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灵剑风华 » 第三十六章 剑阁遗刻

第三十六章 剑阁遗刻

    徐渭和辛弃疾对视一眼,两人脸上布满震惊之色,没想到这石壁后面竟别有洞天。

    徐渭向内望去,只见洞府内光影斑驳,深不可见,他正犹豫要不要进去,辛弃疾却怔怔地看着他。

    “大哥,我可不想再被震飞一次。”辛弃疾道。

    徐渭点了点头,道:“待我先用剑探一探路再说。”

    说完。他抽出碧游剑运转天地元气将剑送了进去。辛弃疾望了徐渭一眼,点了点头,道:“正该如此。”

    徐渭控制碧游剑在洞内巡弋,他只是金丹期的修为,碧游剑只能在两丈之内游离,因此很快便回到了剑鞘之中。徐渭确认两丈之外暂时没有危险,便向辛弃疾道:“应该没有什么危险,跟在我身后,我们这就进去。”

    这洞府约十丈见方,乃是人为开凿,洞府虽不见自然光但却有玉髓、夜明珠等物映得眀亮如昼。山洞的左侧有天然形成的一汪清池,池中一颗仙气萦绕的莲花正含苞待放。山洞的左侧是一处书架和一座丹炉,正中间的是一块宽五尺、高三尺左右的玉石。

    辛弃疾见前方被玉石挡住,便绕到玉石一侧,不过随即他好像是看到了什么,只见他颤颤巍巍地指着前方,断断续续地道:“大哥,那有,有人。”

    徐渭大骇,他急忙走了过去,但见在玉石后侧两丈处,坐着一个白发道人,那人身着道袍,静坐在一个蒲团上,正保持着打坐的姿势。不过徐渭很快就放下了警惕,因为这人气息生机全无,竟仅仅是一幅躯体。徐渭走上前去,只见这人虽满头白发,但容颜却如一个四十多岁的青年一般,且皮肤样貌栩栩如生,宛如生前。

    “大哥,这刻的有字。”辛弃疾指着一旁的石壁道。

    徐渭朝辛弃疾指的方向走了过来,只见旁边生满绿苔的石壁上确实刻着几行小字。这字是以小篆刻成,徐渭随李耳学过,虽然不精,但也认得大概。

    “吾少时好修老庄之术,尝习兵法阴阳之策,至三十岁金丹大成,乃随高祖诛暴秦、灭项楚,终成大汉基业。天命之年乃去官寻道,至剑阁之地得此‘流萤冰心莲’,遂于岭间开辟洞府,看护此物。后五十余载元神未成,今大限已到,故将平生所学尽书于此,后人若有能破石壁剑阵者,当为吾之传人。张良书。”徐渭读道。

    “竟是“汉初三杰”中的留候张良。”辛弃疾大惊道。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论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

    史书记载: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随赤松子云游四海,纳还冠盖,辞朝学道,刘邦追至白云山,张良幻化而去,从此不知下落。

    有说张良死后葬在河南兰考,也有说葬在山东微山湖,只是没想到今日却在此发现了张良的遗体。

    辛弃疾听完后是一脸震惊,今日这个世界带给他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大,一时他竟难以接受。

    不过徐渭方才读完,却见留候张良的道体开始急速干枯腐朽,只片刻便完全化为了灰烬。徐渭踌躇了一会,向辛弃疾道:“贤弟,留候说破剑阵者为其传人,我们向留候行拜师礼吧。”

    “幸何如之!”辛弃疾点了点头道。

    两人便在张良的蒲团前,扎扎实实地扣了三个响头,恭恭敬敬地行了拜师之礼。

    二人拜师后在洞中挖了一处墓穴将张良的衣冠葬在墓里,徐渭削了一块石碑,上书:故大汉太傅文成侯先师张公良之墓,不肖徒徐渭、辛弃疾敬立。

    两人对着墓碑又拜了几拜,而后便走到了那株“流萤冰心莲”之前。他们对着那株莲花仔细打量了许久。辛弃疾问道:“大哥,这‘流萤冰心莲’究竟是什么神物,竟让老师能在这守了五十多年?”

    徐渭也从未见过这“流萤冰心莲”的记载,此时也一阵腹诽:“老头子也不交代这‘流萤冰心莲’该怎么用。”

    他沉思了一会,道:“老师守护这朵莲花还要等其盛开,可见此莲极为重要。只是,如今过了近千年,这莲花仍未绽放,我们还是再等等。这莲花可万不能让奸佞之人得了去。我在这布一套阵法,我们每隔五年来此一次。一者祭拜老师,二者看护莲花。”

    辛弃疾知道自己这大哥是金丹境的大修行者,又是通晓丹术、阵法的奇才,便道:“如此甚好。”

    徐渭可没有元婴巅峰的修为,无法像张良一样弄出一块石壁,再用剑痕布上一套刚猛无俦的剑阵。他观察周围地形,准备依靠山势布下一处“迷踪阵”。这“迷踪阵”以五行之力为引,以山川水势为阵眼,变幻莫测,而且时间愈久,阵法的威力就愈为强大。他有信心,布下这所大阵后,哪怕是元婴期的强者来了,也不一定能攻得破。

    于是,徐渭手捏法诀,一道道充满天地元气的符箓飞向洞内各处,这大阵的阵眼顷刻间便布置成功。刹时间,养着“流萤冰心莲”的那汪清池便消失在原地。

    辛弃疾早已见怪不怪,他走到书架前翻看起张良留下的竹简。那映入眼帘的第一本,赫然就是《太公兵法》。辛弃疾惊道:“大哥,快来看,是《太公兵法》。”

    徐渭慌忙走了过去,这《太公兵法》是黄石公于下邳赠予张良的宝物。《史记》中还记载着“张良拾履”的典故。如今这部典籍已经失传多年,现今只有《六韬》留存于世。这几卷竹简记录的极为详细,中间甚至有张良的批注和个人见解。如果说在中国兵书史上,《孙子兵法》是总览战争哲学的一门书籍,那么《太公兵法》就是一门具体的科学。它详细地阐述了战争前国家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准备。战争实施阶段战略构想的设定以及具体战术的实施,其中包括粮秣、军械、行军、设营等等各方面的知识,甚至对骑兵作战的理论也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徐渭向另外一个书架望去,只见架子上有两部典籍和一柄八面汉剑。那两部典籍分别是《太冲剑法》和《太阴心经》。徐渭翻了翻,这太冲剑法是武道的功法,虽然叫剑法,但无招无式,极为高深晦涩,就算是如徐渭一般的剑道天才也是似懂非懂。那太阴心经是道家的法门,并不是心法,而是记载了张良从炼气期到元婴期的心得。徐渭正愁不知如何到达元婴境界,此时得到这本书,更是大喜过望。

    两人见到这些书是如获至宝,只不过辛弃疾却很着急,因为他对小篆研究不深,大概的几个字是认得的,只是要读懂如此晦涩的典籍却是为难了。

    徐渭看着他求助的眼神,一时觉得好笑,道:“好了,谁让我是你大哥,又是你师兄来着,我读给你听。”

    说罢徐渭便先为辛弃疾诵读这《太公兵法》,期间着重为他讲解了张良的注解,有时也会夹杂后世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等现代军事著作中的部分思想,甚至在解放军军校中学到的知识也绕着弯儿地为他讲了,最后两人竟然以碎石为兵推演兵法战策。

    徐渭随后又为辛弃疾讲解了《太冲剑法》。令他没想到的是,辛弃疾与这太冲剑法竟是非常契合,修行境界一日千里。两人一个讲的起劲,一个学得认真,辛弃疾索性在洞外摘了野果,打了猎物,两人白天研修剑术,夜间学习兵法,不知不觉间竟过了半月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