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父辈那些事 » 第十四章 后继有人

第十四章 后继有人

    光绪十七年八月。(1891年)

    沈氏顺利在围龙屋产下一名男婴。

    接生的是围龙屋的老婶。

    我17世太公虽然是第一次做父亲,没什么经验。

    但好在一直有老婶老妈子的指引。

    我17世太公按照吩咐,早准备好了基本的东西,米粉,粟米粉,一坛黄酒,几只母鸡。

    米粉是大米磨成的粉,把水烧开,加入米粉,一边搅拌一边煮,很快变成羹,羹是婴儿除了奶之外的最主要的食物,是我们这边的传统喂养方式,婴儿出生半天后就可以喂羹,我也是这么喂大的,但现在新时代的来临,随着奶粉的普及,很少有人给婴儿喂羹了,羹被奶粉替代了,或者奶粉为主,羹为辅。

    煮羹的时候,可以适当加一些粟米粉。

    羹的喂养时间并没有固定,看婴儿喜好,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年或以上。

    黄酒,母鸡。

    这是做黄酒鸡的主料。

    黄酒鸡是我们这边妇女坐月子一定要的。

    黄酒鸡的做法是,鸡切成块,放多些老姜,在锅里热炒,直至炒熟,然后捞起,装进煲具里加水煮开,再用小火煮半个小时,最后加入1-2碗黄酒,煮开即关火,盖上盖子静待一小时。

    一小时后就可以开吃了。

    制作黄酒鸡的过程是不用放盐的。

    黄酒鸡即是汤也是菜,通常跟米饭一起食用。

    据说这黄酒鸡是滋补气血的佳品,从古流传下来,黄酒鸡不仅仅是妇女坐月子的专享,但凡血气虚弱的人,不论男女老少,也可以做来吃。

    这黄酒鸡一直流传到今天。

    今天的我们这边的妇女坐月子,也是一样的吃黄酒鸡。

    由于我们这边坐月子都是黄酒鸡,黄酒虽然酒精度低,混入鸡汤,更是稀释,但黄酒毕竟是酒,所以,我们这边的妇女在坐月子期间都是满脸红润润的,显得气色很好。

    这会沈氏躺在床上,脸色红润,似微醉又不似微醉。

    我17世太公小心翼翼,开心的抱着他儿子道:“老天待我不薄,我们老刘家有后了。”

    17世太公向沈氏道:“真是辛苦你了。”

    沈氏笑道:“哪的话,这不也是我儿子嘛。”

    我17世太公道:“我们家这孩子叫什么名字啊?”

    沈氏想了想道:“叫石魁吧。”

    我17世太公道:“石魁?好,好,我儿子就叫石魁。”

    我17世太公当初肯定是不知道这名字的含义,但他妻子说了,他就只管按照妻子的说的做就是了。

    自此我17世太公就开始了一家三口的生活。

    我17世太公是个目不识字的人。

    祖上好几代也没出过读书人。

    17世太公家里并不富裕,虽然生养了一个儿子,但是要送儿子去学堂读书还是没这个能力。

    但命运似乎就是挺眷顾我17世太公。

    因为妻子沈氏会读书识字。

    所以教育儿子的任务,沈氏就揽下了。

    那时候是用毛笔写字。

    笔墨虽然不贵,但纸张贵。

    毛笔练字,纸张可是一张一张的消耗,用纸张练字,可不是一般家庭能消耗得起的,地主家也舍不得这么消耗。

    不像今天,十块钱就可以买一大堆旧报纸。

    但在古代,穷人能寒窗苦读,肯定是有一个很好很普及的方法的。

    那就是芭蕉叶。

    芭蕉叶真的是毛笔练字最好,最天然,还不用钱的东西。

    芭蕉叶又大又宽,质地顺滑,写字的手感好,而且重要的是可以重复利用,笔墨在写在芭蕉叶上,用抹布一擦就干净了,接着写。

    所以,在古代练字,除非地方不长芭蕉树,不然穷人富人都会栽种芭蕉树,用芭蕉叶做日常练字,这也就是为什么芭蕉树在中国种植这么广泛,老房子的屋前屋后都有芭蕉树。

    在孩子六七岁的时候,沈氏就开始教她孩子识字练字,简单的算术。

    据说石魁小时候经常不愿意写字,又哭又闹,因为对于一个六七岁的小孩,用毛笔写字实在是太麻烦了,大家都在外面玩泥巴,为什么非要让他写字,而沈氏又是柔性子,根本不会严厉对待孩子。

    左哄右哄都哄不好的时候。

    这时候,沈氏使一个眼神,我17世太公扮演的狠人角色就要上场了。

    我17世太公恶狠狠的对他儿子放话:“在我干活回到家,我就要看到你在芭蕉叶上写满了字,不然你就要挨我揍。”

    丈夫做恶人。

    妻子做好人。

    沈氏就对孩子安慰的道:“快写吧,阿妈好好教你,你写完就不会挨揍了,你写完就可以出去玩了。”

    随着日子一天一天过去。

    他们的孩子石魁逐渐长大。

    石魁便是18世,我的太公。

    我17世太婆沈小妹,具体是哪里人,家中因而何变故流浪至此,一直以来都是迷。

    我倒觉得我17世太公肯定是知道真相的。

    只不过我这17世太公是个宠妻狂魔,沈小妹让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沈小妹吩咐他不要告诉任何人,他也就真不告诉任何人了。

    所以我们这些后人也就真不知道了,沈小妹的身世就此成了谜。

    不过关于沈小妹的留下来的其他传说还是有的。

    比如沈小妹如果坐下来,她双腿一定是并拢的。

    沈小妹吃饭,不管饿不饿,她一定不会狼吞虎咽。

    沈小妹不管遇到多好笑的事,她一定不会敞开了的开怀大笑,都是掩笑。

    沈小妹是绝对不会随地吐痰的,她也不会让家人在屋里头往地上吐一口痰。

    如此等等。

    我们后人还知道沈小妹的这一路流浪并不容易,为了自保,她往自己身上抹了粪,就是要发臭让人不得近,自始至终她手上都有一根磨得尖尖的银发簪,沈小妹说,她老早想好了,如果不幸遇到歹人,她就用这根发簪往结束自己。

    沈小妹说这一路上,也曾有人示意要把她带回家,她始终没有答应,后来遇到我17世太公,一方面是她真的走不动了,又累又饿,一双缠足的脚走路越发疼痛,眼看天气也要变凉了,往后的日子会越来越艰苦,一方面是她的直觉告诉她眼前的这个男人很淳朴。

    所以就跟我17世太公回家了。

    至于回家之后会怎样,她也是走一步算一步。

    最终,沈小妹跟我淳朴的17世太公走到一起。

    其实,在那个时候,对于沈小妹来说,她似乎也没有更多的选择,试问哪个女子不想找个相貌堂堂年轻有为的男子,但现实总是没有十全十美。

    我17世太公虽然人老家贫,但人真诚啊。

    对于沈小妹来说,她是倒贴了一把。

    但对于我们老刘家来说,沈小妹的到来,无疑是一种天大的恩赐。

    没有沈小妹,就没有我们这些后辈,没有沈小妹也就没有今天的我。

    我们家族的后辈们对沈氏是抱有很重的感激之情的,沈氏拥有特殊地位。

    我父亲说。

    在我父亲年轻的时候,我们家族的人聚在一起商议祖坟的事,有人提出,从15世开始,把所有的祖坟都迁到一处,做成一墓多碑的样式,这样的话,祭祖方便,也容易让后人记住位置,不然的话,过不了一两代,怕是后代们连祖坟都找不着了。

    商量迁移祖坟,讨论过程并不复杂,全因家族人少,15世后面连续三代单传,所以商议祖坟,我父亲说,当年桌上,老壮男丁聚在一起才十个。

    但如果是14世就不行了,14世太公生了4个儿子,14世是村里很多人共同的太公。

    所以我们家族只能商议15世。

    关于祖坟合一处这个建议,最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

    于是按计划办理。

    但当要迁动沈氏坟墓的时候,大家都犹豫了。

    想到沈氏让老刘家起死回生有莫大的功劳,众人思来想去,最后决定还是不打扰为好。

    于是。

    除了沈氏,其他祖坟都迁到了一处。

    这是我们家族当年做出来的决定,到现在已经过去很多年了。

    从迁坟一事可以看出后辈们心中对沈氏的敬仰,不敢轻举妄动。

    但我总觉得,,,,,,

    额,,那个,,,,,,

    按照现在流行的网络调侃用语就是:你们清高,你们厉害,你们把我剩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