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成化危局:大明掌灯人朱见深 » 第103章 王竑在京负责总调度

第103章 王竑在京负责总调度

    “漕河运力,受制因素有很多,比如船只装载力、水深程度、闸门通关效率、冰冻期等等。满打满算,漕河一年的运力,封顶不过四百石左右。”

    “才四百石?去年,漕河运送了多少漕粮?”

    “去年三百石出头。”

    “朕的第一个问题是,四百石的运力,去年如何只运了三百石出头?第二个问题是,四百石,有没有突破的可能?”

    “皇上圣明!去年,漕河向京师运送了三百三十万石漕粮,其余部分已由陆路转运。运力没有充分发挥,一是漕河北段淤塞,无法利用。二就是漕河运输失序,造成运力空转,形成浪费。要想突破漕河四百万石的运力上限,也不是没有可能。但在臣看来,要量力而为,要看朝廷最高需要多大运力。”

    牛玉听王竑这么说,就不得不提醒他,“王大人,这是什么话?我泱泱大明,物产丰富,漕河运力,自然是越大越好,岂有设限的道理?”

    朱见深阻止了牛玉,说:“不要打断他!朕也是第一次听说,有人给大明设了上限。你就说说,大明的上限是多大?”

    “臣查阅了我大明开国以来,漕河成建制以来,历年的运载记录,最高不过太祖皇帝时,年运粮六百七十万石。而平均测算,每年仅在三百万石。如此推算,大明开国近一百年来,运力需求就在三百万石到四百万石之间。”

    朱见深一挥手,说:“不对!你这算法不对!”

    王竑拱手:说:“请皇上赐教!”

    “朕问你,太祖皇帝时,六百七十万石是怎么运到京师的?漕河运力,最低应是六百七十万石,而不是取中值,区区三百万石,还不足五成。”

    “太祖皇帝一年北运六百七十万石漕粮,一是因为有迁都计划,二是要对北元用兵,两项叠加。漕河运力被无限发挥,才有了六百七十万石的巨额数字。如此以来,漕河运力全部用于国事,民用就会被挤占,民间物资往来成本就会巨幅攀升,这和漕运的初衷就背道而驰。”

    王竑越说越收不住,牛玉又来提醒:“王竑,你越来越大胆,竟然妄议太宗皇帝!”

    朱见深说:“牛玉,朕命你不准再插话!朕要听真话,不是虚词!”

    “是,奴才多嘴。”

    “你去传膳吧,朕要和王卿在此用膳。朕今日也不再见任何人,来人都各自请回。”

    “是!”

    “王卿,你继续说。”朱见深对王竑的态度已极大改观,王竑的谈话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好像发现了大明的另一面,是一个全新的、从未听过的大明。

    “是。漕河运力,匹配的是赋税、粮米、漕军、商贸。在没有突发情况下,按照年运四百万石设计,国用、民用两不耽搁,畅通无虞。如果有突发情况,那也不是漕河之罪。对突发事件没有预见能力,这才是罪之根源。”

    王竑这句话说到了朱见深的心坎上,遇到事情,大臣们都喜欢“请罪”,请皇上“定夺”,朝廷养他们干嘛的?

    “爱卿所言极是!倘若人人都能像爱卿这样谋虑周全,朕就能垂拱而治。”

    “承蒙皇上谬赞,臣惶恐。”

    “漕河之重,朕深以为然。其中弊病,还需从长计议。自朕即位以来,当家方知家难,广西区区匪患,朕有心清剿,京营竟然派不出五万人来。朕的心里,又气又恨,恨不能御驾亲征,一扫心中不甘。”

    “皇上,广西匪患,单就征剿来说,仅在弹指间。如果就大明万代国祚来说,比北方达子过之而无不及。”

    这又是朱见深第一次听到这种言论,按照内阁首辅李贤的分析,北元第一,辽东第二,广西匪患次之,倭寇再次之。现在,王竑把广西匪患排到了第一。

    “哈哈哈,爱卿总是作惊人之语。你就给朕说说,广西匪患如何是比北方达子过之而无不及?”

    “皇上,请移步。”

    朱见深和王竑来到大明全图旁,王竑拿起棍子,指着地图说:“皇上,放眼大明两京十三省,广西的特殊性,完全独一份儿。广西不同于成都、西安,他没有山关险隘,他四面漏风。广西的每一个府,每一个城,都是要塞。广西第一要塞,当属桂林,桂林有灵渠,灵渠掌握着大溶江和湘江两条水系。任何一个中原王朝要想经略大西南,桂林是的第一站。而柳州和河池,堪比小桂林,又是两河交汇,地理要冲,当时广西第二要塞。假设有敌军,无论是通过桂林,还是通过柳州,都能逃出生天。”

    “你说的对,但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从秦汉到我大明,历朝历代都明白。”

    “皇上圣明!正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才蒙蔽了自己的眼睛。臣再讲一个大家都明白的道理。除了桂林、柳州外,在大家眼里,就数梧州重要,因为梧州是进入广东的门户。那陈敬长期在梧州协调军务,反而不在桂林,应该是出此考虑。”

    “那在你看来,陈敬所为,是对是错?”

    “陈敬是广西总兵,要为广西整个防务通盘考虑。在梧州办理军务,无非就是想争取广东方面的支持。朝廷和兵部长期以来的方略,也是协调两广,陈敬是履职而已。”

    “陈敬在梧州,拥兵不出,浔州的侯犬近在咫尺,他不去攻。朕收到弹劾他的奏章,都有三尺高!若不是孙继宗给朕捅了京营的破事,朕早就罢了他的总兵之职,早派人把广西匪患平了。”

    “陈敬是广西总兵,以广西为中心,广东都不在他视野范围内,这怪不上他。内阁和兵部有全局视野,但总盯着北边,忽视了广西的情况。臣说广西四面漏风,除了桂林府、柳州府、梧州府外,平乐府情况也一样,平乐府直通湖广,也需要防守。而最西南的南宁府,更不必说,那是大明的门户。”

    “那你给朕讲讲,陈敬是什么视野?”

    “广西境内,任何一个城池,陈敬都不敢丢。匪患闹了这么多年,有破城杀官,有占山为王,但还没有任何一个城池真正陷落。如果陈敬集中兵力去对付其中一两股势力,不但长久不能取胜,还有可能造成其他城市城防空虚,进而完全失守。眼下,四处开花的广西匪患,和广西官军处于相持阶段,只要外力稍微干预,天平就会立即倾斜。”

    “你是说让广东出兵吗?”

    “这是其一!如果安南国有不轨之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