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灭清:从活捉皇太极开始 » 第四十六章 下基层调研

第四十六章 下基层调研

    按制,大明一卫辖五个千户所。

    但登莱诸卫没有一个是满编的,有的辖三所,有的辖两所,

    成卫山辖三所,左前二所分别负责朝阳寨到沙寨、成山一带的防区,寻山后所则离的比较远,建于寻山后,负责罗山、白头蜂、琵琶和姑嫂等大小七八寨防区。

    周启轻装出巡,只带了数名家将和五名蒋氏子弟。

    丁良拖着老朽之身,与佥事唐文享陪同。

    这些人又各带了数名随从不等,再加上随行官吏。

    浩浩荡荡又是四五十人,扰民不可避免。

    周启先去前千户所,离的不远,骑马用不了一个时辰。

    前千户所负责东则防区,从地形上来看,这片地方就像一根伸进大海的手指,孤零零的悬在海外,一路到处是起伏的丘陵,不少村庄坐落在其间。

    只是道路破烂,大多数地方都荒草丛生。

    植被茂密,就说明土壤不会差。

    土壤肥沃,就有开发利用价值。

    丁良强打精神陪同在侧,给他介绍成山卫的一草一木。

    周启一边打量,一边问:“这些荒地能耕植否?”

    “这……”

    丁良老迈,有点跟不上他的思维,这位年轻的侯爷和他见过的所有官员都不一样,所思所问每每出人意料,过了一下脑子,才谨慎地道:“或能耕,只是投入极大。”

    周启又问:“几年可熟?”

    丁良答不上来,就看了看左右。

    左右也是一脸懵逼,显然也不知道。

    丁良只能无奈地道:“下官惭愧。”

    周启问道:“卫所初立,先辈们组织军民开荒,典籍没有记载吗?”

    丁良擦着汗道:“下官回头查阅可知。”

    周启就没再问,这样的官员他见的多了。

    管法的不懂法,管农业的不懂农业知识。

    这样的官员还少吗?

    走了一阵,道旁出现了农田。

    有百姓在田间劳作,清除田间的杂草。

    周启下马察看,一众官员也连忙下马跟了过去。

    丁良想自己下,努力了几次都没下来。

    唐文享忙过去搀扶:“大人您慢点!”

    丁良连忙看了看走向农田的周启,拍拍他的手,什么也没说。

    农田里是冬麦,绿油油的长势很喜人。

    周启蹲在地头查看,一干官员围在他四周左右,皆神情有异。

    田间劳作的百姓则远远看着,也不敢过来。

    百姓对庄稼的爱护,尤胜自己的孩子。

    这个年代尤其如此,毕竟这是活命的根本。

    麦田耕植的很精细,绿油油的麦苗里一根杂草都看不到,田间还能看到粪肥痕迹,一耧一耧的麦苗笔直的从东到西排列,能让人真切感受到百姓洒下的汗水。

    周启细细打量麦苗,只见苗细窄且长。

    以手触之,苗柔而不坚。

    这样的麦子长起来杆细而软,风刮容易倒,遇水则倒伏,能支撑的重量十分有限,麦穗不会太大,产量自然也有限,这是种粮的问题,非是耕植的原因。

    其实大明的耕植技术已经相当先进了。

    只是育种比较滞后,想提高产量得在育种上下功夫。

    周启起身,问丁良:“这样的麦子亩产多少?”

    丁良答道:“亩产一石四斗!”

    周启点头,产量比京城地区高些。

    不过这些正常,这边气侯比京城要好的多,京城太冷了,种不了冬小麦,一年只能种一季春小麦,而冬麦产量本就比春麦高,不过一百来斤还是太少了。

    亩产一百来斤,不但要交税,还有耕植的成本。

    辛辛苦苦一年,能不饿肚子,就算是好日子了。

    虽说山东能种两季,但赋税同样比京城地区百姓高。

    周启扫了一眼不远处劳作的百姓,吩咐道:“去叫个人过来问话。”

    丁良忙道:“军户粗鄙,岂配让侯爷垂询。”

    周启似笑非笑:“我也曾为军中一卒,指挥使莫非是在说我粗鄙?”

    “下官不敢!”

    丁良吓了一跳,冷汗就涔涔而下。

    于是不敢再说废话。

    蒋秉兴很快领了个三十来岁的汉子过来。

    汉子见到这么多官老爷,拘束的手都不知道放哪里。

    蒋秉兴介绍了一下周启,道:“这位是破虏侯,有话要问你,你如实作答便好。”

    汉子一惊,搓着手局促地道:“小人知道。”

    周启问道:“你家几口人?”

    汉子答道:“二十三口。”

    周启吃了一惊:“这么多口,都有什么人?”

    汉子答道:“俺爹俺娘,俺婆娘,五个娃子三丫头,两个没养大,养活六个,还有俺的两个兄弟,二弟和婆娘养了五个,三弟和婆娘养了四个,总共二十三口。”

    周启问道:“没分家吗?”

    汉子答道:“分了,地一起种的。”

    周启就问:“地没分吗?”

    汉子搓着手道:“俺家没地!”

    周启了然,问:“租种了多少地?”

    汉子答道:“五十亩地。”

    周启心算了下,问:“亩产几何,口粮够不够,税几何?”

    汉子愁苦地道:“冬麦亩产一石三斗,好田亩能收一石五斗,租子六斗,但是俺家没有耕牛,还要租耕牛,得两斗麦子,开春种豆子或者谷子,租子比麦子少一些,遇上好年景还能吃口饭,年景不好就要饿死人,俺家的一个娃子一个丫头就是饿死的。”

    亩地八斗租子,这是多少税?

    按亩产一石四斗算,田租都超过五成了。

    就算春季种的豆子谷子能多留些,这田租也太高了。

    关键是吃饭的嘴太多了,二十多张吃饭的嘴,才五十亩地。

    若像后世一样亩产千斤,五十亩地养活二十几口人自不在话下。

    一亩地产的粮,都够一人口粮了。

    可亩产只有百来斤,五十亩地养活二十多张嘴就挺困难了。

    想要多吃一口,只能多种地。

    周启问道:“为何不多租些田地耕种?”

    汉子答道:“租不到地。”

    周启又惊讶了:“租不到地?”

    汉子点着头道:“是啊,没地租。”

    周启看向丁良:“成山卫还缺耕地吗?”

    丁良答道:“侯爷有所不知,本来是不缺地的,可新增丁口太多了,一户之家少则生二三子,多则五六子,虽逃亡者众多,但田亩还是不太够耕种。”

    周启就问:“那为何户册上只有两千四百六十三户,九千八百八十九口?”

    丁良顿时张口结舌,不知该如何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