物力,财力都用在国中,则秦国疲也,自然无力东出。”

    韩王一听,瞬间来了兴致,“如何疲秦?”

    韩安揶揄一笑,肃然道:“若使国疲无非一策:那便是兴水利丶建宫殿丶铸边防,如此三项必会大征民夫徭役,耗损国库财货。届时虎狼之秦有何余力再举兵事?”

    “太子,彩!”

    此话一出众臣不禁拍手叫好。

    案上的韩王一时长吁一口气,大赞道:“此计甚妙也!”

    忽而韩王又凝重起来,“然谁能胜任出使秦国,并游说秦王与那吕不韦接受此事?”

    众臣一时又支支吾吾起来,谁也没这个把握能游说秦王政,特别是秦相吕不韦。

    正此时,还是韩安站了出来。

    “启禀我王,入秦游说邦交使臣皆不可行。”

    “那谁可行?”

    “竟然是大兴水利之类的工事,必定得深谙此道的水家之人!”

    “诸子百家之水家?可有举荐?”

    韩安思忖有顷,正色道:“水工——郑国也。此人以治水铸渠之高超技法名闻天下,其能力丝毫不弱于建造都江堰的李冰父子。”

    “好!”

    散朝以后,韩王然火速将郑国召见至宫廷后院。

    “若在秦兴修水利大渠,人力,物力,财力所需几何?”韩王郑重一问。

    郑国思忖有顷:“那要看秦王建渠所谓何用。”

    “以郑工看来,何种水利大渠能使秦国疲于工事劳作?”

    “地图。”

    韩王一打手势,内侍便取来一张地图在郑国面前展开。

    仔细查勘了良久郑国方才开口。

    “秦地固有巴蜀良田万顷,然关中千里沃野才是其命脉根基。”

    韩王不解,“秦之关中良田纵然千万顷之多,然也不见得每年的产出收成比之山东六国多出来多少?”

    郑国点头,“这正是此中的关节所在,秦王若想一统天下,国库财货与粮草必然要胜过山东六国之总和。”

    韩王点头立马明白了郑国的意思,示意郑国继续。

    “君上请看地图,秦之症结乃是万顷白毛地,只长草不出苗,与荒废之地无甚差别。若是能西引泾水东注洛水,则白毛之地全无,届时关中沃野才是真正的千里良田!”

    白毛地:盐碱地,种不出庄稼的废地。

    “西引泾水东注洛水?如此浩大之工程亘古未有之,郑工游说可有把握?”韩王疑虑道。

    “那就看秦王与秦相有无此雄心了!”

    说罢,郑国话锋一转叹气道:“我王,可若是秦国真的建成大渠,则必统一天下势不可挡,我王三思···”

    “哈哈哈。”韩王摇头大笑,“如此工程亘古未有之,秦国断然建不成,非当建不成还自缚手脚,国力大损!”

    说罢又是一阵大笑。

    “好吧,老臣郑国听遣我王之命。”政国拱手,然心中却是忧虑无比。

    “嗯,寡人封你为韩国使臣,即刻入秦游说秦王与吕不韦,铸渠疲秦!”

    郑国郑重点头拱手后便下去了。

    半月后郑国入秦,将大兴水利铸建大渠的想法一一道明与吕不韦与秦王政。

    果然吕不韦采纳了郑国的建议。

    韩国的疲秦之计取得初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