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舍弟诸葛亮 » 第373章 刚来的没见过世面

第373章 刚来的没见过世面

    面对诸葛瑾谈笑风生、举轻若重地解释,鲁肃、辛毗等人均感心悦诚服。

    尤其是辛毗,他是从袁谭那儿来的,而且此前也在袁绍帐下听用多年,他跟河北诸文武的接触,比诸葛瑾甚至诸葛亮都要深入得多。

    听了诸葛瑾的分析后,他脑中回顾了这些年对吕旷、吕翔二将的印象,不得不承认诸葛瑾所言挺有道理,仔细想想吕旷吕翔还真是那种附强的墙头草性子。

    可是,辛毗观察了这么多年,都需要别人的提醒、然后重点回忆揣摩,才能想到这点。

    诸葛亮却仅凭五年前的数面之缘,就观察得比辛毗更见微知著。而诸葛瑾更是一眼都没见过吕旷吕翔,仅仅靠跟二弟的闲聊推演,就能做出如此判断。

    那诸葛兄弟的洞若观火,又要比自己强上多少倍?

    辛毗简直不敢往下深想这个问题。

    只能说,有时候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狗都大。

    不过,辛毗顺着刚才的思路,往别的角度转念一想,忽然又想到一个隐患,正是关于诸葛瑾的。

    他如今还没正式投刘,正好要想办法讨好巴结诸葛瑾,便连忙献宝一样抖擞精神提醒道:

    “诸侯一门皆料事如神,实在令人叹服!我辈北鄙之人,今日方知天下智谋之士,能有何等的高瞻远瞩!不过愚以为,诸侯如此部署、行事时一味铁口直断,或许会落人口实……不得不慎呐。”

    诸葛瑾听了,丝毫没有表情波动,还是那副淡定微笑的样子,显然并没有被对方的“纵横家故作大言”做派吓到。

    连鲁肃都只是微微脸色一变,随后就反应过来了,然后只是露出一个玩味的戏谑表情,眼神中似乎流露出对辛毗的……同情。

    没错,就是同情。

    只有众人中智商最低的诸葛均没有听出玄机,于是直来直去地扮演了捧哏的角色,反过来追问辛毗:“哦?不知佐治以为,我大哥的行事部署,留下了什么隐患?”

    辛毗原本有些尴尬,看众人没有反应,还以为自己说错话了。好在没等几秒,就等来诸葛均捧哏,他内心的犹豫才消散了些,连忙补充道:

    “诸侯请想,你自觉看穿了吕旷吕翔的怯懦附强,那是你们洞若观火。可天下有如此眼光的,又有几人?在外人看来,如果太史将军和周校尉不歼灭吕翔,吕翔就能全师回去参加跟曹贼的厮杀。

    而且吕翔再怯懦,他毕竟对太史将军作战时不怯懦,毕竟在面对只有己方两成兵力的敌人时他不怯懦,反而还敢以众凌寡。如今他已战死,他是否怯懦、如果遇到曹贼他会不会投降,这些都已经无法证明了

    所以,若是有心之人非要到主……到车骑将军面前搬弄是非,说:哪怕我军只折损两千多人,就歼灭降服了三四万敌军,那也不足为功。因为如果当初可以不打的话,这三四万人都能消耗在跟曹军的死战中。我们连这两千多人的代价都不用付。

    到时候,将军的奇功,岂不是有可能被牵强附会成‘韩信破齐"?当年韩信破齐,确实是空前大胜,几乎兵不血刃没什么损失。可后来还是有人在高皇帝面前挑唆,说没有韩信去破齐,齐国也已经被郦食其说降,故而韩信破齐乃是无功有过。”

    辛毗自觉他这番见解,已经非常深刻。

    因为就算诸葛瑾看得再准,也不可能去证明一个已经战死的人其实是没骨气的、战死也只是因为他敢以众凌寡、不是他真有骨气。

    没有人能证明一件未来已经无法发生的事情、本来应该发生。

    而辛毗是袁绍、袁谭身边混出来的,他太了解人主身边,文臣谋士之间互相攻讦争宠的恶心程度了。

    想想这些年来,沮授田丰审配逢纪一派,和郭图许攸还有他们辛家这一派,以及其他杂七杂八的袁绍谋士派系互相扯后腿的鲜血教训,辛毗怎能不心惊肉跳?

    袁绍家出来的人,对于文官互扯后腿的事情,已经看得不要不要的了。

    然而,他把话说到这个份上,诸葛瑾依然无动于衷。

    而鲁肃也终于笑出声了,忍不住重重拍了两下辛毗的肩膀:“素闻袁本初帐下勾心斗角,今日方信!佐治,送你一句话,将来到了我主帐下,这些担心就收起来吧!对你没好处!

    在袁家做事,或许要考虑这些龌龊掣肘,在车骑将军幕府里没有这回事!子瑜和孔明便是专断天下之权,车骑将军也是用人不疑的!这份气度,我说句不怕得罪人的话:袁本初远远不及。”

    鲁肃都这样帮着商业吹捧了,诸葛瑾才脸色稍稍有些变化,轻轻咳嗽了一声:

    “子敬,你这看问题的角度不对吧……这事儿有必要上升到主公和袁本初谁更用人不疑上么?咱就算就事论事,这也不是没法证明:

    你们不就是担心吕翔已死,没有人能证明他如果还活着、遇到曹操会不会拼死抵抗么?这有什么难的?吕旷不是还活着么!吕旷吕翔虽非一体,但他们禀赋性情,却有相近之处,这一点,随便找几个袁家降臣降将,就能打听出来。

    我敢说,吕旷带着残兵东归,遇到曹军包围后,不出五日,便会全军投降!如若曹军攻势迅猛,不选择围而不打的话,三日就够了!

    正好此番把捷报送去合肥时,可以附上我这个判断,一并让人呈送主公。我们就趁着曹军和吕旷作战还没发生,就先预测一把。只要这个预测准了,不就代表我对已死的吕翔的预测,至少也有九成准。”

    鲁肃闻言,也是不由一惊。

    他本意是觉得,就靠刘备对诸葛兄弟的信任,这种小人之言根本不用担心。

    没想到诸葛瑾比他更激进,诸葛瑾都不屑于“消费自己在刘备心中的信任值”,他直接赌一把更大的,再额外铁口直断预言一下后阶段吕旷的表现。

    然后就可以把吕旷的表现,视为“吕翔的对照组”。

    就好比做生物实验时,你拿出一块琼脂,说“这块琼脂只要放到青霉菌培养皿里,就会变成青霉菌的营养来源,导致细菌疯狂繁殖”。

    然后再把琼脂块切掉一半挪作他用,只把半块放进培养皿。只要这半块被细菌疯狂繁殖了,就能证明扔掉的半块也是一样。

    吕翔就是被切了扔掉的部分,吕旷是被扔进细菌培养皿的部分。

    虽说人不是细菌、这个实验不是绝对科学严谨,但他俩确实性状差不多,可以排除很多干扰项和合理怀疑。

    鲁肃琢磨过味儿之后,不由惊呼:“子瑜,何必如此激进,非要再铁口直断呢……万一预测错了,岂不是动摇你至今为止算无遗策的英名。”

    诸葛瑾:“无所谓,小错一点,主公也不会介意的——子敬可还记得,当年我初识主公时,就是凭着一句‘益德虽未丢下邳,但我料他不能久守,吕布等辈日久必生异心",让主公对我礼敬有加。只要你看人准,看事深,这些都不算什么。”

    在诸葛瑾看来,假设“自己不预言,然后有人去刘备面前挑唆,会导致信任度-5”,而自己预言对了,信任度不但不减,还能反增,而就算预言错了,也不会有明显更坏的影响。

    而自己有历史答案可抄,成功率至少八成以上,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干?

    他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鲁肃当然不会再劝。

    一旁的辛毗却不知其中典故,流露出探询的目光。这种时候,鲁肃当然要帮着吹嘘,一脸与有荣焉地向辛毗扫盲:

    “你连这都不知道?那你将来投到主公门下,还有得学了!这桩秘闻,外人或许不知,我军文武却是人人皆知。

    都说七年前主公于绝境前夕初识子瑜,就是子瑜如此神算预言,结果当晚张将军就丢了下邳逃奔淮阴,主公和关将军从此都说:子瑜之远见,远胜卿子冠军百倍!只要他开口,没人会怀疑,这次又算得了什么!”

    辛毗闻言,不由又是悠然神往,又是自惭形秽。

    自己刚才都献策了些什么!居然还担心诸葛瑾这样的神人算错了会消耗刘备对其的信任度……简直是在瞎担心!

    还是因为刚从袁家帐下过来,对文官勾心斗角的刻板印象太深刻,都有些受害妄想症了。

    在刘备这儿,这一切都不存在!诸葛兄弟的计策和预判,那就是神!

    而诸葛瑾也根据刚才的闲聊切磋,无则加勉,在给刘备的捷报中,顺势又多附了一份他自己的分析判断,让人一并送去,算是聊以自表。

    鲁肃和辛毗全程看在眼里,也是对诸葛瑾的豁达愈发钦佩。

    他从没有因为已经身居高位、有神算的偶像包袱,而不敢做事、不敢预言。

    诸葛瑾从来不怕错,不怕被打破永远正确的金身。

    ……

    三天之后,这封捷报和诸葛瑾附上的书信、对河北新形势的推演,也就一并送到了刘备手上。

    刘备看到捷报后,第一反应自然是大喜过望,连连表示要给太史慈和周瑜加官进爵,正好趁着这次即将北伐出兵前夕,统一升官。

    看完捷报后,他又看到了诸葛瑾的私信,和预言推演的部分。

    他连忙把诸葛亮和庞统找来,一起分享这些见解,顺便看看如何利用眼下的新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