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舍弟诸葛亮 » 第364章 田氏、孟尝远不能及

第364章 田氏、孟尝远不能及

    郭图如此墙头草,看到刘备阵营势力强大、看到袁谭在过去一年渐渐不支,就彻底起了抛弃故主为刘备前驱的念头。

    这一点,在见到郭图之前,着实是有点出乎诸葛瑾预料了。

    他知道郭图是个明哲保身之人,但真没料到能明哲保身到这种程度。

    既然如此,大家把话说开后,后续的工作倒是简单了。

    郭图本以为条件谈妥,诸葛瑾会立刻放他回去复命,但诸葛瑾却始终待人如一,依然让郭图走流程走完了全套,让他稍微多住几天,参观参观刘备治下琅琊郡的变化。

    顺便参观一下刘备阵营新培训的信鸽传递信息的速度和效率,还当着郭图的面,写信给刘备请示,让刘备亲自郑重书面回复、如果将来郭图辛毗等人归顺,并且说服袁谭来投,各自能给他们什么条件。

    郭图觉得这种事情似乎有点没必要了,但诸葛瑾却很认真,他就是要让郭图真心坚信,刘备答应的一切条件都是会兑现的,含金量非常高,不是一时哄哄人的。

    郭图只觉眼界大开,他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了大半辈子,还真没见过这种说话绝对算话的诸侯。

    哪怕是当年袁绍活着的时候,也就是对功臣画大饼,遇到急难的时候会许诺得过分一些,等危机度过后,真正论功行赏时,总会稍稍打点折扣。哪有跟刘备这样,不能随便答应人,但答应了就是真打算完全兑现、一口唾沫一个坑的。

    不过凭良心说,在赏罚分明这个问题上,袁绍也不算什么雄主,这点他还不如曹操呢。

    而曹操属于赏罚分明,却绝不“言出必践”。利益分配和酬勋方面,曹操是非常分明的,很有法家之风,但说话算话方面,伪诈就不少了。

    这两点,袁绍连第一点都没做到,曹操做到了第一点做不到第二点,刘备是打算连第二点也一起做的,至少诸葛瑾和诸葛亮会这么要求他。

    (注:历史上刘备死后,诸葛亮全权治蜀那九年,也能算是“既赏罚分明”,又“言出必践”,曹操是执行了前半套,只有赏罚而无诚信,诸葛亮是又有赏罚又有诚信。

    所以陈寿才敢在晋朝这种朝代写书时、评诸葛亮“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我也一贯很不认同易中天说“诸葛亮的法家之治和曹操的法家之治非常相似,他们俩是汉末三国法家之治的杰出代表”,我认为哪怕只对比法家之治这一个方面,诸葛亮的法家之治也比曹操的法家之治要好得多。)

    在认识到刘备和诸葛兄弟的诚信后,郭图也就耐下性子,认认真真在诸县观摩了数日,发自内心地用心体察:刘备治下的琅琊,究竟比一年多前袁谭治下时,进步了多少,民生又有多少改善。

    而当他看到日照港那繁荣的景象,商贸船队进进出出,把南方的钢铁制品、瓷器和铜器源源不断贩售而来,与从辽东运回战马的海商交割易货。

    本地的贫民虽然种的粮食都不够吃,但也能靠水果和海货补足一部分果腹所需,还能贩售给海商作为补给品,换取海商运来的麻布和丝绸,以至于诸县本地的百姓,大多能确保布衣蔽体——

    千万别小看“布衣蔽体”这一点,虽说古代百姓被称为“布衣”,但大多数时候,穷人是穿不起衣服的。一家人好几口的话,可能只有一两套补了又补衣服,谁出门谁穿。

    宅在家里的人就随便光着,或者抓一些稻草捂着取暖,甚至干脆天冷了钻稻草垛。汉朝连棉花都没普及,也就没有棉被,穷人最多用破麻絮随便塞点填充物当被子。

    现在诸县的百姓,居然人人有衣服穿,哪怕是最破烂廉价的粗麻布衣服,也足够郭图震惊了。

    他很不理解,为什么本地乡农在山坡上随便种点酸不溜的野果树,就能摘果子高价卖给海商、换取布匹。

    郭图私下里以己度人,还以为是诸葛瑾在邀买人心,学孟尝君沽恩市义、对自己封地上的百姓好一点,故意做亏本买卖让利于民。

    但是当他自以为能凭着这点认知卖弄自己的见识、夸赞诸葛瑾好手段、有孟尝之慷慨、田氏代齐之远见时,陪同他视察的鲁肃却听得直翻白眼,表示他这是马屁拍在马腿上了。

    (注:战国时田氏取代姜姓吕氏统治齐国前,好几代人都是给人民低息借贷让利于民、度量衡公允不占老百姓便宜,以收买齐国民心。)

    好在鲁肃倒也厚道,虽然知道郭图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也不张扬,只是私下里教导:

    “郭将军此言差矣,诸侯需要什么沽恩市义?诸县也不比孟尝君之薛邑!诸侯做事,擅能因势利导,从不做贱卖高买违背常理的事情。

    逐利乃人之天性,强逆天理人情而行事,岂能长久?这些海商高价购买新鲜水果,乃是因为常年航海之人,牙松血败,多有病症。

    我徐州名医元化先生近年来,受东海麋子仲所托,钻研航海牙松败血之病根,还受诸侯点拨,这才发现,原来是长期只食米谷肉干、鱼虾干活,但不得新鲜果蔬之故。

    元化先生还推断出,定是新鲜果蔬中,有一种让人长期不吃就会患病之物。在诸侯鼓励之下,元化先生还对照做了实验,最后总结出一条还算精准的医理,无偿教导给了糜府君麾下诸多海商,说是越酸的果蔬,缓解航海病症的效果越好。

    所以海商路过日照,才多买易于保存的酸果。越酸越能海上长期保鲜,就越贵,哪里需要诸侯去沽恩市义!”

    鲁肃转述的这番道理,其实就是“维生素c抗坏血病”,但他说不出那些还没被发明出来的专业词汇罢了。

    所谓“水果越酸越抗坏血病”倒也未必准,但古人没条件再做更精准的实验,只能这样简单粗暴理解。

    现实中,很多人有这样的错觉,只是因为橙类植物维c含量很高,其中柠檬最酸效果也最好。加上传统“良药苦口”的认知影响。

    但如果不限于橙类,这结论就不成立了。猕猴桃一点都不酸,维c却比柠檬还高,冠绝诸果。

    所以“有益健康”并不一定要以“难吃”为代价。当然汉朝人还没培育出人工种植的猕猴桃,这也就只是一句空话了(猕猴桃原产地就是中国,但到明朝才被李时珍记载。猕猴桃长在南方,李时珍是在江西发现的)

    郭图听了之后,也是耳目一新,对于诸葛瑾治下的琅琊变化,有了更新的认识。

    能够把因势利导、把人的逐利之心和地方建设的资源配置,发挥到如此程度,这已经比孟尝君和齐国田氏高明了不知多少了。

    同样是治理脚下这片齐鲁大地,诸葛家才是真的官民两利啊,凭空靠发展生产力、合理配置资源,不用杀伐,就让所有人的福利都提升了。

    而跟郭图一起来的辛毗,原本只是负责带路牵线搭桥的,在几天的近距离观摩后,他也切身体会到了琅琊郡在刘备治下和在袁绍治下的天差地别、日新月异。

    辛毗比郭图更加没有包袱,反正他在袁家麾下时,地位也不高、官职也不大,跟着袁谭也只是个小官,到了刘备这儿一样做,说不定还能高升。现在发现有对国对民对自己都更好的英主,为什么不坚定投靠的决心呢?

    几天之后,随着郭图和辛毗被更加彻底的折服,诸葛瑾向刘备派出信使、请示谈判条件的事儿,也有眉目了。

    这次诸葛瑾比较重视,让信使走的日行四百里,从诸县三天到合肥。然后回程鸽子依然只飞了一天多一天,所以全加起来,五天不到就有回信。

    回信上,自然是写了刘备对于“如果郭图、辛毗来投,以及将来说服袁谭来投,可以盟誓保证他们什么待遇。只要袁谭做到如何如何,就能确保袁家世代封侯,不予剥夺,还能给袁谭的子孙其他额外的好处”。

    当然,这封信,现在还不能拿给袁谭看,那样太赤果了。给已经决心投靠的郭图和辛毗看一下,倒是没问题的,让他们心里有个数,做事能更加卖力,回去后说服袁谭也能更积极。

    只要他们相信,刘备在给诸葛瑾回的私信里、承诺的每一点,最后都是会做到的,这就够了。

    至于信里的内容,真是刘备写的,还是诸葛瑾去信请示时就暗中建议他这么写了,还是刘备身边的诸葛亮这么写的,那就不足为外人知了。

    而诸葛瑾也当着郭图和辛毗的面,郑重拆开了刘备的承诺,一边拆一边还解说:

    “郭将军,佐治贤弟,咱便一起观览此文,我连火漆印都没拆,就是等你们一起来了才拆。”

    郭图和辛毗连忙表示,他们岂敢不信,就算先拆了也没关系的。

    然后,诸葛瑾就提纲挈领把刘备的许诺念了一遍:

    “只要袁大公子愿意跟随我主匡扶汉室,共诛国贼,便可保袁大公子一脉,世袭县侯,黄河如带、泰山如砺、爰及苗裔。”

    第一句,是刘备条件的基本款,他也没说什么“与国同休,有汉朝就有你的侯爵”,因为汉朝人还不兴说这个。

    而“黄河如带、泰山如砺”,就是指“哪天黄河的水流变小枯竭到如同衣带、泰山被风吹日晒磨损到跟磨刀石一样小,这个承诺也有效”,这是直接抄了刘邦白马盟誓里的词。

    虽然刘邦的白马之盟,最后并没有完全做到,到了文帝景帝的时候,周勃、周亚夫还是被处理了,但大部分人下场还是可以的,这两句话如今好歹也还没算臭掉。

    郭图和辛毗也不会去计较这些比喻上的细节。

    然后,诸葛瑾又继续往下念,也就是除了“保底条款”以外的其他补充条款,那些需要附条件才能拿到的、比“世袭县侯”更好的待遇。

    “这个世袭县侯,是只要袁大公子还能代表袁家、只要他不是彻底兵败失地之前来投,都可以拿到的。我主仁德不愿乘人之危,也不愿意逼迫友军。

    但后面这些条件,也是人之常情:那就是袁大公子来投时,手头的地盘越大,自然将来子孙待遇越好。要是被曹操或袁尚打得只剩一两个郡来投,只是带来袁家一块空招牌,那给个世袭县侯就顶天了。

    如果袁大公子能以如今的地盘来投,我主也斟酌了一个条件,他可以许袁大公子与其长子将来实掌一州治权,及于终身。

    如果袁大公子还能公示天下、谴责袁术、袁尚为袁家逆子。大公子愿意与袁家其他旁支从此切割断绝,宣布其他旁支都不是汝南袁氏。那么,我主愿保袁氏累计十世三公的虚衔——当然,袁大将军就已经是四世三公了,大将军本身是第五世、大公子本身是第六世。

    大公子和其子,都可以以三公虚衔、实掌一州。到大公子孙辈,那就是三公虚衔、加县侯实封,但不保证掌权。这三公虚衔,还可以再给他们延续三世,加起来袁氏就是十世三公了。”

    也就是说,刘备许的只是又一个“四世三公”,所谓十世,前四世已经是历史了,第五第六世是袁绍和袁谭本人挣的,刘备只给他们续七八九十世,而且第七世是袁谭的儿子,可以做实权州官,八九十就是纯荣誉虚衔,给待遇不给权。

    郭图听诸葛瑾说得这么细、刘备也写得这么细,愈发觉得刘备是认真的,不然不会这么仔细讨价还价。

    要是本来就没打算给,还还什么价啊。

    而且听起来,也确实有够实惠了。袁谭目前也就一个半州多一丁点的地盘,如果投降了能许诺永远治理青州,只是把冀州的渤海郡和幽州的西部给刘备管,那袁谭至少保住了六成的地盘,落袋为安了。

    郭图都有些不敢相信:“真能如此优待?”

    诸葛瑾立刻给完甜枣再接上棒槌:“没说完呢,这是袁大公子立刻来归才能有的条件,但我看他也不可能,肯定还想挣扎挣扎。

    所以我主信中也写了,如果袁大公子没有立刻来归,等他再被袁尚或曹操攻破州郡地盘,每丢一个郡,将来子孙要丢一世三公的荣衔。如果冀州的渤海、幽州的涿郡、广阳、渔阳都丢了,那他子孙四代的三公荣衔就丢光了。

    要是再连右北平也丢了,那他儿子这一代人的实掌青州政务之权也没了,要是连辽西都丢了,那袁大公子本人终身掌青州大权,也不能保证了。

    反正来的越晚、来时越惨,待遇就越低。首义者重赏,后来者……这也是自然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