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南宋旧事 » 第二十二章 变态辣

第二十二章 变态辣

    为了树立自己的绝对意志与权威,赵构还做了一件让他后悔终生的事:杀了两个不该杀的人。

    这两个不该杀的人,一个叫陈东,一个叫欧阳澈。

    陈东(1086~1127年),字少阳,江苏丹阳人,出生于一个“自五世以来,以儒嗣其业”的家庭。

    陈东虽然没有官身功名,却是个名人。

    宣和末靖康初那会儿,他刚好在开封太学读书,作为老学长的他,既是学生的意见领袖,也是运动领袖。

    青年学生作为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的爱国之心、忧国之情更加纯粹炽烈。

    金人入寇,社稷危难,在国家至暗时刻,每一个爱国青年,特别是对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年青学子来说,绝对是无法袖手旁观的。

    陈东曾发动太学生两次伏阙上书,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第一次是赵佶和赵桓政权刚交接的时候,陈东率领太学生上书,请求赵桓诛杀六贼,以谢天下。

    有了这个舆论压力,才有了后来赵桓诛杀王辅,朱敏,梁师成等奸邪的事。

    第二次闹得更大。

    当时赵桓为了和金人议和,罢免李纲谢罪。

    李纲在陈东这些学生心里,是正义化身般的存在,这些小迷弟怎么可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偶像遭受这样不公正的待遇。

    陈东带着同学直接跑到皇宫的宣德门上书请愿,动静很大,导致有数万军民加入了请愿的队伍。

    赵桓下旨安抚也没用,非就要召回李纲不可。

    群情激愤的军民还杀了几十个太监,赵桓担心民变,只得下诏恢复李纲的职务。

    陈东他们亲眼看到了诏书,才肯散去。

    这次事件让赵桓切身感受到了学生运动的巨大威力(危害),第二天,他便下令禁止伏阙上书,谁再带头闹事,就办谁。

    而陈东就是黑名单上的第一个名字。

    开封城破后,书没法继续念了,陈东就回到了家乡丹阳。

    本来陈东在家读读书挺好的,不知道赵构犯了哪门子邪,要召陈东答对(相当于征询社会人士意见建议)。

    陈东到了应天,一直等着赵构召见,可还没见到正主,倒是先等来了李纲被罢免的消息。

    陈东坐不住了。

    当天就给赵构上书,请求留任李纲,罢免黄潜善和汪伯彦。

    书入,不报。

    “不报”大概就是没任何反应的意思,或许是赵构压根就没认真看,反正陈东没有得到任何的回复,就好像这封请愿书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

    陈东又上书,请求赵构御驾亲征,惩治不用命的将领,与金人决战,迎回二帝。

    书入,还是不报。

    可巧当时江西抚州有个叫欧阳澈的布衣主动赶到了应天,要给赵构提意见。

    欧阳澈(1097年-1127年),字德明,抚州崇仁(今江西抚州)人,虽身为布衣,却以国事为己任,慷慨尚气,敢于直言,忧国悯时,见识明达。靖康元年(1126年),应召上书言事,奏论朝廷弊政三十馀事,陈安边御敌十策。

    陈东见欧阳,英雄惜英雄。

    几杯浊酒下肚,两人相见恨晚,对于黄潜善汪伯彦之流陷害李纲,误国误君的所作所为,更是痛恨不已。

    两人一致决定,要好好给赵构提提意见,展开有辣味的批评。

    他们的批评有多辣,今天已不得而知,《宋史纪事本末》里用了两个字:极诋。

    极,是程度副词,表示已经到了极点、顶点。

    诋,是谴责、责骂、毁谤的意思。

    这两个字放在一起,就是谴责诋毁的程度达到了极点。

    诋毁攻击的事估计陈东和欧阳澈还干不出来,在这应该是指他俩谴责黄潜善和汪伯彦误国误民。

    而且谴责地非常非常厉害,估计字典里能用的词都给用上了。

    如果用外卖备注栏里是否加辣的选项去衡量,肯定是属于变态辣的那种。

    俗话说得好,打狗还得看主人。

    他俩痛骂黄潜善和汪伯彦,是不是有指桑骂槐的意思?是不是捎带着把英明神武的赵构也给诋毁了?

    狗被骂了也就骂了,连主人都一起骂,那就是不按套路出牌了。

    本来是不吃辣的人,结果送过来的是变态辣,谁还能给五星?

    黄潜善气得发疯,他极力怂恿赵构严惩这两小子,理由更加变态辣:

    去年李纲被赵桓罢免的时候,陈东就带头闹事,伏阙上书,殴杀了数十个内侍,惊动了圣驾,还差点酿成民变。

    这次李纲一免职,他们又立马跳出来搞事情。你要是不严惩这两个刺头,恐怕连安稳觉都睡不成。

    赵构一听,锁紧了眉头。

    本以为听听就当耳边风过去算了,不跟他们计较能显示自己的格局和气度。

    没想到这件事朕还想简单了,更没想到他们居心竟如此险恶,这个性质就变了嘛。

    处理,得抓紧处理。

    赵构把任务交给了黄潜善,黄潜善又把任务交给了应天知府孟庾。

    真正的英雄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据记载,孟庾让差役去“请”陈东议事,陈东心如明镜,说等我吃了饭再去吧。

    然后就和平常一样,给家里写信。

    写完信交给随从,陈东交待说:我死以后,你就回乡去,把信交给我父母。

    吃完饭,陈东说要去厕所。

    差役面有难色,说:耽搁有点久了,还是早点上路吧。

    陈东笑着说:我是陈东!怕死的话,这些话我就不会说了。可既然说了,我还会怕死逃跑吗!

    差役有些惭愧地说:我知道你是个好汉,我没有逼你的意思。

    陈东神色如常地穿戴好衣冠,和朋友一一告别后,与欧阳澈一起从容就义。

    原来有信仰的人,真的是可以为了信仰牺牲生命的。

    据说,为了以儆效尤,黄潜善把陈东和欧阳澈的脑袋挂在了城门上示众。

    后来有个四明人(今宁波)叫李猷的,出钱偷偷把两人的尸首赎了出来草草安葬了。

    杀了陈东、欧阳澈,耳根暂时清净了,但赵构的内心深处却再也无法平静。

    他开了一个极为恶劣的先例,违背了赵匡胤立下的“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的誓言,也彻底毁了他的祖宗们在这方面保持的一贯清誉。

    就像一个贞洁女子被玷污一样,这件事成了赵构永远抹不去的人生污点,他也因此懊悔了一辈子。

    而陈东、欧阳澈这两个名字,则被史官用笔永远地镌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