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草原与母亲的诗 » 8 赴辽东

8 赴辽东

    春节我们是在徐州过的,我和张培在冬天徐州城,古代的春节要比今人热闹,不似现在都回家外面反而冷冷清清。

    “桓兄弟,想家吧?”他问我。

    “想啊……你不想么?”我问他。

    “家里就一个老母了,确实想。”

    “那你还四处跑?”

    “我不读书,不去谋功名,只是教书收微薄的学费,也不是办法。你就不一样,你家里还有地。”

    “但我却跟着你考科举。”

    “有才华就拿出来用。”

    “说实在的,兄弟,你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科举场人山人海,真的是如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么?做父母的喜欢孩子愚孝,做皇帝喜欢臣子愚忠,人有了权,就有了使唤人时的精神愉悦,有了捞钱的机会,有了向上攀登阶级跃升的台阶。”我说到

    “有那么夸张么?”

    “你若只死读书,你看不到这些,但是你若是真正经历过,现实只会比我讲的还夸张,就这个环境中,你的选择就尤其重要,多问问自己的内心。”我说到。

    教育家魏书生老师的“松静匀乐”“种心田”我记在心里了,但我不好说我自己能不能做到,不过拿出来教给他人还是可以的。

    我们各自喝了一杯酒。

    “六叔他,那天晚上又去你那里了?”

    他说的“我爹”,自打我们夫妇搬出来自立门户之后,我就很少看他了。他也不让我回去,因为他要顾忌后娘和他小儿子的感受,也是为了顾忌我的感受。

    “嗯,这回住了两天。”

    “他有说什么吗?”

    “要我更努力”我说,“他说‘没想到你中举了,咱老张家祖坟冒青烟了’,还说他以后就靠我了。”

    “六叔确实高兴。”

    “我看他不高兴,以前我还在家住,我跟后娘总顶,后娘的刀子都扎我身上,现在我搬出去了,后娘他们母子似乎开始排挤我爹了。”

    “是吗?”张培不可思议。

    “隔壁李婶说的。那天晚上我劝过他,要不要把后娘休掉,他说我大逆不道。”

    “确实大逆不道。”张培说。

    “可是后娘自私自利,我爹有那样懦弱,有天他出了什么状况怎么办?”

    张培想了想,说:

    “你若考了贡士,再考了进士,当了官,你那后娘背后无人,再兴风作浪,怎么都会忌惮三分。”

    “也对哈……还是你说的有道理。”我对张培的话表示暂同。

    我们于一月中上旬到达南京,果然有船就是比陆路快,不过和如今比京沪铁路比运河还快,京沪高铁比普铁快,最快的还是飞机。

    我们也是,四处走访要来几年前的会试题目钻研,然后走进了考场。不过给我分的地方,挨着恭桶。新换的长袍,熏满了味道,不过一开始有点儿烦,闻习惯了就好。

    他们为了防止作弊,统一更换衣服,只发了三根蜡烛,里面配备了纸笔,我和张培答了三天,然后交了卷。

    回到客店说什么也要店里的活计烧热水洗澡,不然这个人都没办法闻了。

    三月底,杏榜张贴,张培依旧名列前茅,取得了殿试的资格,但是我落榜了,我却一点儿都不感到意外。毕竟我和张培比,古人的书我不曾读过很多。

    我看着张培失落的表情掩盖不住欣喜,我说:

    “把你那假惺惺的表情收回去!”我说,“你高兴,幸灾乐祸就大大方方的。”

    “不行,我怕你揍我。”

    “我肯定揍你,但现在我得揍你两次。”我开玩笑地跟他说。

    “我错了我错了……”他止不住地道歉。

    于是我要即刻启程回家,因为要春耕了,再说有举人的功名已经足够了,也不必考虑赵员外他们什么人情,他们又没说这钱算借的,以后逢年过节登门拜访就好了。有了举人功名,十里八乡已经能高看一眼。

    而张培还要留在南京准备一个月后的殿试,对于他我知道,参加殿试的都能做官,以后他将入翰林院,我怎么知道,好巧不巧,我忽然想到领着学生做过一到明史的文言文阅读题,传主就是张培,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因为建文时与南方学阀不睦被贬,后来永乐登基他再次入朝为官。

    看来很巧地遇到本人了。

    定好了几天后启程回返的计划,我要好好逛一逛南京,原本张培还要陪我,不过我让他好好准备,不必分心,况且,我想一个人享受这个时光。

    夫子庙,秦淮河,我站在明初的秦淮河边,想着的却是近代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登上紫金山,雨花台,却想到南京人不会知道几百年后日军在这里制造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我路过归德侯府,忽然想到这里就是后来的南京总统府,脑海里是人民解放军攻克南京红旗徐徐升起的画面。忽然感慨自然永恒却世事变迁。

    然而我即将启程的这一天,吏部的官员突然找到我住的会馆,要我赴吏部衙署一趟,他们这么突然地通知我,也把张培吓了一跳。

    “怎么了,突然叫你?”张培问我。

    “不知道,我不是落榜了么?按理说应该没有我什么事儿了。”

    “我倒是听说”张培忽然想到什么,“大将军许达攻破北元,乘胜收复辽东,设立都指挥使,我猜可能与这个有关。”

    佩服张培的政治嗅觉,果然如此,吏部的意思是皇帝召一批举人赴边疆任职,首批就是我们这些参加了会试落榜的举子们,而且从县令做起,关键这是通知,不是商量,吏部的名单中,我赴辽阳,任海城县令。

    辽中南一带是我国如今产业门类齐全,战略地位重要的工业区,但这是现在,明初的辽东,还是人烟稀少,沼泽遍地,少数民族众多的地方。

    所有人从吏部衙署的大门出来,个个如丧考妣,我一时间也没有回过味儿来,就又找到张培那里,寻求排解。

    “朝廷这是要下定决心‘改土归流’了。”张培说。

    “现在?”

    “嗯,主要我听谁说的,朝廷要下定决心解决大理段氏反叛的问题。”

    我知道史书中明军消灭大理段氏是洪武十五年,如今才洪武五年。

    “朝廷的决心是大,不过你这个挺幸运,他们不少派到那里管理很多被杀的。”

    “我知道了。”

    朝廷允准我尽快回家探亲,然后即刻赴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