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在明朝当昏君 » 第四十七章 预防

第四十七章 预防

    我把所有思绪与想法在心里过了一遍。随后我看向于谦向他问道。

    “于谦尚书,你对张指挥使的提议由陈老将军担任祭酒有什么意见?”

    于谦这时还在想着刚刚张輗的建议,随即面对我这么快对他的询问,都没有反应过来,显得有点慢了一拍。

    但于谦不愧是于谦,就算慢了一步,还是马上回应了起来。

    “陛下,臣认为的张指挥使的提议很好。

    陈老将军是目前最好的讲武堂祭酒人选。

    张指挥使十分精准的描述了三位大人的身处局势,以及考虑了到现在以及以后局势的发展。

    陈老将军在福建那边现在也是坐镇中央指挥诸军平叛与招抚了。

    微臣认为现在就可以把陈老将军召回,至于福建那边现在的局势可差遣一位副将就镇压大局了。”

    我听完于谦表达的意思点了点头,随后看向一旁的王直、金濂等人。

    王直、金濂等大臣也纷纷表示赞同于谦的意思。

    我见到众人都赞同。随后看向了一旁的兴安,示意他可以拟旨了。

    兴安看到我的示竟,随后在一旁写起旨意。

    过了一会他写完之后,双手递了过来,对我说道:“陛下,奴婢已经写好了,请陛下过目。”

    我随手拿了过来看了起来,见到内容意思差不多。

    随后点了点头,随后拿起我的印信盖在上面。

    随后我把圣旨递给兴安,叫他交给下面坐着的陈循。

    我对陈循、王直等人说道:“陈阁老,王尚书现在圣旨已经写好。

    上面也有我的印信了,刚好现在诸位阁老与六部尚书们都在。

    此时北京保卫战迫在眉睫,所以此事就事亦从权,这个圣旨就快速批了吧。”

    “我话里的意思表达的很清楚,现在事情紧急甚至的事就赶紧批了,不要拖时间了!”

    陈循、王直等人赶紧起身向我回答道。

    “遵命,陛下。”

    我见到他们明白了我的意思,随即点了点头示意他们坐下。

    我随即想了想看向王直问道。

    “王尚书,刚刚张指挥室表示靖远伯王骥王大人在湖北云南镇压土司叛乱,现在到达什么阶段了?”

    王直刚坐下面临我的询问又赶紧站起来回答道:“陛下,此次土司叛乱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反复发生,所以才需要有人镇压云南、湖北等地防止再度发生。

    而且王骥他从正统六年起到正统13年,7年时间花费了朝廷大半的国库都没有彻底平定一场小小的土司叛乱!!

    而且现在朝廷处于特殊时期,应把他调回京师。

    而且王骥他拥有多年带兵经验,回到京师也能帮助陛下更好的防备瓦刺。”

    我听明白了王直他的意思。

    “云南、湖南等地平叛只需派遣一位大将镇守即可,而不是非要王骥镇守。

    王直的话里还有把王骥他调离云南的意思。

    而且他还表示了王骥可能在云南

    养宼拥兵自重!”

    这是王直看到我有意重用王骥,要借我之手把他调离云南啊?

    但这也是应有之意,任谁处在他那个位置上都会作出这种决策,谁叫他现在是文官集团的代表人。

    而且一个花费大办国库,而且7年都没有彻底平定叛乱的人,谁敢用他或信他?

    王直等人没有我从后世带来的记忆,从他们的角度做出这种决策是很正常的。

    虽说也有打压他的意思,但这种打压不是刻意为之。

    他主要被打压的时期应该是三扬时期,自从他傍上王振以及三扬陆续退出朝堂之后。

    文官集团的打压虽然还有但没有以前严重了。

    而且后面王直代表文官集团这几年就陆续停止了对他的打压。

    王直话里的表达意思是:“借助我有意重用王骥的意思,把他调离云南。

    表示现在朝廷处于非常时期,应该把这位手握重兵远离朝堂的伯爷调回京师。

    防止他有二心,这种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这种时候不能放任一位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远离中枢的掌控。

    这位文官代表是从全局考虑问题,而不是刻意打压。

    以及还有一丝试探王骥的意思在里面,以王骥现在的官职与地位调回中枢任用,必定是本朝的核心重臣。

    如果王骥他以理由推脱不想调回京师,那就要早做防范了。

    如果度过这次危机,那就是秋后算账的时候。

    除非他起兵造反,否则他可能比历史上还要凄惨。”

    “可能王直、于谦他们同意陈老将军调回来担任讲武堂祭酒也有这个意思在里面。”

    “因为这种特殊时期,大明朝可能会分崩离析。

    所以这种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肯定是要防范的对象。

    有些事情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虽然我有些重用王骥的意思,但是在王直这个提议上,我不可能表示反对。

    而且也是对他王骥的一个考验,他毕竟是投靠王振才能多年未能平定叛乱,而且得到陆续升迁的。

    这次考验,就看他怎么选择了。

    如果他回来,那就代表他选择了本朝,如果他不回来那就代表他还是对朱祁镇效忠或者是待价而沽,也有可能是准备反叛。

    这时候他就是需要重点的防范对象,别说重用了,日后秋后算账不抄家灭族都是轻的。

    我听完王直的提议,思索提议的这段时间里。

    看向台下众位文武大臣们,他们基本都能品味出这句话的意思。

    感受到了我的目光,众人都点头示意肯定。

    他们的反应和表情基本和王直相同。

    就算于谦也点头表示了肯定了王直的提议。

    我见到此种场景,我也点了点头对王直的提议表达了的肯定。

    随后我示意一旁的兴安准备拟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