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贞观公务员 » 第85章:这武昭仪乃何许人也?

第85章:这武昭仪乃何许人也?

    靠右行走的交规已经形成。

    在十个板子到五十个板子的处罚下,百姓们还是老老实实地遵守交规。

    只不过,长安城现在正在挖凿修建暗渠,好让生活污水,还有雨水都能够流进河道,不会堵在京城中。

    再加上,减少了马车的通行,城内王公贵族们也就不会再把马养在后院马厩,仅仅是十几天的时间,整个京师的空气都清新了不少。

    就是这长街相对来说,还是有一些窄了。

    要是能六车道,再修建一个行人道,就会更方便一些。

    可惜,两边房屋无数,也都是一些商铺,后面也是连成了一片,想要扒了重建,耗费将会是一个天文数字。

    李世民现在还在积攒北征的军饷、粮食,还要让许敬宗治水,还要维持将作监的冶炼,还要预留出来建造造纸司,更要给以工代赈的治水工地发放工资。

    这些可都是花钱篓子,大部分也都是只出不进。

    武德年以来积累起来的财富,到现在,花的都快差不多了,每天的支出,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要不是陈平安提出来衣食住行,要不是李世民还养着不少皇商,怕是真的要掏空国库了。

    再加上,这时候的世家大族还算是老实,没有过于阳奉阴违,和李世民对着干,该缴纳的赋税,还是缴纳了的,算是有偷税漏税,却也没有做的太过于难看。

    随着第一封关于许敬宗治水的告示贴在了京师的城墙上,又想着淮南之地宣传。

    对于李世民登基之后,在这五个月的时间中的种种手段,也有不少人在议论着。

    梅花园。

    李勣神情闲适,落一子。

    坐在他对面的李靖也是一样,安宁随和,随之,也落一子。

    “药师兄,观陛下近日之所为,似乎有意筹备北伐之事呀,突厥才退出中原不到一年。”

    “陛下是不是有一些心急了?”

    作为大唐最顶级的军事学家,李靖和李勣两人在军中的威望也很高,再加上,他们也都是精明之人,李世民积极招兵买马,又是筹备长枪、陌刀、盔甲,还要加强操练将士们,肯定是为了出兵北上,一雪前耻。

    同样,两人也都在心中猜测,此番北伐,将会任用谁为主帅。

    在李勣看来,必然是李靖无疑。

    不过,如今有了高炉炼铁之法,提高了铁的质量不说,也提高了产量。

    大唐十二卫的将士们的披甲率也提升了不少。

    若是两年之后北伐,必定会立下赫赫战功。

    李勣说不眼红,那是不太可能的。

    但是,他也知道,自己不可能在这件事情上和李靖争抢。

    不过嘛。

    不争是不争。

    他也想要借助这一次北伐,为自家谋划一二。

    李靖落子之后,只是看着棋盘,轻声道:“陛下文治武功、内圣外王,必定会有考量。”

    意思就是,李世民不会急功近利,若真要北伐,必然是已经做好了完全准备。

    李勣点了点头,继续道:“药师兄说的不错,有人曾言,陈平安乃是一个变数。自他来京师,入了朝堂,拿出来不少新奇玩意,很多物件,那都是闻所未闻,犹如天工。”

    “药师兄前段时间一直在外,如今回到京师,应该有所感受吧?”

    “我观此子,不似一般人。”

    李靖也听过萧瑀夸赞陈平安,然而,他很清楚萧瑀的目的,为的是交好这位陛下身边的近臣。

    倒是李勣,竟然也开口夸赞起一个少年英才,一个朝堂新秀。

    让李靖稍微有一些意外。

    “智近乎于妖,这是萧瑀之言,却也有一些道理。”李靖说道。

    李勣赞同道:“确实是智近乎于妖,很难想象,又是何等高人,教导出来这样的弟子。”

    “陈平安最近往来将作监更为频繁,而那边如今风声很紧,一点儿消息都传不出来。”

    “倒是前几天,有人见到陈平安让人抬着一个大水缸,进宫面圣。”

    “倒是不知道,又会有什么新奇物件出现了。”

    李靖看了一眼李勣。

    知道他是想要在自己这里探口风。

    “我归来之后,一直闭门读书,于这些,未曾听闻什么消息。”

    李勣落子。

    “原来如此,我说药师兄怎么棋艺更高了呢。”

    “再来一局?”

    李靖则是喝了一口茶,然后起身,站在了凉亭内,看着不远处的河畔之景。

    “茂公也不必过于忧虑,陛下乃是一位雄主。”

    “陈平安此人就算是智近乎于妖,那也是第二个张良,他若从军,怕是早已经入营卫,观其行事,多于将作监,或为天工,必不会为将。”

    李勣也站起来,疑惑道:“药师兄就如此之肯定?”

    李靖点了点头。

    以他对李世民的了解,若是陈平安文武双全,也是一位将才、帅才,这时候,怕是已经成为了一位校尉。

    而且,四月初制定的剿匪之令,其平匪将军的名单上,必定有陈平安之名。

    李靖更觉得,李世民是不会让陈平安出长安城。

    这样的人,只有留在他身边,才会安然入睡吧?

    陈平安确实不会什么排兵布阵,更不会带兵打仗,让他领一军作战,估计可能比赵括还不如。

    毕竟,作为一个太平盛世的人,作为一个普通上班族,他连主任都不是,手底下别说十个人,就是三个人,那也是老带新的情况下。

    陈平安的性格就不适合当一个管理层,慈不掌兵、义不掌财,这句话,可是至理名言。

    好在,李世民也不想让陈平安去从军,获得军功。

    以陈平安的能力,还有他的出身,去从军,那真的是浪费了。

    陈平安用了三天的时间,写了永徽元年至永徽六年的历史事件。

    对于李治时期的历史,记忆中的内容没有贞观年的多,毕竟,罗艺也好、杜如晦也好、还是李渊病死、长孙皇后病死,也都能记得住,并且看到过。

    而永徽年的六年史册,是真的没有看到多少。

    李治登基为帝,然后就是牢记太宗的遗训遗嘱,奉行不渝。

    也就有了一个永徽之治。

    说白了。

    就是吃贞观之治的老本。

    当然,陈平安记得比较清楚的一件事,那就是永徽六年,武氏被李治册封为皇后。

    写完之后,就直接进宫面圣,递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打开一看,寥寥几笔。

    不过,上面却也出现了几个人名。

    “弘文馆大学士褚亮之子褚遂良,朕记得此人,他写得一手好字。”李世民开口道。

    陈平安解释道:“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也是一位忠肝义胆、耿直之臣。”

    在没有写出李治时期的史册,还有武则天时期的史册之前,陈平安是不会泄露天机,直接说出武则天登基为帝之话语的。

    既然是写史册,那就一步一步来,一部一部地写。

    李世民听到陈平安对褚遂良的夸赞,便有了想要启用此人的心思。

    再看到最后,微微蹙眉,疑惑道:“废王立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