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末寒门 » 第八章:啥叫有备无患

第八章:啥叫有备无患

    吴夫人含笑点头,道:宝刀赠英雄,如此方能不被埋没。她从家丁手里接过一个小长条木匣,亲手递给张楚:子岚,你乃文人策士,这有一个小礼物,你打开看看是否喜欢。

    张楚欣然结果木匣,打开一看,竟然是把羽扇。这把羽扇长约两尺,通体莹白,做工精致,扇柄处有一个古朴的吊坠,上面纹着两个小字:君子。

    吴夫人道:冬日里送你羽扇,本不恰当。但是这柄羽扇来自洛阳宫中,本来也非俗物。而且这扇柄的君子二字,正符合子岚的气质。

    张楚第一眼看到这把扇子就喜欢的不行,小时候看电视里面诸葛丞相拿着羽扇,都恨不得抢过来,实在是装逼第一利器。不得不说,吴夫人着实有洞察人性之能,这收买人心的手段那是让人叹服。

    张楚随即再拜,道:长者有赐,不敢辞。张楚拜谢!

    吴夫人摆摆手道:子岚不必客套,仲谋,快拜见两位大哥。

    原来这个孩子就是以后大名鼎鼎的吴国大帝孙权孙仲谋,张楚不由多看了几眼。实话实话,跟孙策比起来,可能只能给他四个字评价:平平无奇。

    孙权和张楚、赵云分别见礼之后,就陪着吴夫人返回了后院。

    而兄弟三人则返回外间,摆上酒肉,开始胡吃海喝起来。一连几日,赵云和孙策沉浸在练武切磋之中,不能自拔。而张楚则是找来一堆地理志,慢慢的恶补下地理知识,毕竟年轻人还是要追求上进才行。

    每天几人也会带着家将们去城外巡视一番难民,分发些粮米。在张楚的建议下,孙策和赵云着重观察着难民中的精壮汉子,而张楚会找些老人家攀谈一番,了解一些北方的事情,也顺便摸排一下难民中的类如郎中、老农、工匠等有用人才,让孙河记录在案。

    到了大年初三这天,城外的难民越来越多了,眼看从周太守那里借来的粮米都已经消耗殆尽了,而孙家派出去收购粮米的家将们也大都空手而回。孙策不由有点愁眉不展,苦着脸问张楚有没有什么良策。

    赵云和孙策一样都是急公好义、悲天悯人之辈,自然也是目光炯炯的看着张楚,毕竟,现在在他们心里,自己的这位兄长那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

    张楚摸出自己的小羽扇,轻轻的扇了扇,道:如今天下大乱,刀兵四起,从北而来的难民本来就会越来越多。我们出粮米救人,自然也只能救的了一时,救不了一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些难民目前的处境就是没有地,而据我所知,三弟你们家在江东也算个不大不小的地主,不如,我们找个地方,组织这些难民自己结庐而居,垦荒种地,那才是解决这个事情的根本之道。

    孙策一愣,仔细琢磨了下,道:大哥这个办法甚好,但是恐怕我家那点地着实不够用啊。

    张楚笑道:本来这个土地,如今都被已被世家大族垄断,小民没有土地,又加上战乱才不得不流离失所。我们可以找令尊孙使君大人,凭借他的手段多弄些无主之地,组织难民垦荒。一来我们可以活人无数,行善积德。二来我们可以汇聚人力,为我所用。三来我们可以收取租税,以充军实。

    孙策大喜,道:确实如此。乱世当中,最宝贵的无非人力以及粮草。大哥此策,着实高明。

    赵云皱眉道:若是有心人举报,官府会不会扣我们一个收买民心之嫌、图谋不轨的帽子?

    张楚笑道:如今官府只怕难民滋事,有人出来解决这个事情,只怕只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何况,就算有人以此为借口,朝廷如今已然无力控制四方,只要手头有兵,还怕谁来找我们麻烦不成。如今这个大争之世,有兵就是草头王,其余的都无关紧要。

    孙策点头称是,道:大哥,此事事关重大,只怕还要经过家父允准,我去请示母亲,看能否允准我们去一趟襄阳,向父亲汇报此事。

    看着孙策远去的背影,张楚若有所思。在汉朝末年,除了朝中权臣党争,阉宦弄权之外。最根本的问题,应该就是土地兼并严重,民无恒产。无论是民屯还是军屯,都应该是割据诸侯的最佳方案。但是很多东西,自己也只是一知半解。虽然自己从小到大就喜欢涉猎历史军事的书籍,但也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对于三国时代的军政管理,自己能够如同诸葛武侯一般做一名合格的CEO吗?

    舒县离襄阳一千多里,张衍知道这一路上舟车劳顿是难以避免了。但是,按照史书记载,就在六天后,孙坚将因为轻敌冒进,死于乱箭之下。如今孙策既然提出要去襄阳,自己还是想去看看,到底自己过来之后,原本的历史轨迹是否会发生改变。

    凉风习习,拨动着张楚的长发,他掏出怀中的羽扇,轻轻的扇动着。自己如今就是那只落入东汉末年的蝴蝶,自己又能做些什么来改变这个即将陷入悲惨的世界呢。自己穿越过来已然好几天,首先获得了宗师级武将赵云的效忠,然后又幸运的跟江东小霸王孙策结拜,应该是已经初步融入进了这个时代。

    说到系统,这个破系统在自己刚进舒县的时候,就又半死不活的提示了一声:发现历史名城:舒县。然后就又一直杳无音讯了。

    唉,永远都是别人的好用啊,人家的系统不是给绝世武功,就是给抽奖大礼包,自己这个系统简直就只相当于一个报幕员,球用没有。

    由不得张楚再深思下去,那边孙策已经风风火火的赶了回来,道:大哥,刚好家母也想让我去襄阳看望父亲,当即便允准了。我们收拾一下行装,即刻出发。

    张楚沉吟半响,道:三弟,此去襄阳路途遥远。如今世道纷乱,孙使君又与刘表鏖战襄阳,我们出行还是要谨慎小心。府中大概有多少家将?

    孙策道:家将精锐的大概有三十多人。

    张楚摇头道:不够,旁边周太守跟你关系不错。你可向他借一百甲士随行。

    赵云道:大哥是不是太谨慎了些,以我跟三弟之武艺,路途上只要不遇见大批人马,应是无妨。

    张楚摇头道:有备无患,二弟三弟,此事你们就按为兄说的去做。

    孙策见大哥如此坚持,也不再多说,让孙河一边召集二十名家将,自己就要出门去周太守府。

    这时候,张楚远远道:三弟,多带弓弩!

    到了午饭时分,一百二十人的随行人马已经安排妥当。孙河出去分别给了赏银,然后专门给张楚准备了一辆宽敞的马车。几个人告别吴夫人,就启程直奔襄阳。

    张楚对襄阳城的最深刻的印象肯定来自于金老先生神雕侠侣小说之中。但是近几日,他苦读地理志,对这个时代的襄阳还是有了一些了解。

    襄阳属于荆州重镇,荆州处天下之中,一旦控制了荆州,就可以越过长江天险,顺江而下控制江东,进而控制整个中国的南方地区。

    而荆州最重要的据点,就是襄阳。而且襄阳不仅是荆州的关键所在,也是整个中国的腰眼。襄阳是个天然的军事要冲,处于武当山和桐柏山只见,这个口子不大,只要守住了襄阳,就守住了荆州。襄阳城位于汉水边上,交通便利。隔河相望的是樊城,二城成犄角之势,互相照应。

    这就是为什么刘表要把荆州的治所从江陵迁移到襄阳的原因。

    怀着忐忑的心理,张楚坐上了那辆马车,但是减震着实太差了,即便垫了好几场褥子,在行进过程中,还是会感觉到蹦蹦床的味道。可张楚丝毫没有在闲暇时候去改进它的念头,毕竟自己对于工科那是一窍不通。大不了以后以武侯为榜样,坐个独轮小车算了。

    到了第三日,大部队到了皖口,孙策找了一艘大船,一行人逆江而上。

    作为土生土长的南方人,张楚虽然生在水边,长在水边,但是由于家里管的严,游水那是丝毫不会。平时交通工具也多是汽车高铁,轮渡那是一次都没坐过。刚一上船,那个反应之强烈,就跟两个月的孕妇没区别,也顾不上名士形象,吐的昏天暗地。就这么在房间里睡了好几天。

    而赵云虽然是北方人,却因为身体素质着实强悍,反而一点晕船的现象都没有,每日兴致勃勃的与孙策欣赏江景,讨论水战。

    这一日,是正月初九,船只到了夏口,只要转进汉水,离襄阳不过一日半的行程。也就是这一天,前出哨兵有探报回来,孙策来请张楚出去议事。

    张楚到了甲板,孙策、赵云、孙河还有此次率领周府兵甲相随的都尉桓楷都已经在甲板等候。

    孙策指着汉江上流道:大哥,刚才哨兵来报,宜城江面已然被战船封锁,看来此时战事尚在焦灼。接下来该如何安排方为妥当。

    张楚想了想,道:我们人马不少,径自过去只怕会惹出什么误会。目前襄阳被围,宜城的水师战船应该是孙使君的人马。但是,情况不明,我们还是谨慎为好。这样,我们大部队在钟详县停泊靠岸,原地待命。我和三弟,带着桓将军以及家将一并前往宜城通报入营。

    赵云道:大哥,我还是陪着一起才好。

    张楚摇头道:二弟莫慌,如果营中无事,你去了也无用。如果营中有变,将来你在此接应我和三弟,方能保万无一失。

    孙策琢磨着大哥的话语,心里有种不好的感觉。自己这位大哥一向言之有物,此次步步为营,如此小心,只怕是有些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理由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