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生1998:我的文娱时代 » 第13章 三十万份

第13章 三十万份

    第二天上午,他们去了翠湖公园,看到成百上千的红嘴鸥在湖上飞来飞去,也去买了些食物来投喂,看着小鸟啄着食物,三个人心情都非常好,都有一种满足的幸福感。

    这时,江桥还不知道一件麻烦的事情将突然而至。

    文甜甜、张小卉、戴冰三人是春城三中的高一学生,这天是星期六,便一起来翠湖公园看红嘴鸥,拍拍照。

    文甜甜拿起相机正要给两位同学拍照,却见后面有一个男生侧着身子和两个女生在喂红嘴鸥。

    她正想喊对方让一下时,那个男生突然转过来脸来,十四五岁的样子,很帅,然后她的顿时嗡了一下,啊,这不是报纸上报道的是天才少年作家江桥吗?

    她和学校里的女生看了后,就喜欢上了,甚至把报纸上江桥的照片剪下来,贴在房间的墙上。

    这时一下子见到江桥本人,顿时就愣住了。

    两位女同学见到她老不按键拍照,就走过来拍她:“你干什么呀,甜甜!你中邪了吗?”

    文甜甜很激动地指着前面的江桥说:“你看那个男生是不是江桥啊?”

    两人转头一看,哎呀,还真是,也很激动起来,真人比报纸上拍的照片还要帅。

    于是,三人很兴奋地跑过去把江桥围起来,搞得江桥、安芷溪、林瑞雪一阵发楞,春城的女生这么直接的吗?长得帅的男生就这么受欢迎?

    “你是江桥吗?我们都很喜欢你的文章,尤其是《临水记》里青梅竹马的故事,特别感人,看了好几遍。”

    江桥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是女读者啊,他开始有粉丝了?

    江桥还是有点开心和小得意的,便很配合地和她们三人分别合影。

    可刚合影完,又有十多个中学生跑了过来,这十多个学生应付完,他再往周围一看,好家伙,黑压压一大片,有几百号人。

    幸好翠湖是春城很出名的旅游景点,附近有民警值班点,几个民警见这么多学生围在一起,以为出了什么事故,赶紧跑过来。江桥他们这才得以解围,赶紧打车直接去了火车站。

    当天傍晚的《春城晚报》直接在第一版用很大的版面报道了这件事情,“少年天才作家江桥突现翠湖,受到读者们的热情欢迎……”

    在回去临水的火车上,两女在边上疯狂地打趣江桥,空气中却弥漫着醋坛子打破了的味道。

    “哎呀,喜欢你的女生好多啊。”

    “有几个还真漂亮,尤其是那个穿红衣服的长发女生,长得和女明星一样。”

    “以后,我们都不好和你一起来春城了,太吓人了。”

    “是啊,弄不好把我们两个当成情敌,痛打一顿就不好了。”

    这个时候,江桥能说什么?什么也不说是最好的,赶紧小心翼翼地削了两个苹果给她们。

    她们吃着苹果,见他这态度还可以,这才消停下来。

    ……

    星期一上午去学校,周边的同学都很好奇地看着他们。

    宋禹就直接小声地问江桥:“你们周五请假去哪里玩了?”

    江桥突然很严肃地大声说:“什么去玩?别乱说!周五这天,省里的文物局古建筑研究所的专家来水井巷调研,我们都在家里陪着专家了解情况。”

    宋禹和同学看着江桥一本正经的样子,感觉像是真的,难道是我们想多了?

    前排的溪溪和瑞雪嘴角抽了抽,对着看向她们的同学点了点头。额,她们居然也开始学会撒谎了。

    他们应该庆幸的是现在互联还不发达,否则早就露馅了。

    放学后,江桥先在家里吃了晚饭,然后和奶奶说了声自己要去印刷厂,就出门打个出租车,先去接了龙岗,然后来到城关镇海龙印刷厂。

    海龙是一家民营印刷厂,成立于90年代初,发展到现在已购买有一台海德堡四色印刷机和一台海德堡单色印刷机,职工有一百来人,颇有实力和规模。

    这在西南地方县上还是比较少见的,它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和南山卷烟厂设在临水有很大的关系,南山卷烟厂生产的红河烟在全国有不错的名气,销量十分客观。

    海龙就是靠着给烟厂生产烟盒起来的,然后南山地区很多县的日报、杂志、药品外盒等也都拿在他家印刷。

    之前的《临水文艺》也是在这里印的,龙岗和他们肖海龙厂长比较熟悉。

    新版《临水》要在12月上旬上市,印刷就需要十几天,如果印量大和工艺特殊的话,封面和内文用纸还需要提前调纸。

    两人走进厂长办公室,因为之前龙岗提前打了电话,肖海龙正坐在办公室里等他们。

    “这就是咱们临水的少年作家吧?你那篇《临水记》我可是看了好几遍的,写得真好。”肖海龙身材有点魁梧,在南方人中比较少见。

    “肖厂长,你过奖了。临水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我的文章也只写出了它的万分之一,还需要多努力多学习。”

    然后他稍微停了一下,话题一转,说起此行的目的:“你也知道,我承包了《临水文艺》,新改版的杂志计划12初印刷,所以这次来,就是提前和肖厂长沟通一下,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免得到时来不及。”

    肖海龙在心里赞叹了一下,十四岁的初中生谈起事情来,头头是道,点水不漏,真的是后生可畏啊。

    “你放心,我们海龙的宗旨就是服务好客户,让客户满意。和龙主席合作这么些年,龙主席是知道我的为人的,客户交代事情一定会做得扎扎实实。”

    “封面我准备用250克的铜版纸,上面要放摄影的照片,到时要覆光膜。”

    “内文我想用80克的轻型纸,具体型号你们选,但是要光滑的那种,颜色米白色。”

    “我这回的印数有点大,你这里需要提前调纸和安排人手。”

    肖海龙听到这里时,没有当回事,印数有点大?最后也就是万把册吧,这点印数,他仓库里年初屯的纸张就够。

    “我准备印刷三十万份。”

    “三万份啊……什么?三十万份?……你没说错?”

    江桥很肯定地重复了一遍:“是三十万份。”

    肖海龙和龙岗都震惊得一时说不出话来,二十万册,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能卖三十万份的杂志,省内还没有出现过。

    过了好一会儿,他们才缓过神来。

    龙岗还是觉得江桥还是太年少,做事情太冒进了,不知道市场竞争的激烈和商业的残酷。

    想一想,也是啊,这少年出生家庭好,从小衣食无忧,又年少成名,顺风顺水,难免会骄傲自满、自信过度啊。

    他挺欣赏这个少年的,真的有灵性,真的是满腹才华,所以他要尽力劝劝。

    “江桥啊,你再考虑考虑,杂志销售和写小说有很大的区别,商业竞争非常残酷,不是你想如何就如何的。”

    “谢谢龙主编你的关心。但请你放心,我的这个决定,是经过认真分析和反复斟酌的,不是盲目自大。”

    肖海龙虽然是一个生意人,但他为人还是比较正派,属于那种“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人。他觉得有必要为江桥说清楚一旦失败的损失情况。

    “三十万份不是个小数目,印刷下来的话,至少也得三十来万了,你可要想好,一旦要是亏了,损失可不小。”

    “谢谢肖厂长。失败的情况我也考虑过,以我还有家里的经济情况,如果失败的话,我们也能承担得起。”

    话说到这个份上,两人也就不好再劝了。

    “行,我这边就按你说的去准备,把纸张和油墨都准备好。”

    江桥和龙岗从印厂出来,在路边等出租车。龙岗点燃一支烟,抽了几口,有些担忧地说:“我就觉得你有些急迫了,稳扎稳打不好吗?”

    他当然不知道江桥是个重生者,是一个工作了一二十年的出版社老编辑,对图书市场有着敏锐的嗅觉。更何况他现在是以后视镜的角度来预判市场,以他写好的小说内容质量和题材而言,不可能卖不动。

    他拍了拍龙岗的肩膀,说:“龙老师,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说得是相当地豪气,身上也散发出一种强大的自信。龙岗不由得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