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人生一味 » 第23章 福祸总无常

第23章 福祸总无常

    虽然这丫头一脸的呆萌,实在是让人不忍苛责,但是厨子就是厨子,做菜的厨子哪有上桌的道理。

    老徐笑着和这小丫头打了个哈哈,转头继续处理收尾的工作。

    他想尽快把这些菜做好,免得被这小丫头瞧着眼馋,她毕竟才五六岁的年纪,要是一时耍泼打滚,老徐还真不太好收拾。

    幸好他之前已经把相对比较难处理的炒菜和烹煮部分做好了,现在处理这些鱼虾蟹之类的海鲜就简单了。

    海鲜就是吃一个原味,所以基本上都是简单的清蒸即可,稍微加一些姜片或者葱段作为点缀即可。

    以前做海鲜,最麻烦的其实还不是处理这些鱼虾蟹本身,最大的麻烦其实是处理配料,尤其是蒜蓉。

    做蒜蓉先要剥很多蒜,其次还要切成细碎的蒜蓉,不管是酒店后厨还是农村办酒席,总是少不了一个专门剥蒜的人。

    现在的情况稍微会好一点,虽然蒜还是要剥,但是做蒜蓉可以直接用豆浆机之类的机器,直接打成蒜泥。

    老徐以前学厨的时候就经常剥蒜,师父专门教过他怎么剥蒜。

    第一种办法就是直接把蒜放在菜板上,拿着菜刀拍碎,这样拍开的蒜虽然不好看,但剥蒜会很容易。

    第二种办法就是接一碗水把蒜放进去泡着,泡个十来分钟,蒜外面的皮泡软了就很好剥了,而且用这种办法剥出来的蒜,形状还是相对比较完整的。

    如果是时间紧张,还可以直接用热水来泡,只不过蒜的味道会散出去一些。

    老徐用的就是开水泡蒜的办法再放在菜板上拍。

    他先把蒜都放进一个小盆里面,再把蒸锅里面的开水都倒进去,先泡个几分钟。趁着泡蒜的功夫,他又专门调了一份佐料。

    这份佐料加了料酒、生抽还有少许的白糖,看起来清汤寡水的就淡一点的酱油没什么两样。

    老徐专门调了这份佐料就是为了在蒸鱼的过程中再加点佐料入味。

    按照一般做鱼的流程,鱼处理好之后还需要专门准备调料来腌制去腥,不过老徐现在的时间有点来不及,再加上桂鱼本身的土腥味并不重,所以他就趁着蒸鱼的过程中再加少许的料酒来压一压味道。

    这算是他这种老厨子专门讨巧的办法。

    老徐揭开玻璃锅盖,一股浓郁的姜味配合着桂鱼的鲜味就飘散开来,一时间别的不说,倒是把门口看他做菜的小外孙女馋得够呛。

    这小丫头也是闻着味儿来的,就站在厨房门口不走,好像知道这里有好吃的。不过她还算是懂事,知道这里不是她自己的家,所以虽然馋嘴却也没有走进来哭着要东西吃。

    老徐偷偷瞄了她一眼,感觉这小丫头小小年纪就这么贪嘴,长大以后还怎么得了。

    那小丫头似乎是看出了他的嫌弃,偷偷瞄了他一眼,不服气的嘟了嘟嘴,那红艳水润的嘴皮儿看起来还挺显眼。

    老徐看得一乐,习惯性的想要在灶台上找点东西喂她,但是很快又回过神来,这里毕竟不是他自己的家里面,还是不能太随便了。

    他收敛了脸上的笑意,拿起调配好的料酒,往桂鱼上稍微浇了一些。

    一般腌制生鱼,一是为了去腥,再就是为了更好的入味,其实在烹煮过程中也是可以再次加工的。

    只不过时机要把握好,一定是鱼肉还没有完全熟的时候,趁着锅里刚刚热就把料酒加进去。

    这样一来鱼肉没有完全定型,口感和味道都没有定下来,正好可以用料酒再入味。再者温度升高之后,本身鱼肉半生半熟也比较容易入味,所以这算是一个讨巧的办法。

    老徐依次打开锅盖,把蒸锅里面的蒸鱼和蒸虾还有生蚝都重新加了点料酒,临时腌制了一下。

    之后还是要继续处理龙虾。

    龙虾虾球算是不中不洋的做法,本身不是特别正统,这道菜的关键在于波士顿龙虾的虾肉其实比较难入味,吃起来也比较柴,其实不如一般的清水河虾好吃。

    只是因为一般的清水河虾都比较小,没有这种大龙虾吃起来方便,再加上这种大龙虾毕竟是进口货,摆盘也相当体面,所以现在很多人都追求吃这种大龙虾。

    龙虾虾球的主要做法还是采用的西餐芝士龙虾的做法,只不过西餐的芝士龙虾是直接把虾切几刀,改刀成小块直接炸一下就捞起来。

    改良版的龙虾虾球则是要把虾肉都先挖出来,再按照涮火锅那种虾滑的做法,把虾肉都打成泥,再捏成鱼丸样式的虾球。

    一来看起来摆盘比较精致,再者打碎了大龙虾肉会加一些红薯粉之类的嫩肉粉进行腌制,整体的口感会更好。

    老徐之前已经用剪刀把龙虾的虾肉都挖了出来,现在直接放进豆浆机里面加入少许的盐和黑胡椒粉、奶油进行调味增香。

    打出来的虾肉泥晶莹剔透带着一点点奶白色,因为没有加水,所以整体的粘性也不错。

    老徐把虾肉泥捏了捏,抽空又打开水龙头,接了一小盆清水,之后就直接一手挤压,一手用小汤勺稍微挖出虾肉丸,直接把虾肉丸子放进装着清水的小盆里面。

    一只三斤多重的大龙虾,身上的虾肉满打满算,其实也就是一斤多点,总共就捏出了二十来颗丸子。

    老徐微微弯着腰,神情认真而专注。

    小外孙女就依在厨房门口看着他做菜的身影,这小丫头说来五六岁的年纪,本来应该是跳上跳下,没个消停的时候,但是性格却意外的内敛温吞。

    老徐在灶台边认真的做虾肉丸子,十几分钟都这样一直低着头,那小丫头也这么看了他十几分钟,倒是一点儿没觉得无聊。

    终于,老徐这边把所有的虾肉泥都做成了丸子,抽空转头看了那小丫头一眼,对她稍微笑了笑,随后又赶紧起锅烧油,准备进行下一步。

    这种大龙虾,无论是波士顿龙虾还是澳洲龙虾,其实都不适合用蒸煮的方式来烹饪,因为这种大龙虾肉一煮就老,拿来蒸也不好吃,最好的办法其实是油炸。

    虾肉本身和鱼肉类似,都是很容易熟的肉,冷油下锅,炸到外皮稍微有一定金黄就可以捞出来放着了。

    这样炸出来的虾肉,锁住了自身的水分,所以外焦里嫩,口感会好很多。

    老徐趁着锅里还是冷油的时候,把刚刚捏好的虾肉丸放进油锅里面,随着油锅逐渐升温,一股淡淡的油酥味弥漫在整个厨房里面。

    别说是在门口守着的那小外孙女了,就连老徐闻到这种油酥味都不自觉的咽了一口口水。

    虽然他也有点馋了,但是好歹也是这么多年的老厨子了,别说现在炸个龙虾,就是以前在农村办席的时候,他也没有偷过嘴。

    那个时候农村的条件还很困难,一听到有酒席吃,家家户户都是拖家带口的过去吃,一顿酒席吃完,桌子上不管什么头碗凉菜全都清得干干净净。

    老徐每次做头碗,炸酥肉的时候,每次都被馋得流口水,毕竟那年头能吃得起肉就不错了,更不用说专门炸的酥肉。

    不过他每次谨记自己师父的教诲,做厨子的,千万不能偷吃。外人偷吃,别人最多只是觉得他馋嘴,但是做菜的厨子偷吃,那就是品德败坏,要是传出去是会砸饭碗的。

    所以做厨子,不仅要办厨的手艺好,更要爱护自己的羽翼,要守规矩。

    油锅里面的虾肉丸子周围很快就开始冒泡,老徐定了定神,见油锅的温度合适,顺手又把虾头和虾尾丢进去过了一遍油。

    一般酒店里面做龙虾,龙虾头和龙虾尾都是装饰,自然也不需要怎么处理,不过老徐这次是专门给私人做家宴,所以虾头和虾尾都需要处理一下。

    要不然虾肉丸子碰到生的龙虾头,生熟混装不太好,再加上生的龙虾头里面还有一些残留的生虾肉,如果吃饭的时候主人家翻过来看,看起来也不太美观。

    他现在把虾头和虾尾都过一遍油,既可以避免生熟混装,同时炸过虾壳的油,本身虾的味道也会更香,用这种虾油炸的虾球的虾味也会更浓郁。

    很快虾肉丸正式出锅,老徐稍微做了一个摆盘,拿了一小块奶砖大小的芝士,在油锅里面稍微加热一些,直接浇在了龙虾球周围。

    本来按照一般酒店大厨的做法,这种龙虾虾球下面一般会铺上一层意大利面,整道菜的名字应该是芝士虾球意面。

    不过也不知道是不是主人家比较讲究,单独点了一个虾球,并没有要意面,可能是担心吃不下。

    老徐把芝士一浇,随手又加了一些椰蓉,这样这道头菜就算是做好了。

    炸过的虾壳橙黄亮眼,金黄的虾球配上浓郁的芝士,散发出阵阵奶香味。

    老徐看着这道菜,不由得也有点小得意,想他这个办流水席的厨子,没想到也能做这种洋西餐,而且做得还有模有样的。

    他这厨艺也算是到家了。

    做好了这道头菜,接下来就轻松了。

    老徐把刚才泡在水里的蒜拿出来,用菜刀拍了拍,把蒜泥给做出来,直接放在之前蒸的基围虾和生蚝上面,这就算是齐活了。

    接下来只是需要等着菜蒸好,然后就可以关火走人了。

    趁着中间还有时间,老徐把灶台上的酱油瓶子,盐罐子这些调味料以及锅碗瓢盆都收拾了一下。虽然这家人有专门的保姆,但是一码归一码,他既然是来做菜的,在厨房的一亩三分地上,他就需要做这些收尾的事。

    老徐在厨房里忙碌的时候,他那小外孙女就一直不声不响的看着他,黑溜溜的小眼睛里既有茫然又有好奇。

    在她这种年纪的小丫头眼里,还不知道什么叫上班赚钱,也不知道什么叫养家糊口,她只是看着老徐忙前忙后,好像很有意思,却没有注意到老徐额前的头发都已经被汗水打湿了。

    做饭本来就是很麻烦的事,如果专门做饭的厨子,那就更是麻烦了。

    按照正常的流程,这种给私人做厨的单子,一般都会提前准备材料,准备好对应的锅碗瓢盆,要不然两三个小时直接出七八个菜,再大的大厨过来也拿不下。

    这次老徐差点就失了手,虽然这次来办酒是为了帮同行的忙,但是这种打突击的做法,还是让老徐有些手忙脚乱。本身私人的厨房又不比酒店后厨那样宽敞,各种油盐酱醋之类的调料也不一定齐全。

    幸好这次还算是勉勉强强的完成了任务,好歹没有砸了招牌。

    老徐打开水龙头,在水槽里面搓了搓抹布,随后把抹布拧干,再擦了擦手,顺手就把抹布搭在水槽边上。

    做完这一切,老徐拿出手机看了一眼。

    时间已经不知不觉来到了下午五点五十。

    老徐乍一看到这个时间还有点不太相信,等到转头从厨房的窗户看了一眼远处的天空,这才发现不知不觉天都快黑了。

    下午的时候,他带着小外孙女坐着公交车出来的时候,天上还有大太阳,这转眼之间,太阳已经落山了。

    天边的云霞尽染,显出姹紫嫣红的漂亮颜色,落日余晖,看起来很是美丽。

    老徐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漂亮的晚霞,印象中这样的晚霞也就以前在农村的时候才见过,这才能看到还真是挺意外的。

    老徐一时心喜,招了招手,把小外孙女招呼过来,抱着她看了看窗外的夕阳晚霞,笑道。

    “好不好看?”

    “……”小丫头略显迷茫的看了看窗户,似乎不太理解他为什么这么高兴。

    老徐看着她这一脸呆萌的样子,无奈的笑了笑,叹了一口气道。

    “你们这些小孩,还没我们当年在农村耍得好。”

    老徐说这话的时候是带着一点骄傲在里面的,作为一个农村人,他经历过七八十年代的荒芜,也经历过九十年代和新千年的变迁和繁华。

    虽然老徐也没能站在时代的浪潮之上,获得什么万元户的称号,赚他个几百万在怀里抱着,但是他还是对年轻时生活的地方充满了怀念,就像是他此时突然看到和小时候一样灿烂的晚霞,哪怕他已经年近暮年,眼里却依旧满是欣喜。

    厨房里的灶台上,烧开的蒸锅发出“哧哧哧”的水汽声,像是在提醒老徐别忘了眼前的工作。

    他很快也回过神来,一边抱着小外孙女感慨,一边随手揭开透明的玻璃锅盖,稍微看了一眼菜的成色。

    清蒸的基围虾已经变成了很漂亮的橙红色,之前剔除虾线的和清理虾头的位置因为蒸煮加热的缘故,有雪白色的虾肉微微鼓胀开来,显得更是可口。

    这道菜没有加任何的调料,就是一道最纯粹的清蒸虾。只不过,虽说海鲜就是吃一口新鲜,但是纯清蒸的虾还是不太适合上酒桌。

    毕竟在酒桌上多多少少都会喝点酒,味觉也有点麻木了,再加上人一多,你一言我一语,闲聊起来就很难专注的去品尝这种海鲜的鲜味。

    所以老徐还是专门准备了一小碗调味酱,里面有豉油、耗油,少量的盐,吃起来就是一个咸甜口味,很配这种清蒸虾。

    老徐本来想抱着小外孙女不松手,单手把菜端下来,但是想了想,稳妥起见,还是把这小丫头先放下来,再把这道清蒸虾端了下来。

    这毕竟是在外面做菜,不比在自己家里面,老徐虽然自认为是几十年的老厨子了,端盘菜的力气还是有的,但是凡事就怕一个万一。

    别看这小小的一盘虾,卖得还真不便宜。

    刚才做虾球的波士顿龙虾,虽然价格贵,但是个头也大,细算起来其实也不算特别贵,但是这种河虾模样的小虾才是真的贵,有的大虾是按只算,一只可能三四两重就是几十块钱,算起来一斤也是一两百块钱比一般的波士顿龙虾还贵。

    当然,钱都还是小事,老徐很清楚对于吃饭的人而言,菜怎么样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气氛。

    逢年过节,喜气洋洋的时候,突然摔个碗砸盘菜,再好的心情也会受影响。

    老徐以前在饭店做过一段时间的厨子就遇到过类似的状况,本身只是服务员上菜的时候把啤酒撞到了,事情并不大,但是往往闹起来的动静却不小。更不用说在农村摆流水席,压根不用把菜做坏了,只要是味道稍微有点不对就能被十里八乡的人议论很久。

    所以老徐也不敢大意,放下小外孙女之后,还是谨小慎微的把菜端下来,把小碗调料放在盘子旁边。

    为了摆盘的美观,他还特意拿了汤勺盛了一点料汁在盘子边上画了一撇点缀。

    这种摆盘方式以前农村办酒席没有,都是老徐在城里去饭店现学的。

    其实老徐的这些厨艺,大部分都是后来学的,以前在农村学厨的时候,跟着师父学的菜就只有办酒席的“八大碗”,基本就是凉菜拼盘和鸡鸭鱼头碗这几个菜。

    那段时间,与其说是学了多少本事,倒不如说是跟着师父混口饭吃。

    以前做学徒工,最先盼着的就是能混口饭吃,其次就是学门手艺,至于要工资,那真是想都不敢想。

    虽然那段时间寒冬腊月也要用冷水洗菜,半夜三更还要切菜备材料,但是老徐对自己的师父依旧十分感激。毕竟那个时候,能够找到一个收学徒的师父可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时农村的孩子当学徒,家里的父母还要去送礼求情,如果遇到像是汽修工这种高级技术工种,那更是送礼求情都不一定管用。

    在八九十年代,能当汽修学徒工的,有一个算一个,说出去都是十里八乡有名有姓的人物,哪怕是街坊邻里聊起来也会说张三李四是在谁那里学汽修的学徒,其身份地位丝毫不逊色于读书的大学生。

    不过这也难怪,以前汽车可是稀罕的东西,标准的高新产品,围绕汽车的各行各业,无论是开车的司机,还是沿路的洗车店、汽修店亦或是饭馆都是赚得盆满钵满。

    在老徐的印象里,以前他们村里有一个跟他年纪差不多的小伙儿就是学汽修的。在老徐后来学厨没生意的时候,听说他已经自己在路边搭了一个修车棚,自家开店了。

    之后的几年,听说他赚了不少钱,娶了媳妇儿又修了一栋两层的红砖房,日子过得十分红火,惹得包括老徐在内的同龄人羡慕不已。

    农村当时做学徒的,除了汽修,办厨的,就是泥水匠、木匠、石匠这些行当。

    毫无疑问,当然是汽修工最吃香,其他的泥水匠、木匠、石匠什么的虽然也能找到一份工作,当时工资水平却远远比不上汽修工。

    零几年的时候,一个泥水匠砌砖,一般是小工三十,大工五十或者是八十。

    乍一听起来好像也挺赚钱的,毕竟零几年的时候大部分人的工资也就八百块钱起步,但是那个时候建筑工地上的钱很难收,三天两头,不是包工头跑了就是老板跑了。

    一个月满打满算,哪怕是一天都不休息,一个月才赚一千块钱出头。

    农村出去打工的,一般是二三月份出去,年底十二月份回来,哪怕是最理想的情况,在一个工地做到一年到头,满打满算也就是八个月的工资,总共就八九千块钱。

    而零几年汽修工可就发达了,当然做学徒工的肯定是一分钱都没有,毕竟是跟着学技术的,但是自己开汽修店的,哪怕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七八天才修一个车,一般也能赚个三五百块钱,一个月就是两三千块钱进账。

    稍微勤快一点,能够打出口碑的,比如什么张三汽修、李四修车,那更是不得了,每天光是修车的人都在门口排长队,一个月少说赚个五六千块钱甚至一两万块钱都能赚得到。

    一年下来,做汽修的赚个小十万块钱跟玩一样。

    而且以前开汽修店和现在不一样,不讲究门面也不讲究时间,反正在门口拿油漆刷个招牌就行了,至于什么零件备件全都是现用现订,店里面压根就没有存货,修车的司机还没办法催,因为那年头能修车的师傅,一条路上都找不着几个。

    老徐对于同乡的汽修工眼红了很长一段时间,不过后来他就没眼红了,倒不是因为老徐自己也发达了,而是那个曾经让他们这些同龄人十分羡慕的汽修工在娶了媳妇儿,盖了红砖房之后没多久就出事了。

    听说是在修车的时候和一个司机打起来了,结果被司机一扳手敲了脑袋,也有人说是他家里进了贼,他被捅了一刀。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反正那个可能是老徐这同辈人之中混得最好的汽修工最后并没有真正的发达起来。

    他在那个躁动的年代,死在了一些同样躁动的人手里。

    老徐在农村的时候,每年年末遇到同龄人的时候都会聊起这么一个人。他曾经是老徐那一辈人之中最为风光的一个,但是也是最让人唏嘘不已的一个。

    一直到老徐后来也结婚生了孩子,转眼都要进城,在进城的路上偶尔还能看到路旁的山里面有一栋还没装修的红砖楼房。

    关于这个汽修工经历,带给老徐最大的感触并不是八九十年代战斗力爆棚的大车司机们,也不是那些胆子大的可以入室抢劫的强盗,反倒是一种不属于他知识水平的哲学思考。

    福祸无常,随遇而安。

    这个道理,老徐在当时就感触很深了。相较于后来农村酒席上那些从沿海回来,身家动辄几百上千万的大老板,反倒是那个英年早逝的汽修工带给老徐的震撼最大。

    或许是因为那个汽修工的年龄和家境以及各方面的状况都和老徐最相似,所以他才会有那么深刻的感触。

    老徐曾经也想过,如果当年他没有学厨,而是机缘巧合之后去当了汽修工的学徒,后来会不会也和他一样娶了老婆,盖了新房子却突然就没了。

    或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他并没有出什么事,依靠着学汽修的手艺在九几年的时候赚了几十万,再进城买房开店,摇身一变到了五六十岁的年纪成为一个拥有七八家汽修门店的大老板。

    如果是这样,老徐应该是身家近千万,吃喝不愁,儿女也不忧的人生赢家了,至少女儿应该不会和女婿因为几千块钱的学费就大吵一架,儿子也不会因为工作不顺,每天都闷着不做声。

    不过谁又说得准,当年老徐如果学了汽修,他到底是会死在九十年代的那个下午,还是意气风发的活在二十年后的繁华渝州。

    这些事,或许只有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