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秦县长 » 第46章 谈话

第46章 谈话

    “有了路,商可兴,商兴之,民可利?”嬴政听着,摇头晃头,似乎想从中找出可信靠的地方来。

    不是他不信任张陌,而是这思路太陌生,让他无从适应。

    现时大秦采取的是抑商政策,目的是为了大秦强盛,而张陌之说却是以商振兴,和政策有悖。

    但他并非迂腐之人,有时还很大胆,便顺着张陌的意思喜道:“善,善也。”

    “君为民如此着想,实乃郿县之福,君自当大胆为之,本大人自为你殿后。”

    这话张陌已经听过两次了,感激一笑,他感觉到贵人是真心为他的,便立刻道谢:“大人对郿县之恩,陌不胜感激,必不让贵人失望。”

    本来只是提及水泥,却扯了那么远,张陌连忙将话题拉回来:“大人,今日上门可是要陌相帮?”

    无事不登三宝殿。

    嬴政从刚才之言中反应过来,再次瞅了一眼水泥路,便摆摆手道:“也无甚大事,自是闲来无事,访友罢了。”

    这自然是他的场面话。

    听在张陌耳里却是受宠若惊,贵人竟将他当做了‘友’,这是士人之间难有的事情,连忙作揖。

    嬴政踌躇一下又说:“闻君有大才,却有些小事来请教,但愿一畅。”这当然是客套话,却也不完全客套,从今日所见所闻来看,‘大才’可配之。

    张陌愣了一愣,从此人穿着谈吐和气质来看,必是贵不可言之人,想必在朝中有一定地位,却跑到不起眼的地方找他一个小小的县长请教,有点折煞他的意味,当然,他不会推却。

    “必畅所欲言。”

    嬴政踱步,便将连日来不顺心的事儿说了出来,当然也有考究张陌的意思。

    “君觉得现时我大秦所立之斩首记功之法如何?”

    张陌一听,戒备地望了一眼贵人,杵于那里不敢言。

    这是朝廷之事,他不可妄言。

    无论是前身的记忆里还是前世的他都知道大秦的斩首记功法,自商鞅变法后,便有了斩首记功法,也正是如此之法令大秦逐渐地强盛起来,令山东六国称之为暴秦。

    嬴政看出了张陌的小心翼翼,遂摆手道:“但说无妨,此地只有你我,不必惧怕,如有,本大人自然为你担下。”

    张陌闻言,稍稍松心,便道:“此一时彼一时,斩首记功法放在疲弱的大秦,必有奇效,但如今我大秦如日中天,便有些滥杀了。”

    其实这也是嬴政心中所想,自此法实行以来,的确收效甚多,但同时也存在着弊端,士卒滥杀无度、互夺头颅自相残杀,过分残杀敌卒,造成敌国憎恨等,就如武安君白起,斩杀赵国四十万大军,虽为大秦立下罕见功绩,却是杀戮太甚,有违天道。

    “君认为行何法才能适合当下?”

    张陌踌躇,他才一小小县长,如何懂国家大事,不过前世略读史书,博闻强记,也知道大秦发生一些事,只是此事是否为真,就不得而知了。

    据说,自嬴政继位之后,吕不韦辅政。

    其时鼓励农耕,而老秦人就那么多,即使日夜劳作也无法满足朝廷需要,便有人提出兴人口之策,人口如何来?便是各国的降卒和流民,如此一来斩首记功法便和此策相悖,最后在吕不韦的支持下将斩首记功法改为夺地记功。

    此法一出,确实收效甚大,大量降卒和流民入秦,让农耕丰盈,国力愈发强大,同时六国人口流失,为大一统奠定基础。

    夺地记功法为良法。当然,自吕不韦死了之后,朝廷也废除了此法,改用旧法。也许,良法只是一时,却非永远。

    但张陌顾不了那么多,既然贵人提及,他也不妨一说,究竟效果会如何,就不是他能理会的了,他只是一个回答别人问题的人。

    张陌想着,下一刻却惊了惊,暗道这事是否即将发生在现在?而贵人乃朝臣重臣,否则也不会提出此言。

    发现自己有些胡思乱想了,朝廷之事他想那么多干嘛呢?贵人问什么就回答什么就行,反正如出事有他护着,没必要那么小心谨慎,便言:“陌认为,可废除斩首记功法,改为夺地记功。”

    “夺地记功?”嬴政听之眉头一跳,双眼眯了起来。此法并不难理解,夺下一地记一功。

    废除斩首记功,却不是废除爵位制,乃废除斩首记功而防止滥杀,但功劳依旧在,只是改变记功方法罢了。

    如此一来,锐士依旧会为功而战,所擒获降卒却可纳为己用,一举两得。

    “妙!”嬴政只是礼貌地回应了一句,此法牵涉到民生,他倒想听听张陌的看法,接着问,“此法虽妙,欲要实现也不是二话可实现,降卒如何处置?”

    这涉及到民生问题,大秦的粮食就那么多,如大量收纳降卒就必须提供吃食,这是一大笔耗费,对于粮食短缺方面是一大冲击,于民生不利。

    “可遣之耕田、造器等,为民生计。”张陌不假思索回应,其实以前的大秦也有这样的先例,恐怕贵人已有如此想法。

    果然,贵人并没有表现出太多惊讶,只是微微颔首。

    遂又问:“民何以为生?”

    张陌定睛审视了贵人一眼,感觉贵人问得有点多了,这些都是王所考虑的事情,他问个嘚!不过也可看出其地位必定不低。

    也不犹豫道:“鼓励农耕,轻徭薄赋,花费从简,民可为生。”

    但凡民生之事,不外乎就这几个方面,无论是前世还是历史朝代,都逃不脱这三点民生大计,即使是现代,经济尚可情况下也不会抛弃农业,因为农业乃国家稳定的根本。

    当然,之所以能如此流利说出来,还得感谢前世博览群书,他记不起是秦国的正史还是野史,亦或是历史正剧了,就曾读过吕不韦和李斯的谈话,吕不韦曾问过李斯这个问题,李斯就是这么回答的。

    鼓励农耕便是一策,轻徭薄赋和花费从简就更加明显。

    当然,对于现时大秦来说,他个人觉得轻徭薄赋不太适合,嬴政继位之后,他秉持祖念,誓要一统六国,成就天大大事。

    如此一来就需要雄厚国力,国力如何来,自然是从徭役和赋税中所得,攻城夺地灭国需要人力,工事需要人力,徭役必不可少,行军攻伐需要粮辎,赋税便是支撑,如真的轻徭薄赋,恐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