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朝有老六 » 第三十章 名将杨业之死(上)

第三十章 名将杨业之死(上)

    杨家将的故事广为流传至今,主角的原型便是北宋名将杨业。

    杨业之死在杨家将演义的各种版本中归罪于大将潘美,历史中是否与演义一致呢?

    杨业从小就天赋秉异,骁勇善战,在太原跟随北汉刘崇,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杨业为北汉立功无数的背后,是拿死敌北宋多少将士的性命换来的,北汉与后周以及其继承者北宋互相征战达二十几年,双方都牺牲了很多人,仇恨不是一时就能消除的,这也为杨业投降北宋后面临的巨大风险埋下了种子。

    北汉最后一任皇帝刘继元困守孤城太原,为避免生灵涂炭,杨业成功劝说刘继元投降。宋太宗一向久闻杨业的大名,立刻召见杨业并委以重任,同时予以厚赏。

    所谓人尽其用,杨业依旧镇守在山西以北的宋辽边境,并且把契丹人收拾得只要看见他的帅旗就得赶紧走。功劳越来越大的杨业,遭到其他戍边的主将的排挤,毕竟杨业搞得这么有成绩,显得边境的其他将帅很无能,于是小报告不断,宋太宗是明白人,用杨业就是看上他的将才,直接把小报告都转给了杨业。皇帝这样做自然是显示对杨业的信任,但对于杨业本人来说也该思考一下如何自保了。

    军事上的竞争本质上也是政治的权力斗争,杨业在政治上突围的办法只能是寻找靠山,不可能说自己不干了回家,真这样皇帝会直接抽他大耳巴子,但从后面的结局来看他显然没有这样做,要知道光有皇帝撑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皇帝不会让任何人才尤其是军事人才做大,否则下一个陈桥兵变就不远了。

    所以命运的考验时刻到了,几路大军北上征伐契丹,其中西路是忠武军节度使潘美率领的部队,杨业为潘美的副职。此外,部队中还有王侁、刘文裕两人作为护军,护军明显是皇帝派来监督将领的,所以在军中很有发言权。此路部队连续占领云、应、寰、朔四州,进展顺利,很大部分原因是契丹主力还没赶到战场。等到东路军十万人主力在岐沟关大败,西路、中路军队开始有序撤退,潘美也准备经雁门关退回代州驻地。

    此时遗留问题来了,已占领的四州百姓怎么办?契丹人重新占领后会不会打击报复,这是当地百姓焦虑的问题。站在北宋的角度,人口是资源,不能资敌,而且很多都是汉人,于是诏书来了,要求潘美这一路部队护送四州百姓到北宋境内。

    护送百姓对军队来说可是艰巨任务,刘备当年带领荆州百姓逃跑被曹军追得连阿斗都不打算要了,最要命的地方就是百姓行进速度很慢,很容易被敌人追上。契丹的大军有十多万人,其中有不少的骑兵,而且刚刚拿下四州中的寰州,形势非常紧迫。

    先不提潘美、杨业、王侁、刘文裕四人决策团如何做的,我们首先考虑下此路部队负责拍板的主帅为什么不是杨业,偏偏副帅是他。

    差不多七百年前,有个人的遭遇与杨业极其相似,杨业应该不知道他自己在重蹈覆辙,因为他虽然智勇双全,身经百战,但“不知书”,了解历史的重要性就在于知之然后鉴之。

    此人就是西晋时大名鼎鼎的周处,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广为流传。氐人齐万年反叛时,朝廷故意派周处作为贵戚夏侯骏的下属,一同前去讨伐齐万年,后来主帅又换为与周处有过节的梁王司马肜,这样的安排明显都是冲着周处来的。

    周处早年在吴国做官,吴亡后周处来到洛阳担任御史中丞,期间弹劾过很多权贵。周处作为外来的人才,肯定也是不属于原有的洛阳各方权贵势力,皇权需要包括吴国降臣在内的各种势力间的相互制衡,尤其是降臣,除了依赖皇帝别无他选。

    齐万年知道周处来了非常担忧,但知道他不是主帅则放心下来,笃定周处肯定要在他手上完蛋。周处知道自己的处境,但本着尽臣节的思想,没有避让。出征前伏波将军孙秀知道他去肯定死,劝他以孝顺老母为由辞掉这个差事,周处不听。

    司马彤准备开始动手了,当然是采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借刀杀人之计。朝廷里大部分人都想让周处死,因为周处弹劾过他们,只有中书令陈准在朝堂上要求采取措施,不然周处肯定会兵败,陈准的声音没有任何回应。

    司马彤第一步让周处带五千人攻打驻扎在梁山上的七万人贼军。敌方十二倍于己,而且己方还是登山仰攻,一个字,绝。

    司马彤第二步也紧随其后,给周处少得可怜的队伍里塞了振武将军卢播、雍州刺史解系两个搭档,这都是负责落井下石的老六。

    最后一步,在士兵吃饭前催促周处出战,也就是让周处带着没有吃饭的士兵去打仗。士兵没有吃饭一是力气不足,而是充满怨气,影响军心。

    周处硬着头皮去了,从早上打到黄昏,弓箭用尽,两个老六也不救他,后援断绝,手下劝周处撤退,他依然坚持战斗,最后如所有人预计的一样,死在了战场上。

    周处死后朝廷突然人情味起来,追赠、褒奖、安抚照顾遗属一条龙,貌似周处的死不是计划好的,只是个意外。

    下一章讲杨业如何步步走向战败和死亡时,会发现与曾经的周处何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