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不是崇祯 » 第6章 反复

第6章 反复

    “父皇为何给贼酋出主意,难道真的希望反贼夺得天下吗?”李双喜走后,朱慈琅终于忍不住质问道。

    朱伟民叹了口气:“我只是不希望吴三桂投降满清罢了。”

    “吴三桂投靠建奴固然不好,可若是他们能击败贼军,也算是给我大明报了仇,这样不好吗?”朱慈琅问道。破国之恨,母后妹妹们的惨死,让他对顺军恨之入骨。

    “万万不可这样想!”朱伟民连忙道,“大明和大顺之间乃是汉人内部争斗,和建奴之间才是民族大义!大顺取代了大明,不过是换家皇帝罢了,可若是清兵入关,建奴得了天下,这天下亿万百姓都将剃发易服,成为胡人的奴隶啊!”

    作为穿越者,朱伟民对满族同胞没什么看法,可是却对满清王朝及其没有好感,认为这是一个及其落后腐朽的朝代,正是满清的出现,才使得华夏彻底落后于西方,才有了华夏四百年的沉沦。

    家国之恨让朱慈琅不能完全认同朱伟民的观点,可是朱伟民举起的民族大义也让他无法辩驳。朱慈炯和朱慈炤懵懂的听着,闹不懂父皇和太子哥哥在争辩些什么。

    看着朱慈琅不服气的样子,朱伟民暗叹一声,心想只能慢慢感化他了。人就应该接受现实,不能一直活在仇恨之中。朱慈琅虽然经历了家国之恨,可是天下无数因饥寒战乱而死的百姓呢,他们应该抱怨谁?

    被圈禁的日子很平淡。吃饭睡觉,夜深人静时听朱慈烺讲朝野事情,白天则给朱慈烺三兄弟讲课,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

    因为要听不同内容,朱慈琅三兄弟还发生过争执。永王定王两个小孩子想听故事,想听美猴王如何大闹天空,朱慈琅却对其他有用的知识更感兴趣,最后还是朱慈琅拿出太子长兄的威严,永王定王才委屈巴巴的放弃了。

    地理知识已经讲了多日,穿插着世界各国的历史也都讲了一遍,朱伟民感觉已经讲无可讲了,决定换个科目,比如物理数学。朱慈琅有些不愿听,从小受最正统儒家教育的他对这些小道根本看不起,认为不是治国之道。

    朱伟民决定掰弯朱慈琅固有的认知,让其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便对问他红衣大炮厉不厉害,知不知道那是从西夷传过来的?西夷人正是靠着坚船利炮占据了新大陆,而且打到了大明家门口。现在正有很多西夷学者研究新的科学技术,若是有一天西夷人造出比红衣大炮威力还要大上十倍百倍的武器,大明拿什么抵挡?是不是会落得像新大陆土著那样的下场?

    想想新大陆土著的下场,朱慈琅顿时不寒而栗,对物理这样的小道也不敢轻视了。他是极为聪明之人,一旦接受了学习就非常投入,学习进度也极快。永王定王两个听不到故事,也就只能跟着学,永王朱慈炤还好一些,学习比较专心,定王朱慈炯太过贪玩,每每被朱慈琅大声训斥。

    从讲物理数学开始,李双喜来听讲课的次数就少了,他实在耐不住性子听这些枯燥的知识。有时甚至一连数日看不到他身影,朱伟民问过看守的顺军士兵,说是被刘宗敏喊去帮着追赃去了。

    当然李双喜也不会忘记看守朱伟民父子的职责,每过段时间就会来巡查一次,每次过来都会兴高采烈的对朱伟民讲述追赃的经过,从哪位大臣家里搜到多少银子,哪位大臣又被殴打致死。听到这时,年幼的永王定王都吓得瑟瑟发抖。

    朱伟民则安静的听着,不时询问几句。他对顺军的追赃不感兴趣,对那些被打死的大臣更无好感,关心的则是现在的局势。

    李双喜告诉朱伟民,因为他的建议吴三桂家受到了照顾,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被放回了家,追缴的财物也都还了回去,除了陈圆圆。

    “义父征战多年,如今夺了天下,也该享享福了,毕竟一个美女算不得什么。”李双喜如是道。

    “好色之徒,必不长久!”朱慈琅忍不住讽刺道。

    竟然骂自己义父,李双喜顿时瞪起了双眼:“你懂个屁,男子汉大丈夫三妻四妾算得了什么?再说你朱家皇帝哪个不是三宫六院,还有脸说别人好色?”

    朱慈烺昂然道:“我父皇当然不好色,这陈圆圆曾经被田国丈进献给父皇,父皇拒绝了,田国丈才转赠给吴三桂,现在又被你们当做宝贝强来抢去。”

    李双喜被堵得无话可说了,有心想揍朱慈琅一顿,看在这些天“同窗”之谊上又下不了手,不过他也不是愿意吃亏的主,眼珠转了转,便把目标对准了朱伟民。

    “朱先生,那陈圆圆长得不美吗?”

    朱为民无语了,暗道老子又不是真的崇祯,怎么知道她长得如何,不过既然大家都争来抢去,定然是不差的,便答道:“我也没太多印象了,应该挺好吧。”

    李双喜便道:“我亲自看过,陈圆圆长得和天仙也差不多,面对如此美人朱先生都不动心,是不是身体有什么隐疾?”

    “咳咳咳......”朱伟民忍不住咳嗽起来。

    “刘宗敏将军说了,男人不好色除非他是太监!”抛下一句话,李双喜便大笑着得意洋洋的离开了。朱慈琅却气的脸色铁青。

    “陈圆圆长得真的美若天仙吗?”朱伟民好奇的问道。

    “我没见过。”朱慈琅冷着脸回道。

    时间很快到了四月,有一天李双喜满脸焦急的跑了过来,告诉朱伟民,吴三桂果然反了。

    “先生当初判断的是对的,吴三桂一开始已经答应归降,并把山海关交到了唐通手里,自己带兵前来北京。可是走到半路上却反悔了,又带兵杀回去夺了山海关,唐通被攻的措不及防,兵败逃回了北京。义父和丞相军师他们分析了,可能就是因为吴三桂父亲吴襄被追赃助饷的缘故。义父已经让吴襄给吴三桂写信解释,义父让朱先生你也写一封信,以明国皇帝的身份劝劝吴三桂。”李双喜道。

    朱伟民叹了口气,历史果然还是按照惯性进行着。

    “劝降信我写不了,写了也吴三桂也未必听我的。”朱伟民摇摇头,拒绝了。不是他不想写劝降信,而是不会写毛笔字,写出来立马露馅。

    “朱先生你不是不希望吴三桂去投满清吗?为何不肯写信让他归降我大顺?”李双喜不满道。

    “比起满清,我更宁愿吴三桂投你们。但身为皇帝,我做不出劝臣子投降的事,如此死后无颜去见列祖列宗。”朱伟民如是道。

    李双喜捏了捏拳头,若是旁人,他早一拳头打下去了。可这些时日听朱伟民讲课,一口一个先生喊着对方,此时却是没法逼迫了。

    “多谢父皇维护了我大明皇家的尊严,可是父皇如此会不会惹得奴酋大怒?”看着李双喜离去的背影,朱慈琅担忧道。

    “大不了一死而已,你怕了?”朱伟民淡淡道,心中却笃定李自成不会因为这个杀自己。

    “父皇都不怕,我自然不怕!”朱慈琅昂然道。

    朱伟民的判断是对的,李自成并没把他怎么样,甚至都没再派人过来威逼利诱。后来才弄清楚,却是李自成找人以崇祯的口吻写了封劝降信,加盖了缴获的大明皇帝玉玺,让人送到了山海关。

    又过了数日,李双喜兴高采烈的跑了过来。

    “义父已经决定十三日出兵山海关,我也要随军征战。”李双喜兴奋的道,“对了,朱先生你们也要跟着一起。”

    “怎么让我们跟着?”朱伟民故意问道。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让们跟着,可能是怕你们趁机逃跑吧。”李双喜开了个不太好笑的玩笑。即便李自成带着大军出征,在北京城中肯定也会留下几万军队镇守,朱伟民几个俘虏怎么可能逃出去?

    朱伟民却能猜出让自己随军的原因,是因为李自成还对招抚吴三桂还抱有幻想,希望吴三桂能听自己这个‘皇帝’的话主动献关投降,或者至少能动摇其军心。

    李双喜兴奋去做出征准备了,朱伟民心情却非常复杂。

    在朱伟民心里,即希望李自成能赢,又盼着李自成战败。

    李自成击败吴三桂和八旗联军,就在北京彻底站稳了脚跟,满清将再没有入住中原的可能。毕竟满清人口太少,几十万的总人口,旗丁全部加起来估计也没有十万人,根本经不起大的损失。

    故只要能击败八旗兵,大顺将成为新的封建王朝,江南各地必然望风而降。什么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将不会发生。无数汉人避免被屠杀,这对华夏绝对是极好的事情。这是朱伟民希望看到的。

    当然,那也意味着朱伟民这个“皇帝”,即便不被李自成处死,也会彻底的失去自由。

    而若是李自成战败的话,以朱伟民十年从军练就的身手,说不定能趁机从乱军中逃出去,从此获得自由。

    关系到自己性命前途,由不得朱伟民不乱想。

    不过再怎么乱想,该发生的事情仍会发生。

    崇祯十七年四月十三日,留下两万军队由丞相牛金星率领留守北京城,李自成亲率十万大军奔赴山海关。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出发,旌旗招展一眼望不到边,前军都到了通州,后军还没出北京城。

    毕竟有着前明皇帝身份,朱伟民父子待遇还不错,被分给了一辆双马拉着的马车。

    马车随大军行走在北京的大街上,朱慈琅掀开窗帘往外看着,暗道这些天过去了,不知道父皇有没有能成功逃出去?

    朱慈琅却不知道,就在街上的人群中,他的父皇朱由检正咳嗽着看着行进中的大军。

    城破之日,朱由检在王承恩的随扈下便装逃出了皇宫,顺军围了北京,城门紧闭,仓促间却没法出城,而是躲在了一座宅院里,这座宅院属于主动上吊殉国的一个太监所有。

    原想着等顺军放松了警惕再逃出北京,谁曾想朱由检却病了。可能是承受不住国破家亡的痛苦煎熬吧,病势格外沉重,竟然起不了床。王承恩想方设法给他抓药,悉心照顾,用了一个多月才算能下床。朱由检不愿一直躲在屋里,便上街散散心,没想到竟看到大顺军出征这一幕。

    “吴三桂对朕还算是忠心的,没有投降顺贼。”朱由检喃喃道。

    “但愿平西伯能挡住顺贼吧。等皇爷身子骨再好些,咱们便南下如何?”一旁的王承恩道。

    朱由检点了点头。他的身体虚弱得很,还不适合上路。而且他心中隐隐有着期待,期待吴三桂能击败顺贼,夺回北京,那时他就可以露面继续做皇帝了,不用再颠沛流离的逃到南方。

    马车摇晃着走在前往山海关的官道上,李双喜骑着一匹黑色战马,愁眉苦脸走在车旁。

    原本以为终于有了征战沙场的机会,没想到还是被分派看守皇帝的任务,这让李双喜如何高兴的起来?

    “河北左营和榆林后营有没有一起?”朱伟民不清楚出征的顺军有多少,便隔着车窗问李双喜道。

    李双喜摇摇头:“我和义父说过此事,建议义父带上左营和后营一起出征,权将军刘宗敏他们都嘲笑我胆小如鼠,说明军战斗力不值一提,十万大军足够平定山海关!”

    朱伟民没好气道:“还有清兵呢?若是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怎么办?”

    李双喜则道:“权将军说了,吴三桂也就四五万兵马,正是考虑到了八旗兵才带十万大军,否则只需一半的兵力就够了。”

    大顺君臣竟然如此狂妄!朱伟民都有些无语了。

    算了,好言难劝该死鬼,自己还是想着如何趁机逃出去吧。

    谁知道大军才行了两日,到达三河县时却停了下来。李双喜让人去中军问了,说是吴三桂派了使者前来,再次向大顺表达愿意归顺。

    “吴三桂反复之人,不可轻信,其必然是想拖延时日,好巩固关防,故意派人前来表达归降之意!”朱伟民判断道。

    “也许是吴三桂害怕了呢?”李双喜猜测道。

    朱伟民摇头道:“吴三桂若是惧怕,就不会降而复叛攻占山海关了。”

    李双喜相信朱伟民的判断,却毕竟职位太低,根本做不了什么。

    营地刚刚扎好,李自成便派人来传信,让李双喜带着“皇帝”去中军大帐。

    对李自成要做什么,朱伟民心知肚明,穿着龙袍,在李双喜“护卫”下,走进大帐。就见李自成居中而坐,左侧坐着刘宗敏、吴汝义、谷英、张鼐众将,右侧则是六个儒生打扮的人。

    “微臣(草民)等拜见陛下!”

    看见朱伟民进来,六个儒生神色复杂的对视一眼,纷纷起身来到朱伟民面前,跪地行礼呼道。

    “唉,亡国之君,谈何陛下,都起来吧。”朱伟民落寂的道。

    “京师沦陷,传闻陛下已经殉国,上苍佑之,陛下竟安然无恙,平西伯得知必然欣喜万分。”一个中年儒生率先说道。

    朱伟民问道:“你是平西伯派来的?”

    那儒生道:“微臣李友松,山海卫人氏,万历二十一年举人,这次正是奉平西伯之命来见顺主。”

    朱伟民道:“吴三桂是要投降顺军吗?”

    李友松顿时尴尬起来,嗫嚅道:“京师陷落,山海关已成孤岛,外有建奴虎视眈眈,内有大顺雄师压迫,担负着关宁十多万军民身家性命,平西伯也是没了办法。”

    朱伟民点点头,叹道:“朕理解,国破了,朕这一国之君也朝不保夕,你回去后转告平西伯,他好之为之吧。”

    “哈哈哈......”李自成突然大笑了起来,打破了朱伟民和众儒生们的交谈。

    “尔等看到了吗,皇帝在我这里好好的,回去告诉吴三桂,让他放心便是。转告吴三桂,只要他肯投降,我保他高官厚禄荣华富贵。来人,把皇帝送回去休息。”李自成笑道。

    吴三桂派来的使者到后第一件事便是确认崇祯皇帝是否无恙,李自成便让人把朱伟民请来,一是让吴三桂放心没有自己虐待崇祯皇帝,再就是用崇祯皇帝来告诫吴三桂,皇帝都被抓了,你就没必要再做无谓抵抗了。

    “请吧。”李双喜连忙上来,扶着朱伟民胳膊就往外走。

    朱伟民叹了口气,也只能跟着往外走了。知道接下来便是李自成和吴三桂使者谈投降的条件,自己这个“皇帝”就没必要在场了。虽然知道吴三桂是假投降借机拖延时间,却也没法也不能告诉李自成。

    大帐中,李友松等使者满脸谦卑,对李自成吹捧不已,反复表达了对李自成的敬佩,然后又解释吴三桂降而复叛的原因,说是接到了在北京的家仆报信,得知家被查抄、父亲和爱妾陈圆圆被抓,这才选择叛归山海关。李自成方则解释都是误会,已经放了吴襄,还了其家产财富,然后告诫吴三桂,大明都亡了,皇帝都被抓了,若不赶紧投降,大军到时必然玉石俱焚。可能是太过喜欢的缘故,李自成连提都没提陈圆圆。

    李友松等则表示,知道崇祯无恙后,平西伯必然会投降,还请李自成带领大军稍等几日,他们马上回去报信。

    为了不真的逼反吴三桂,李自成便派明朝降官密云巡抚王泽尧随同前去劝降,大军则放慢了行军速度。从三河县到山海关,原本五日的行军路程,足足用了八天时间才到山海关。

    李自成却不知道,耽搁的这三日时间,是何等的宝贵!

    事实上,从三月份北京城陷落开始,吴三桂一直在降顺和降清之间犹豫不决。

    满清方面,很多年前,从去世的皇太极到现在的摄政王多尔衮,都曾多次派人前来劝降,吴三桂的舅父祖大寿和兄长吴三凤也都写信督促其尽早降清。也许是满意现在手中的权势,也许心中不愿剃发易服,或是认为满清没实力灭了大明,吴三桂一直没有答应,但和满清之间的联系却也没断。

    而北京城的迅速陷落,白广恩、唐通等明军将领先后投降并被委以重任,又让吴三桂看到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归顺新朝。好歹是汉人的王朝,而非剃发做胡人,说实话吴三桂一直不喜欢满洲人那丑陋的发型。

    所以一开始,吴三桂是更倾向于归顺大顺,所以李自成派人来招降后,第一时间就把山海关交给了接管唐通,并带着军队往北京赶去,然而大顺军突然追赃助饷让他顿时反悔了。

    吴三桂这等人,最看重的就是手中的权势财富,万万不能容忍失去。所以从其回军重夺山海关开始,就意味着再没有投降大顺的可能,当然也只剩下归降满清一条路。

    既然选择了反叛,吴三桂早就提防着顺军,在北京附近安插有细作时刻关注着顺军动向。在得知李自成出兵的第一时间,吴三桂就派副将杨坤和游击郭云龙前往满清求援。

    而在四月初,满清方面已经得知北京被大顺军攻破的消息,摄政王多尔衮当即决定出兵,欲和大顺争夺天下。

    此战,对满清来说不再是以往入关劫掠财富人口,而是要争天下了。为了击败顺军,多尔衮征召了三分之二的满洲和蒙古旗丁,以及汉军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恭顺三王、续顺公沈志祥等部汉兵,满、蒙、汉三军共七万五千余,对总共才十万旗丁的满清来说,可谓倾国之战!

    多尔衮原本想着走以往入关劫掠路线,绕道蒙古,经蓟北越长城进攻北京,谁知道刚出发不久便遇到吴三桂使者,当即大喜,下令大军转向辽西走廊,往山海关开来。

    四月二十日,李自成率领大军赶到山海关以西,而他不知道的是,多尔衮也已经率领清兵向山海关扑来,距离山海关只有一日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