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父辈那些事 » 第三十一章 奶奶

第三十一章 奶奶

    我奶奶出生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

    我奶奶是个童养媳。

    在婴儿时期,就被我太婆亚纯领回来一手养大。

    前面说到,亚纯是个精打细算的女子。

    亚纯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虽然我太公家当时不能说穷,但也并不能说富裕,女儿还好,大了嫁人,但儿子将来长大后,娶老婆可是要花钱的,如果没钱怎么办?家里穷,不好讨老婆。

    正因为担心她儿子们的未来。

    所以亚纯也早早的打算了。

    在亚纯31岁的时候,亚纯抱回来一个童养媳。

    这个童养媳是预备给她长子做老婆的。

    亚纯的长子就是我的爷爷,因为是长子,所以将来是第一个要面临成家的。

    这个童养媳名叫魏菊英,是岐岭镇孔目洞村的一个魏家的女儿。

    这魏家生了很多女儿,但家境很困难,不好养活。

    亚纯听到消息,于是就提着一壶黄酒,一只鸡,步行到魏家,就这样把这个还在襁褓中的女婴背回来自己养。

    (我们小镇到孔目洞的距离有12公里路程)

    童养媳,自己养大的话,成本低,家里有米有粮,而且小孩子长到六七岁开始能开始为家里干活,等到嫁人的时候,也不用彩礼,也不用担心媳妇会不会嫌弃儿子有没有家产,不用担心跑,因为自己养大的,半个婆婆半个妈,能跑哪去,很划算的。

    我太婆亚纯就是这么一个会精打细算的人。

    据我奶奶讲。

    作为童养媳是很早要懂事的。

    我太公本身是穷苦出生,不会教导童养媳,我太公对我奶奶没要求,只把我奶奶当成女儿一样养,所以教我奶奶怎么做一个童养媳就落到了我太婆手上。

    我奶奶六七岁的时候,我太婆就教我奶奶做一些可以做到的事,让她开始懂规矩。

    比如我奶奶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到我太公太婆的房间床前,把他们夫妻的木屐摆放好,以便我太公太婆起来的时候,方便穿鞋,然后把厨房灶头的柴火点起来,备好热水给大家早上起来洗漱,剩下的时间就打扫卫生。

    随着年龄再大点,八九岁的时候,除了做好上述之外,我奶奶就要挑一对水桶,去河边洗衣服了,等再大点的时候,十岁的时候,就要挑水,烧饭烧菜,到山上打柴火。

    作为童养媳,我太婆一家吃饭的时候,我奶奶要在旁边站着,随时听从吩咐,盛饭啊或者斟酒倒茶,等家人吃完了,我奶奶就收拾碗筷到厨房,在厨房她吃剩下的,虽说是剩下的,不过都是我太婆事先留好给我奶奶的那一份,那一份在锅里热着,我奶奶收拾碗筷进厨房就能吃了,我太婆对我奶奶一直是挺好的,只是作为童养媳要从小懂规矩,童养媳还不是儿媳妇,不能跟家人坐一起吃饭。

    我太婆是个非常精明的人,有时候留给我奶奶的饭菜会比她几个孩子的还要好一些。

    这让我奶奶从小就非常感动。

    我奶奶作为童养媳的经历并不是我太婆对她要求严格什么的,而是在那个社会的童养媳都是这么养的,旧社会的等级是很严格的,家庭要分清主次,但总的来说,我太公夫妻都是温和性格,没有给我奶奶有什么苛刻的要求。

    我奶奶就是这样养大的。

    我奶奶小的时候就知道她是童养媳,知道她长到要嫁给我爷爷。

    我爷爷小的时候也知道家里的童养媳是他将来的媳妇。

    对于我奶奶跟我爷爷的感情,后来我从我奶奶口中的只言片语,我感觉我奶奶是不喜欢我爷爷的。

    (但我也觉得奶奶的这份不喜欢,主要是源自于我爷爷不喜欢我奶奶,然后我奶奶才被迫不喜欢我爷爷的。)

    我爷爷也不喜欢我奶奶。

    我爷爷跟我奶奶两人之间似乎没有喜欢的成分,如果有,也只是亲人的成分,因为两人从小一起长大。

    即使他们两人之间没有喜欢的成分,没有你喜欢我,没有我喜欢你。

    但还两人年龄一到,依然自然而然的接受结婚,没有过多的怨言。

    对他们来说,这就是命的安排。

    改不了。

    我爷爷跟我奶奶是民国三十二年(1923年)结婚的,当时我爷爷27岁,我奶奶23岁。

    电视剧都说以前的社会结婚早,什么十五六岁结婚的大把。

    但我查看了我家的情况,感觉以前的结婚年龄跟现在其实是一样的,只能说在以前,有的人家结婚会很早,十六七岁就结婚了,但这并不代表都这样,普遍的话,还是跟现在一样的,不论男女,绝大部分都是20-30岁结婚。

    我对我爷爷没有印象。

    因为我爷爷很早就去世了,我本人没见过我爷爷。

    但我对我奶奶很熟悉。

    我从小就非常喜欢我奶奶。

    我奶奶一辈子穿的都是大襟衫,大襟衫是受清朝影响产生的汉人服饰,我奶奶一辈子没穿过现代的洋装,一辈子都是大襟衫。

    然后发型一直是六七十年代女子流行的,刚好没过耳垂的中短发。

    我奶奶养育了四个儿子,但我奶奶性格喜欢清静,没有搬去哪个儿子住,选择自己一人独自居住在坝尾村的围龙屋里。

    那时候,围龙屋已经很少族亲居住了,十之八九都搬离了,纷纷在围龙屋附近,择地建新房子,但是绝大部分的族亲还都住在坝尾村,包括我两个叔叔,只是没住围龙屋而已。

    而我家早已搬离围龙屋。

    我家搬到在小镇的集市附近。

    从我家到围龙屋大约600米。

    不远。

    我虽然住在集市,但我从小就知道我老家在600米那边的坝尾村。

    我父亲从小就经常跟我说,你要记住,若有人问你来自哪里,你就说来自坝尾村。

    我父亲也经常带我去坝尾村,一个月有一次吧,毕竟我父亲的母亲,我父亲的兄弟都住在坝尾村。

    在村里遇到族亲的时候,我父亲就教我怎么喊,这个喊叔,那个喊伯。

    由于经常去,所以我很小就知道去坝尾村的路线。

    但我不敢一个人去。

    直到我6岁的时候(1993年)。

    我上学前班,我一个人去学校一个人回家。

    学校的位置在我家跟坝尾村的中间。

    我自己上下学,次数多了,走的路多了。

    然后我就敢一个人去围龙屋找我奶奶了。

    我想我奶奶。

    我要去看我奶奶。

    于是我每个星期的星期五,下午一放学,我就往坝尾村走去。

    记忆很深的就是。

    我胆子小。

    然后围龙屋的巷子又很长。

    我奶奶住在深深的那头。

    我每次走到围龙屋的巷子前,看着幽深的弯弯的看不到头的巷子,我不敢进去。

    虽然外面还是大太阳,但围龙屋的巷子里面的气氛我觉得是阴森森的,主要是荒废了很多屋子,围龙屋很安静,缺乏热闹的人气,我很怕,我不敢进去。

    于是小小的我,背着书包的我,站在巷子外面,朝巷子里面大喊:“奶奶,奶奶。”

    这时候。

    我奶奶总会很快的从围龙屋的房间出来,在那头开心的回应我,向我走来。

    看到我奶奶出来了,我就胆子大了,就立马跑过去抱着我奶奶的腰。

    然后奶奶牵着我的小手一起回屋。

    这间围龙屋,围龙屋里的这间屋子,也是我父亲,爷爷,太公,老太公等众多老一辈们居住过的地方。

    回到屋子。

    我奶奶第一件事就是放好我的书包,然后拿张小竹凳让我坐好。

    这是一张光滑的老竹凳,从光滑的程度来看,估计很久很久就有了。

    然后奶奶踮起脚,从房梁下拿到一个竹篮,这个竹篮是用绳子挂在房梁下的,为了防老鼠。

    奶奶的竹篮里有好一些饼干,糖果,山楂饼。

    这些是奶奶舍不得吃,在竹篮存放好,然后等我来了,她就取出来拿给我吃,或者知道我每个星期都来,她会从集市上买一些山楂饼放在篮子里。

    奶奶怕我放学肚子饿了,还经常准备了青菜粥。

    让我吃完零食,再吃她做的粥。

    奶奶虽然没有跟我一起住,但可能是血脉相连吧,我一直都不觉得奶奶陌生,我一直觉得奶奶很亲近。

    奶奶会跟我聊很多话,问我的学习,问我在学校跟同学相处的好不好。

    有时还带我去看她种的菜园子,她菜园子很近,就在围龙屋前面的菜地,我看她打理菜园子,她告诉我这是什么菜,这又是什么菜。

    等到临近天黑的时候,我要回家了。

    奶奶每次都会跟我说,记得下次再来看她,经常来看她。

    我说好。

    刚开始的时候,我放学去看我奶奶,回到家天黑了,家里都准备吃晚饭了,或者已经在吃晚饭了,我父亲还会问我去哪了。

    我说我去看我奶奶了。

    我父亲没说话,只嗯一声。

    后来,我父亲知道我每个星期都会去看我奶奶,他也就不问了,而且由于我常常去看我奶奶,我父亲倒变得不常去了,他觉得我去了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