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舍弟诸葛亮 » 第361章 收回拳头是为了下次出拳更有力

第361章 收回拳头是为了下次出拳更有力

    随着曹操收取并州,刘备收取苍梧、南海、合浦三郡。

    建安七年的年末,和建安八年的开春季,就这样倏忽而过。

    时间转眼来到建安八年的三月下旬,春耕最农忙的时节刚刚过去,中原大地上的百姓,也暂时可以闲暇下来喘口气。

    曹操和刘备之前那么长的时间都等了,也不差这一个农忙季,自然不会干竭泽而渔破坏农业生产的事情。

    江夏那边,随着张飞在岭南取得胜利,刘备在荆南的地盘也算是彻底稳固了。所以他近期就在筹备搬迁车骑将军幕府的事宜。

    准备一两个月之内,就把幕府临时移到合肥,然后居中统筹战线。等曹操的主力调去对袁尚动手,他就能伺机再背刺曹操一波。

    反正刘备也不是很急,他并不用卡“曹操一进攻袁尚,自己就立刻进攻曹操”的时间点,哪怕比曹操晚一两个月出兵,也是完全没问题的。

    因为袁尚再弱,也不可能立刻倒下。等曹操做足了前期准备,已经打得难解难分,刘备再下手,那样才能让曹操因为沉没成本和损失厌恶,一条道走到黑。

    吃又吃不下,吐又舍不得。

    否则,就好比对方刚拿起筷子,一口还没吃呢,你立刻就上去挑衅,那对方绝对会重新放下筷子反击的。

    等刘备把幕府迁移到合肥后,肯定也要论功行赏一波,给麾下这几年立功的武将都重新表一波官职。

    毕竟距离衣带诏事件已经过去三年了,距离刘备阵营高层上一次升官,至少是四年了。

    这四年里,刘备灭了张羡、灭了孙策,拿下了南海三郡,拿回了东海西部和琅琊全境。但麾下高层文武的官职,却始终没有挪动,这也是为了显得刘备“尊重衣带诏之前、皇帝刘协所下的旨意”。

    历史上,刘备的“左将军”之位可是跟了他整整二十年。

    哪怕是关羽的“偏将军”,也跟了他十一年,到刘备拿下荆州时,才改关羽为“荡寇将军”,又过了八年刘备当上汉中王后,才改关羽为“前将军”。

    关羽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这一世,刘备讨贼进展迅速,衣带诏之前的旧官留用四年,才另行表升,对皇帝也足够尊敬了。

    到时候,关羽和赵云,还有诸葛亮诸葛瑾庞统这些人,肯定都能共襄盛会。

    但张飞可能会缺席,因为他刚打下岭南,还需要肃清地方,花时间修整,路途太远肯定是赶不回来的。步骘和陆议也是一样的情况。

    所以张飞只能是暂时遥领官职,也不可能参加今年后续对曹操的北伐。

    今年的北伐,主要就靠关羽和赵云、甘宁。太史慈则需要在青州方向帮袁谭打防御战、并且一步步控制蚕食袁谭的地盘。

    刘备阵营的五员早期大将,只有三个会承担北伐进攻任务。

    ……

    刘备和诸葛亮在江夏筹备幕府搬迁、调兵遣将和人事安排、升迁的准备工作。

    徐州、扬州这边,关羽和诸葛瑾也没闲着。

    自从去年的初冬反攻结束后,关羽一直在为后续的战事做着准备。

    刚刚过去的四个多月时间里,关羽本人的主要工作,就是改编、训练去年俘虏的那一万多人琅琊贼、泰山贼降军、俘虏。

    关羽本人的部队,在去年的防守反击战役中,也折损了大几千人,如果不补充的话,战力肯定会有明显下降。

    与其指望招募无法快速形成战斗力的新兵来补充,还不如好好改造这些“群盗”出身的成熟部队。

    虽说盗贼出身的部队武艺比较好、军纪相对败坏,很多持重的将领都难以用好这样的部队。

    后世历史上很多名将,无论是岳飞还是戚继光,招兵都首先强调纪律,需要用良家子,宁可身体素质和作战经验基础差一点。

    这个道理,关羽也不是不懂。但他身上或许就是有一种特殊的气质和能力,比较能够吸引“群盗”为他所用,能够把曾经做贼的人改造成匡扶汉室的战士。

    所以他知道,只要自己用心,专注花上几个月大半年的,就有可能把这事儿初步做成。

    这是独属于关羽个人的禀赋,天生的,学不来的。

    就好比后世岳飞虽然也是军神级别的存在。但道上混的人,他们也不好意思拜岳飞,也不会拜戚继光,但让他们拜个关公,却是毫无心理压力。

    关羽花了四个多月,倒没能让这些降军武艺有什么提升,但军纪确实改观了不少,能做到令行禁止,而且原本军中的派系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关羽就把这些俘虏重新打散混编到他麾下原本的徐州本地军队中,慢慢掺沙子,把琅琊和泰山贼的统属关系瓦解。

    俘虏中的基层军官,只确保屯长以下的人可以按照原有籍贯老乡抱团,屯长以上全部打乱。

    这一点,也是关羽自己深思熟虑后的决策,跟后世“军队建设要到连”也算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因为关羽很清楚,那些大头兵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没法跟他们讲太宏大的叙事、让他们为了一个缥缈高尚的东西奋战。只能给他们讲保卫自己家族、小集体的利益。那些伟大的东西,汉朝的小兵根本不关心。

    所以,百人以下的基层士兵团队建设,要允许他们老乡、亲戚之间抱团,这样到了战场上他们才会为了自己的小团体而奋战。

    至于数百人规模以上的,到了曲军侯的级别,那就必须打散贼军俘虏原本的编制,这样才能确保指挥体系能听从号令。

    ……

    关羽忙着整顿收编俘虏、训练军队。

    而徐州这边的日常政务、后勤军备工作,自然有陈登、糜竺和鲁肃等人分摊。所以地位更超然的诸葛瑾,就又有机会当几个月甩手掌柜了。

    圣人当垂拱而治,诸葛瑾脑子这么好使,懂那么多别人不懂的东西,精力当然要花在刀刃上了。

    静下心来之后,诸葛瑾倒也没闲着,他只是做事全凭自己的兴趣,凭自己观察到的痛点。

    比如,去年的东海、琅琊之战,诸葛瑾就观察到关羽军在两个小问题上,遇到了些麻烦。而只要走心,这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并不费事。

    首先就是,关羽军的通讯手段,还是太落伍了。当时在琅琊的鲁肃、高顺被夏侯渊穿插分割后,无法跟关羽取得联络,一度没法在决战相持阶段发挥作用,只能是留作最后的反攻阶段主力使用。

    虽说琅琊之战还是打赢了,高顺和鲁肃也建立了功勋,但诸葛瑾事后复盘,总觉得做得还不够好。

    如果通讯手段能升级,就可以做得更好。

    所以这几个月里,诸葛瑾就在琢磨信鸽培育的事情。

    汉朝的人对信鸽的使用和培养,还是太落后了,对鸟类的归巢特性的应用,也研究得不够透,没有人从生物学的角度系统归纳总结过规律。

    所以才会出现历史上一直到唐宋、放出去七八只信鸽才有一只能飞到归巢的,还会有大量信息泄密给临近的敌人,导致稍微机密一点的东西就不敢用信鸽传递。

    诸葛瑾有后世的生物学知识加持,哪怕不知道细节,经过几个月的研究观察,也能进一步摸清信鸽的归巢特性。

    于是他就把这几个月的研究形成密卷笔记,又找了一些广陵那边生物实验室的人帮着做实验归纳。这些实验室人才,也是当年诸葛亮搞微生物时攒下的,后来又跟着华佗搞了很多实验。

    虽说专业不是很对口,但已经是这个时代能找到的相对最对口、对生物常识理解力执行力最好的人才了。

    经过诸葛瑾组织的深挖实验,这个团队终于总结出了“长期定点养殖信鸽,战前派快马信使疾驰到另一座城池送信,回信时则靠信鸽带回”的可行模式。

    换言之,至少诸葛瑾将来可以确保刘备阵营送那种“需要往返回信”的信件时,可以单程节约人力,去程仍然需要快马信使人力送,而返程可以让鸽子自己飞回来。

    这种情况下,因为鸽子离开长期饲养的母巢时间还不久,方位记忆特别深刻,归巢概率也会大大增加,寻路半径也会大大增加。

    原本汉朝人饲养的鸽子,因为不懂这个规律,经常把鸽子带离母巢很久后才放归,而且中途乱跑乱加塞行程,导致鸽子的定位返航能力出现混乱,把好几个地方认定为“母巢”,因此可能只能返航两三百里。

    现在被诸葛瑾有规律地强化训练,不许鸽子在多个地方常驻,就有可能回航飞上千里。

    而这一点对于刘备阵营即将展开的反攻,肯定是大有好处的。

    诸葛瑾已经敏锐地观察到,刘备阵营现在一个非常大的隐患,就是领土太狭长了,从东北到西南绵延太远,战略纵深厚度却不足,尤其是淮北部分,几乎是沿海一线的地图,东北出点事情,西南方向知道情况、再组织策应都要很久。

    此前刘备阵营也因为信息时间差的问题,占过敌人不少便宜,尤其是在当年官渡之战前后。作为靠信息差获利的一方,刘备阵营在自己面临这些问题时,当然也要卖力解决,而诸葛瑾及时改良信鸽培育、深挖其中的生物学原理,显然是一个极大的补强。

    将来刘备坐镇合肥,就可以同时遥控关羽和赵云一左一右随机应变,哪边有机会就哪边先动手。而曹军哪怕是“内线作战”,消息传递可能也会比刘备慢。

    (注:那种长期两个地方定点养鸽子相互飞相互送信的事情,都是不存在的。信鸽只能用于“被带离巢后归巢”。

    那种都是脑残电视剧编剧为了剧情需要瞎编的,不懂生物学知识,真要那么牛逼信鸽就能替代无线电了,哪里还有那么大的科技进步动力。还有就是刺客信条一类游戏策划的锅)

    除了建立新的通讯手段之外。诸葛瑾这几个月里,还改良了几样小东西,也是没花多少成本精力,纯粹捅破一层窗户纸的事儿。

    比如,高顺在莒县之战时,想要出城偷袭张郃的沭水粮道,放火烧毁粮船。但最终因为夜间隐秘行军需要严禁烟火,最后在纵火前想突然大规模点起火把,就会比较拖沓,耽误了更多时间,也影响了偷袭的突然性,最终导致那一战放火的战果不够大。

    诸葛瑾在总结了这个教训后,就想着可以靠火绒加上临时封闭空气的办法,把“火折子”造出来。这样以后就可以便携式不带火光的长期保存式火种了,对于夜战偷袭放火的突然性有很大帮助。

    而诸葛瑾有思路,知道历史上的火折子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存心实验之下,这点小玩意儿几个月的时间还不是手到擒来。

    历史上火折子大约是在南北朝时、北魏末期被发明的,距离隋唐已不足百年。现在提前到汉末,好歹也是提前了三百多年,对于曹操一方,当然也是一个明显的不对称优势。

    今年的新战事里,如果再有夜战放火偷袭的机会,一定要好好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