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父辈那些事 » 第十五章 关于农忙

第十五章 关于农忙

    关于农忙。(以下出现的月份都是按农历月份)

    农忙是指农民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的农忙时间不一样,中原那边的农忙大多是五月上旬,对应的节气大约是芒种,我这边是岭南地区,农忙时间是六月上旬,对应的节气大约是小暑。

    种水稻大概有以下几个顺序,下面的内容是按照我们这边的一年两季的,自古以来的水稻耕种文化。

    古人最先是按节气来耕种的,后来随着农历的完善,能对应四季,我们这边也就习惯按农历耕种,什么月份当种什么作物,早已形成固定的耕种时间,下面的耕种时间以月份为主,同时附上节气供大家参考。

    1:播种。(惊蛰)

    二月初,我们这边就开始播种了,以前用的是自家留下来的稻谷种,但现在的稻谷种绝大部分都是买的,并不是自家留下的谷种,在镇政府或者经过镇政府审核的农店买,这买来的谷种就是杂交稻种,产量确实是要高,我们这边的谷种价格,2000年是15元一斤,2023年是40元一斤,一亩地要用3斤谷种,改革开放后,用杂交水稻,一亩水稻的收成普遍是1000-1200斤,我小时候,我家就两亩水稻,那个产量,我们一家六口,每年都吃不完,我家常年养鸡,有个别年还养猪,就是隔个两三年余粮积压的有点多了,就养猪来消耗,自家有地,养猪养鸡的成本比较低,因为有米糠。

    这里说下人的粮食消耗,按一人一日三餐,每餐两碗饭计算,一人一天需要1斤米,一年需要365斤米。

    在水田里洒下谷种,谷种逐渐生长为秧苗,这时候的秧苗是密集生长的,看起来就像一片嫩绿的草原一样,秧苗的成长期大约25-30天,成长期达到了就可以用来插秧了。

    2:插秧。(谷雨)

    三月初,就把秧苗收上来,然后井井有序的分插在准备好的水田里,这时候要注意每颗秧苗的空间,每个秧苗之间要有间隔,大概成人一拃的距离。(拃音同闸,意思是拇指到中指撑开的距离。)

    插秧不久后,快到十天的样子,就要施肥,我小时候,大约2000年左右,这们边给水稻施肥,用农家肥的还很多,农家肥就是从旱厕淘来人粪,或者从猪圈淘来猪粪,施入水田中,这农家肥刚施入田的时候,确实是粪味漫天,不论哪里吹来的风,风中都是带臭味,让人无处可躲,不过来得快,去的也快,没几天臭味就消失了。

    3:收割,犁地,耙地,插新秧。(小暑)

    五月底六月初,在这段时间里,要完成一系列的农事。

    收割:把成熟的稻谷收割。

    犁地:用犁把泥土翻起来,田地多的养牛犁地,田地少的用人力。

    耙地:就是用耙把泥土进一步弄碎,我们这边种的是水稻,要引水入田,用耙把泥土耙成泥浆。

    插新秧:接着插新的秧苗,进行第二季水稻。(这第二季的新秧苗,要提前一个月准备好,参考播种。)

    4:收割。(秋分)

    八月底九月初,这第二季的稻谷也成熟了,秋季水稻成熟收割。

    从上面可以看出。

    五月底六月初,是我们这边一年当中农耕最忙的时候,既要收割又要插秧,这一时期,我们就叫农忙。

    1999年左右,我们小镇兴起了去珠三角大城市找工作的热潮,陆陆续续有很多的年轻人在外工作做生意,但到了农忙时候,有不少年轻人都赶回来帮父母耕种,把农忙的工作做好,一家老小的生活就有了保障。

    农忙期间。

    时间紧促,这一时期的劳动量是最大的,通常要在20天内完成农事。

    收割稻子,犁地,耙地,插新秧。

    与此同时,收割上来的稻谷也要赶紧处理。

    要即时打谷。

    打谷就是把谷从禾上分离出来。

    方法简单粗暴,就是摔打稻子。

    打谷也并不需要什么工具,在地上铺上一块大布,在布上放置一把梯子,把梯子垫高,然后双手抓一把稻往梯子上摔打,谷粒就会从稻上脱下来掉落到布上。

    (附:那种脚踏型脱谷机,是八十年代开始全国才普及的,以前脱谷都是靠打谷,我父母小时候,他们的生产队用的还是打谷这个古传方法,到我小时候,90年代,我这边的农村就普及脚踏型脱谷机了。)

    稻子经过打谷。

    把谷粒收集起来。

    晒干。

    在太阳下暴晒几天,把水分晒干。

    一定要晒干。

    不晒干的话,谷粒很容易发芽的,不能保存,而且不晒干的谷,也没办法进行下一步操作。

    谷粒晒干以后,可以先存放起来,晒好的稻谷存个两三年没问题。

    然后,等有时间了,或者要食用了,就进行下一步操作,脱谷壳。

    脱谷壳要用到砻(音同隆)。

    也叫米砻,土砻,砻子。

    砻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非常伟大的发明,据说最少在汉朝就有砻了。

    砻是专门给稻谷去壳的用具,形同磨,使用方法也跟磨一样,但功能不同于磨,米砻的构造主要是黄泥跟木材,材质比较软,所以砻只会磨去谷壳,并不会把米磨成粉。

    稻谷经过砻破谷出壳,然后出来的米是跟谷壳混在一起的。

    很显然,下一步,就是要把大米跟谷壳分开。

    这时候就要用到谷风车。

    谷风车也称扇车。

    跟砻一样,也是最少在汉朝就有的器具。

    谷风车的原理简单,就是利用扇出来的强风把谷壳吹去。

    谷风车装有一个手摇轮型木扇装置,这木扇装置有好几片扇叶,扇出来的风很大,风力一点都不逊于现在的电风扇。

    谷风车顶上放置一个斗,这个斗可以一次性可以装几十斤的稻谷,然后这个斗的下方有个开关,人一边摇风扇,一边控制开关,让稻谷慢慢泻下。

    米粒重会直接落下,而谷壳轻会被大风吹去。

    从古以来,我这边就是这么的农耕文化,时到今日,很多农村地区,仍然可以看到这些保存下来的古老的农耕器具,砻,谷风车,犁,耙,牛轭。(轭音同厄,指套在牛颈上的曲木,牛要犁地耙地的时候,要搭配牛轭来使用。)

    砻我小时候没亲自使用过,我们家碾米都是拿到街上的碾米店用机器碾米,但是我看到有人用砻,砻能破谷出壳,但效率跟机器比不了,100斤稻谷,用砻恐怕最少要一个小时才能磨完,出来的是米壳混合,还需另花时间用谷风车分离,但100斤的稻谷放到机器碾的话,效率很快的,3分钟搞定,而且机器碾出来的直接就是白花花的大米,已经跟谷壳分离好了。

    可见传统农耕效率跟现代农耕效率的差距有多大。

    这里说个数据,100斤稻谷通常能出70斤精米,或者75斤糙米。

    砻碾出来的大米是偏黄色的,俗称糙米,糙米口感比较粗糙,营养比较全面,砻分离出来的谷壳也比较完整,谷壳不会粉碎。

    机器碾出来的大米是白色的,俗称精米,谷壳经机器已粉碎成粉,精米口感好,目前已成社会主流。精米并不是现代产物,古代就有,古称细米,古代一些富人为了口感研磨细米食用,不过绝大部分的百姓一直以来吃的都是糙米,我国精米的普及是在80年代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机械化普及,才全面主流精米。

    至于谷风车,这个我就熟悉了。

    我小时候常用,谷风车是从邻居家借来的,这架谷风车通体都是木头,卯榫结构。我们家把稻谷晒干,要存放起来的时候,在存放之前,我的母亲会借来谷风车把稻谷吹一遍,把脏东西,灰尘,等杂质吹去,剩下的干净的稻谷就用袋子装起来存放好。

    我记忆尤深的是,谷风车对于我这个小孩来说虽然摇起来挺吃力,但风力确实很大,吹得呼呼响。

    关于耕田。

    耕田,我小时候是深有体会。

    四个字,的确辛苦。

    我不知道别的地方是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牛。

    但我这边家里养牛来耕田的人好少。

    我们这个小镇的绝大部分的家庭,像我家这样,家里就二三亩地,多不多少不少,很尴尬,养牛别想,绝对养不起,而且想着二三亩地,也不需要牛。

    那会还没普及犁地的拖拉机。

    所以那时候我们这边十之八九的家庭,耕地都是全靠人力。

    虽然是2000年,但耕作方式宛如古代。

    人力收割稻子,人力犁地,人力耙地,人力插秧,人力施肥。

    科技带给我们这个小镇最大改变的农耕设备,恐怕就是家家户户都有的一台脚踏型打谷机。

    所以耕田真的是很辛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没有经历过的体会不了。

    我们小镇的这种无限接近传统的耕田方式,从我记事起,一直到2003年我17岁初三毕业都没有什么变化。

    所以我对耕田的辛苦是深有体会。

    辛苦辛苦还是辛苦。

    2010年后,虽然我们小镇出现了小型的农耕机,耕田能减轻很多人力,但我们小镇的很多人家逐渐不耕水稻了,主要是生活条件好,收入高,米价不贵,直接买就行,就把水田做了菜地,种上了各种青菜,或者稻田被人承包,用农耕机耕种,所以我小时候那种各家各户下田种水稻的热闹场面,目前是看不到了,我们小镇2000年后出生的年轻一代,虽然长在农村,但大部分都没种过水稻。

    回想当年六月农忙。

    这时学校刚好已经放了暑假。

    全家大小都下地干活,每个人都晒得乌漆嘛黑。

    先是在田里收割水稻,然后把水稻搬运回家里打谷,因为水田都有水,是湿的,所以不能在稻田里打谷,要把收割的稻子搬运回家,这稻子水分大,很重,大人用肩挑,挑的比较多,小孩就背一小捆,或者肩挑两小捆,然后就这样来来回回把稻子搬回家,光搬运稻子都累趴了,回到家喝口水,休息一会,接着用脚踏脱谷机脱谷,使用脱谷机的主力当然是大人,小孩主要给大人递上一束稻子,或者在边上帮大人脚踩脱谷机,大家一起把今天收割的稻子打完,装好稻谷。

    第二天早上早早起来,先把昨天打好的稻谷晾晒一下,然后接着干活,直到把稻子收割完了,打谷打完了。

    接下来也没得闲。

    要犁地耙地。

    犁地耙地是指牛的耕田方法。

    我们大部分人家都没有牛,就用人力代替,拎着锄头,去水田里抡起锄头,一下一下的锄地。用锄头把稻根,泥土翻起来,然后用脚把稻根踩下去,把翻起来的泥块踩碎成泥浆,多踩几下,让稻根彻底埋进泥浆里,一定要把稻田踩成泥浆,这样才能插秧。

    一般情况下,都是大人用锄头把稻根,泥土翻起来,然后小孩子们负责脚踩。

    这种全靠人力锄地脚踩泥浆的耕田方式的效率是很慢的,我们家这二亩地需要全家出动用好几天才能耕好。

    也有一小部分人不想人力耕田,实在太累了,就会请人用牛来犁地,请那些住在山脚下,有牛的人家来帮忙,那会犁一亩地的价格是50元,用牛犁地效率高很多,用不了一个上午,就能把一亩地给你耕好。

    牛犁地在当年对于我们这些小孩子们来说是比较稀奇的事情,通常有牛犁地的时候,我们几个小孩子就喜欢站在旁边看牛犁地,看的津津有味。

    印象很深的是,水牛真的好大,庞然大物,这种庞大的压迫感跟在电视上看,或者在远处看水牛,感觉是不一样的,只有挨近处看才能亲身体会到水牛原来这么大,牛蹄子打在路面上真的是咚咚响。

    但大部分人都没请牛犁地,主要是地多不多少不少,就二亩地,大人们就当带小孩子们体验人生,所以都是全家出动,耕田全靠人力。

    而且那个时候小镇的猪肉是4-5元一斤,50元可以买十斤肉,大人们也不大舍得用这钱去请人犁地。

    辛苦是辛苦。

    但那个场面同时也非常热闹的,是今天已经看不到的劳作场面。

    试想,一眼望去,一大片的水田,三三两两,随处有耕田的人群,各家各户的人都在耕耘。

    天气好的话,会觉得这种劳动的画面真的挺美,午后时分,太阳不大不小,夏风徐徐,大人们一边干活,一边聊家常,聊得不亦乐乎,小孩子们有的在玩,拿泥巴开心的互相扔来让去,但如果眼看乌云来了,天色渐渐暗下来了,那么大家就着急了,在田地里干活的人们就会慌忙丢下锄头急急忙忙的各自跑回家。

    全因那在家晾晒的稻谷。

    关于历法节气。

    公历:太阳历,阳历,是现在世界大部分国家使用的历法,源自于西方以太阳为参照物制定的历法。

    公历就不多说啦,大家都熟悉,以下说下我国传统的历法。

    我国传统的历法发展复杂,这里简而易懂的介绍下。

    古人称阳为太阳,月为太阴,所以就产生了太阳历,太阴历。

    太阳历:阳历,这是我国古代的阳历,以太阳为参照物的历法,这种历法能准确对应四季变化,诞生了著名的二十四节气,阳历主要用作耕种。

    太阴历:阴历,以月亮为参照物制定的历法,根据文献记载,阴历最早出现在夏朝,称为夏历。阴历缺点明显,不能应对太阳对地球的四季变化,过不了多久就要在夏天过春节了,对农耕也起不了作用,阴历主要用作纪年。

    农历:阴阳合历,把阴阳两历结合起来的非常复杂的历法。农历是以阴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既参照月亮又参照太阳,既可以纪年又可以对应四季变化,百姓完全可以按历耕种,复杂的农历并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经过几千年不断完善而来的。

    我国在夏朝就诞生了阴历,阳历,商朝把阴阳两历结合起来形成了最早的阴阳历,然后经过后世不断完善,就成了今天使用的农历,农历每个朝代的称呼不尽相同,商朝殷历,汉朝太初历,唐朝太衍历,元朝授时历,明朝大统历,清朝时宪历。

    在民间,农历长期以来的称呼是皇历,古代的历法不管如何修改,名字如何变,反正最后都是只能由皇帝颁布实施,以示天下一统,所以人们称之为“皇历”,清朝灭亡后,把“皇历”改写成“黄历”,1970年以后改称为“农历”。

    我们现在把公历叫做阳历,把农历叫做阴历,公历叫做阳历没问题,他们都是太阳历,但把农历叫成阴历其实是不准确的叫法,阴历是阴历,农历是阴阳历。

    二十四节气。

    春: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霜,霜降。

    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需要注意的的是,节气在农历中每年的日期是不固定的,但在公历稳定,因为西方的公历跟我国的二十四节气都是以太阳为参照物制定的。

    对于二十四节气的起点,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观点,有人认为立春是起点,有人认为冬至是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