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成化危局:大明掌灯人朱见深 » 第111章 潮鲜请大明入境采矿

第111章 潮鲜请大明入境采矿

    李秉站起来看了一眼,情况果然如他预料,真正的雇主,就是那些“有身份”的官员。李秉说:“受雇于人者,白身无功名者,全部交由顺天府尹处置。顺天府的兄弟,辛苦!”

    顺天府的捕快,带走了一大批市井无赖,现场还剩下十几个人。

    李秉不说话。这些人互相望着,不知道李秉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突然,有个人老头儿站出来,义正言辞地说:“李大人,事已至此,老夫就明人不说暗话了。受先皇隆恩,我在天顺六年,以三品工部侍郎身份致仕。眼见朝局被奸人把持,晦暗不明,老夫不得已才出手,意欲廓清时局,以正大道。李大人心中要是还有良知,可随老夫一起,搬倒李贤、王翱等人!还天下人一个公道!”

    “哈哈哈!本院问你,天顺六年就受恩奉旨致仕,此时已是天顺八年,你为何不回籍,滞留京城两年有余,是何目的?”

    “李大人,大行不顾细谨。此刻,当以廓清朝局为重,老夫的些许小事,不足挂齿,搬倒李贤、王翱才是我等大事!”

    “哈哈哈,真是笑话!我要是记得不差,你原本是南京的一个小县丞,先帝重登大宝后,你以曾为先帝诵经祈福之事邀功,获得工部主事的差事。后又侥幸以工部侍郎身份致仕,在工部时,毫无建树,了无寸功。此刻出来,给我讲廓清时局,你有何德何才,能廓清时局?靠诵经吗?恬不知耻!”

    “李秉,你竟敢面斥朝廷大臣?”

    “我如何不敢?我还要打你!来人,将此人杖责二十!”

    “你敢!在这督察院大堂,我请问督察院堂官,我所犯何罪?”

    “来人,将督察院的明文禁约念一遍给他听。”

    “督察院禁约:一、朝廷行事,有祖宗成法,除奸革弊,悉从公道。二、朝廷不禁匿名揭帖,平民百姓仍可正常使用。三、但有以匿名揭帖形式,妄议朝政,辱骂他人,败坏风俗者,督察院严惩不贷。四、发榜之日,前罪不议。如有不改前非,仍再犯者,人人皆可报官。首报官者,官家行赏,同抓获强盗之例。”

    “那你也不能打我?我虽已致仕,但也是朝廷三品大员!”

    “督察院奉旨执法,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违反部院禁约这种小事,本官如何不能打你?打!”

    督察院的人,摁住这个退休的三品工部侍郎,就是二十大板,打得其他人面面相觑。

    打完退休的三品工部侍郎,还是有人不服,毕竟现场还有在任官。

    “李大人,我就自报家门了,下官是兵部车驾清吏司郎中迟藩且。我没有写匿名揭帖,但我参与散布,请大人治罪。”

    李秉问:“看你面相较为年轻,你是在任官?”

    “是。”

    李秉问:“你为何参与此事?”

    迟藩且说:“大人,皇上命吏部厘定夺门之功,我听闻吏部挟私妄上,不能公平持正。下官人微言轻,又不忍见吏部这么胡作非为。正好有人出头,写匿名揭帖揭发吏部的丑恶,下官才参与其中。违犯禁约的罪,我认!但我心中的正义,矢志不移!”

    “好好好!”这些人为迟藩且的初衷叫好。

    李秉说:“本官问你,你可亲眼所见吏部挟私妄上?”

    “这……我没有。吏部的文书,下官这等小吏怎么会看见?”

    “你没看见,你就擅下结论?吏部厘定夺门之功,相关文卷尚未公开。在场的各位,没有人见过吧?”

    众人交头接耳,他们确实没见过。

    李秉继续说:“没见过,就是毫无依据的揣测!揣测无罪,但恶意中伤大臣,辱骂大臣,散布匿名揭帖,扰乱朝政,就有罪!来人,将迟藩且杖责二十!”

    迟藩且毫无惧色,当场领刑,也无怨言。

    打完板子,李秉说:“迟藩且,你如果拿到实据,又担心人微言轻,可将证据和想法,一并转给我督察院。我督察院选派御史,再以御史的名义奏呈皇上。你心中的正义不会落空!”

    “谢大人!下官静候这一天到来。”

    处理完迟藩且,李秉又审下一个。“你何名何职?”

    “回大人,下官是左军都督府副千总谢朋。不瞒大人,也不瞒各位,先皇重登大宝时,我是石亨手下的一员步卒,但我没有享受分毫夺门的恩赏。蒙先皇隆恩,石亨获罪时,也没有波及到我。但我这副千总的职位,是我一刀一刀凭军功得来的,我问心无愧。没有石亨,没有夺门,我一样冲锋陷阵,我一样效忠皇上。眼下,这吏部搞翻案,又要对石亨反攻倒算,革职革到我头上,我不服!”

    这谢朋说得声泪俱下,在场的人都觉得他冤枉,都觉得吏部是一刀切,冤枉好人。

    李秉说:“第一,你在不在吏部革职的名单里,不得而知。第二,你为何不向皇上陈奏?”

    谢朋回答说:“大人,五军都督府和我一样情况的人,大有人在。低级军士不说,要把小旗、把总都算上,得有好几百人,个个人心惶惶。吏部一道辙碾过去,总有几个被碾到吧?最后碾到谁,听天命吗?我们又是石亨的旧部,要是自己站出来陈奏,岂不是正中吏部下怀?大人,我们是走途无路,才想到匿名揭帖这个招数来。李阁老和王翱他们,如果真是一道辙往过碾,我们可就是冤枉大了!”

    比起那个退休的三品侍郎和刚直的迟藩且,谢朋这个情况就显得情有可缘。

    李秉说:“你们的情况,本官会亲自向皇上陈奏。如果吏部最终以石亨旧部的缘由,损及你们正常的勋爵、职位、俸禄,本官当以督察院堂官身份,弹劾吏部!”

    “谢大人!谢大人!”

    “不用谢我!匿名揭帖之事,你是否有参与?”

    “有参与。”

    “来人,杖责二十!”

    “下官谢大人恩典!”

    李秉把当天涉案的全部官员,都审了一遍,问清缘由,全部都打了板子。当然,这些人只是其中“一小撮”。

    吏部重新厘定夺门之功,各人都各有心思。李秉打板子容易,要想真正实现迟藩且心中的正义,避免谢朋他们被冤枉,还能把那些冒功的人彻底清理掉,绝非易事。因为他也没见到吏部的文卷,李阁老、王翱到底秉承什么原则,他也不知道,他唯一的希望,就是皇上。如果皇上也摇摆不定,这事就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