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苟在唐末当反王 » 第56章 乱世英豪

第56章 乱世英豪

    翌日,皇宫。

    晨曦初照,宫墙高耸,红砖绿瓦间,透着皇室尊严。

    宫门巍峨,金碧辉煌的匾额上,“大明宫”三个大字熠熠生辉。

    廊下雕梁画栋,龙凤呈祥,栩栩如生。

    朝钟响起,文武百官依照品级,鱼贯而入。

    他们身着朝服,色彩各异,或红或紫,或青或绿。

    皇帝李儇端坐龙椅,龙袍加身。

    百官跪拜,山呼万岁,声震屋瓦。

    田令孜立于皇帝身侧,神情肃然,耳听八方,目光如炬,不放过朝堂上的任何一丝风吹草动。

    他俯首宣旨,声震朝堂:“圣上在此,百官齐聚,今朝有本启奏,无本退朝。”

    翰林院学士卢携整冠而出,行至御前,俯伏奏道:“陛下,今年蝗虫为灾,自山南至河南,复又西进关中,直逼长安。肆虐之下,夏粮所收仅半,秋粮颗粒无收,冬菜又寡,百姓饥苦,唯以铠蓬实、蓄槐叶果腹。然州县官员仍严督赋税,动辄加以鞭笞。或于租税之外,更增徭役之苦。朝廷若不加以抚恤,百姓将何以为生?”

    刘允章亦出班奏对:“陛下,今岁蝗灾甚重,百姓生活维艰,恳请陛下免去灾区赋税,开仓赈济,以解民困。”

    奏毕,卢、刘二臣俯首帖地,静待天听。

    田令孜微微一笑,徐徐而谈:“卢、刘二公之言,似乎略显夸张了吧!区区蝗虫,岂能动摇我大唐根基?赋税者,乃国家根本,减免之事,非同小可。老奴倒有耳闻,蝗灾早已消退。”

    说着,向杨知至使了个眼神。

    杨知至心领神会,趋步而出,朗朗陈词:“枢密大人所言,甚是在理。蝗虫进入潼关之后,受皇恩感召,不忍伤食我朝子民的庄稼,遂纷纷栖于树上,绝食而亡。”

    田令孜趁机进言,满面谄媚:“陛下神武英明,连天地都为之动容,蝗虫也知道皇恩浩荡,故而不肯入关,此诚,可喜可贺啊!”

    朝堂之上,附和声此起彼伏。

    一半以上的官员齐声颂扬:“陛下神武英明。”

    李儇稚嫩的脸上露出些许疑惑,喃喃道:“朕素日斗玩蛐蛐,蛐蛐能解我意,尚可理解。但蝗虫未曾与朕相见,难道也能感受朕的意志?”

    田令孜接口道:“陛下,蛐蛐与蝗虫虽异,却同属虫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万民且俯首于陛下,那小小的虫子,又岂敢造次?陛下身负天命,威名远播,蝗虫闻之,自然退避三舍,绝食而亡。”

    言罢,环顾四周,半数的朝臣点头称是。

    “荒唐,荒唐!”刘允章见状,哈哈大笑起来,“陛下年幼无知,尚可谅解。”又勃然大怒,指着文武百官,怒骂道,“汝等老臣,岂能信此蝗虫绝食之谬论?真乃天下笑柄!”言讫,转向龙椅上的幼帝,躬身禀奏:“臣恳请陛下,治此等欺君罔上之罪!”

    萧仿随即出列,声音洪亮:“刘公所言极是,蝗灾之重,非虚言可掩。若朝廷对此视而不见,恐将失民心,请陛下明察。”

    崔彦昭附议:“蝗害已致百姓苦不堪言,朝廷理应迅速应对,以安民心。萧、刘二位大人所言,实乃为国为民,恳请陛下采纳。”

    朝堂之上,一时间纷争不休。

    李儇年幼,面对此景,不免有些手足无措,只得将目光投向身旁的田令孜。

    田令孜面露不悦,却仍努力保持镇定,心中暗忖,这些老顽固,真是不识时务!

    他轻咳一声,打破了朝堂上的喧哗,缓缓而谈:“诸位大人,稍安勿躁。杨大人所言蝗虫抱树绝食之事,是真是假,一查便知。何须在此争执不休?”

    杨知至立刻附和:“枢密使言之有理。”

    李儇年幼,却也明白此理,点头称是:“便依田爱卿之策。”

    言毕,田令孜即刻派遣一名侍卫,快马加鞭,前往关外探明情况。

    朝堂稍静,李儇环视四周,稚声问道:“诸位爱卿,可还有本奏?”

    萧仿正色陈述:“陛下,臣有本奏。河东节度使李国昌将军,平定庞勋之乱,功勋卓著,朝廷理应再予封赏。”

    此言一出,朝堂上又是一片哗然。

    田令孜眉头微皱,不以为然地反驳:“萧丞相,李国昌将军前不久才晋升为节度使,他本人都未曾请求再予封赏,你又何必多管闲事?”

    萧仿面不改色,铿锵有力地回应:“臣身为一国之相,天下之事,岂有闲事?李国昌将军之功,不仅关乎个人荣辱,更关乎朝廷的赏罚公正。若朝廷对有功之臣不大加封赏,岂非寒了天下将士之心?”

    田令孜问道:“那萧丞相,以汝之见,李将军该当何赏?”

    萧仿言:“宜封晋王。”

    田令孜倏然怒道:“放肆!萧丞相未免也太不把陛下放在眼里了!

    “自古封王,非有大功于社稷者不可。李将军虽勇,然封王之事,非同小可。

    “昔日汉高祖之白马之盟,非刘姓不得封王。今虽时移世易,然此理仍存。

    “李将军虽有功,但封王恐引起他人非议,以为朝廷封赏过滥。

    “再者,李将军已身居高位,再封王,恐其权力过重,难以制衡。”

    萧仿反驳道:“李将军自领兵以来,屡建奇功。平庞勋之乱,保一方百姓安居乐业;守边疆,使外敌不敢轻犯。此等功勋,岂是寻常将领所能比拟?

    “封王不仅是对其个人的嘉奖,更是对天下将士的激励。

    “且李将军忠诚可靠,封王之后,更可稳固朝廷之基,何来权力过重之说?

    “朝廷封赏,应论功行赏,方显公正。”

    李儇主持公道,稚声而断:“封王之举,旨在嘉奖功勋,激励将士,并无不妥。李将军之忠诚与功勋,朝野共知,封王实乃理所当然。”又云,“萧相所奏,甚合朕意。便依萧爱卿所言,封李国昌为晋王。”

    萧仿闻听此言,心中感激,下跪叩首,“谢陛下隆恩。”

    田令孜面露不悦,心中却想:哼,虚衔而已,封了又如何!

    萧仿心中大喜,深知此举不仅是对李国昌的嘉奖,更为李公子所提革命方针铺就了一条坦途。

    封王之举,实乃妙策。

    昔日晏子二桃杀三士,今封李国昌为晋王,必然引起其他藩镇瞩目。

    藩镇之间,本就各有心思,如今见李国昌受封,心中岂能无动?

    彼等或羡慕,或嫉妒,甚至可能因此生隙。

    长久以往,各藩之间本就脆弱的少许团结,自然不攻自破。

    须臾,崔彦昭进言:“陛下,南诏军犯我巴蜀,现已兵临雅州城下。天平节度使高骈将军虽已调任西川,与敌交锋,然兵力仍显单薄。臣以为,当此之时,应号召周边藩镇,共援前线,以保国土无虞。”

    李儇皱眉聆听,心中忧虑重重。

    崔彦昭所言,确为当下急务。

    南诏军入侵,若不能迅速应对,恐将酿成大祸。

    “周边藩镇,”崔彦昭继续陈述,“如岭南节度使、荆南节度使等地,距离巴蜀较近,且有兵力可调。此等时刻,当摒弃前嫌,共同御敌。望陛下下旨,令此二镇速发援兵,以解西川之困。”

    李儇点头,当即下令:“传旨下去,命岭南节度使辛谠、山南节度使于琮火速派兵支援西川。”

    朝堂之上,众臣听闻此令,均无异议。

    毕竟南诏军的入侵,已是大唐的心腹大患,此刻若敢?

    萧仿心内暗喜,辛谠、于琮二节度使虽然不是强藩巨擘,但也是常年桀骜不驯,久年没有输诚于朝廷。

    现在令他们支援高骈,以抗南诏,他们若敢违抗,高骈必不轻饶;他们若出兵,则与南诏交锋,难免折损,如此便可以削弱其势力,朝廷得以加强控制。

    此策正应了李无妄的驱虎吞狼之计。

    思及革命事业又进一步,萧仿、崔彦昭目光交错,会心一笑。

    田令孜见状,恨得咬牙切齿,感觉皇帝似乎将要进入青春叛逆期,不再如昔日那般,对自己言听计从。

    然而,在外敌压境的大局面前,他还没那个胆量提出悖逆的话。

    今日朝会,连败两阵,先是封李国昌为晋王,再是调兵支援西川。

    田令孜心中甚是不甘。

    不过好在第三阵,蝗灾的议题,他胸有成竹,因为他所派去打探蝗灾的侍卫,乃是神策军中人,自然会站他这边。

    约莫两个时辰后。

    侍卫手携一个包裹归来,直入大明宫。

    田令孜面露喜色,催促道:“诸位大人请看,蝗虫皆已抱树绝食而亡,此包裹内,定是一堆蝗虫的尸体!速速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