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播经记 » 第十一回 九仙降凡村人共喜 各展文采天外有天

第十一回 九仙降凡村人共喜 各展文采天外有天

    偈曰: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这是缘起偈。缘起法是佛门之根本教义。佛之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就是一切事物或现象之生起,都是相对之互存与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因、缘就是关系和条件。佛给“缘起”下之定义是:“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照佛之说法,所谓互存,皆是因果。归纳起来,既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因果相续。故佛之“缘起”深奥无比。

    且说这日,高老庄上一大清早,便就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张灯结彩,热闹非凡。高太公家中更是人流穿息,门庭若市,人人脸上都挂着欢喜的笑容。今天,全庄的人们就要赢回那些失踪的女娃,大家都从心里感激大圣一行为他们找回孩儿,所以都备了礼物上门道谢,高太公更是心中甚兴,便在家中摆了几十桌八八宴席,一来为大圣诸人庆功;二来也是招待庄中乡亲。这宴席可是摆得很排场,屋中大厅摆了整整十桌,院子里更摆了三十几桌,大厅的正中首桌上坐了悟空、悟净、悟能、高太公及庄中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下首一桌空着十个位子,不用猜也知是为那荫瘴山来的九位仙女准备的;那桃木娃、懒憨娃、摩罗娃、修善娃单设了一桌;高太公让各家来的代表都坐在其余八桌上,庄中的其他人等就只能在院中就坐。

    看看天已近午,高太公便向悟空询道:“时辰已不早了,这仙女们仍还未到,这宴席是开还是再等等?”

    悟空看看天色,见已是红日当头,便向高太公说道:“我看就不用等了,咱们先开宴,边吃边等她们。”

    高太公道:“这不太好吧?我看还是再等等开宴不迟。”

    他二人正在拿不定主意之时,忽闻大门外有人高声叫道:“快来看呀,仙女们来了。”

    紧接着便闻鞭炮齐鸣,锣鼓震天,只见大门开处,由众人簇拥着走进来那九位仙女,在她们身后又是一大群女娃,女娃们还抬着两个大木箱子,不知箱内装的是甚么?院中诸人皆都起身迎接,那高老庄的人们何曾见过如此佳丽?都不禁看得张嘴砸舌,惊叹不已,只见那:

    盛装丽人下九天,各逞娇姿彩云间。身如春风吹丝柳,笑似雾里桃花绽。珠环翠绕长裙舞,语婉音柔幽香淡。脚踏祥云飘飘荡,体裹瑞蔼浮青烟。

    此时,高太公起身迎到堂门口,合不拢嘴的笑道:“失迎呀失迎!各位仙女光临寒舍,真令吾受宠若惊,更令高老庄壁瓦生辉,各位快快请入席。”

    那众仙女中走出娥媓,向高太公一福笑道:“老人家客气了,奴家等今日是来向乡亲们赔礼请罪来了,还望老太公在众乡亲面前多多美言,也好恕却吾等冒犯之罪。”

    高太公闻听慌忙摇手,正欲说些客气话,忽闻一旁有人先答了话:“俺说各位仙女姐姐既然来了,就别那么扭扭捏捏,婆婆妈妈的啦,快快入席,也好与我等兄弟畅饮几杯好酒,讲些天宫的趣事。”

    众人一看,原来竟是那憨娃耐不住性子,先叫了起来,这一下倒也引得满堂众人开怀大笑不已。

    一旁的悟能一见,不禁皱皱眉,开口训道:“我把尔这没礼貌的狗东西,这里是长辈在上,哪有你说话的份儿,再者几位仙人与你父和二位叔父是平辈,你竟敢以姐姐相称,就是大大的不敬,看为父一会儿如何教训于你。”

    说着悟能又转向娥媓歉然道:“各位仙人恕罪,只怪悟能教导无方,冒犯各位仙人,还望看在悟能薄面之上,莫与他小孩儿一般见识。”

    一旁的妲巳咯咯笑道:“不打紧,不打紧,这位小兄弟与我等姐妹很是投缘,吾们都很喜欢他,不会怪他的。”

    此时,悟空起身来到众女面前,唱个大诺,正道:“众位仙人降凡间,临寒舍,高老庄众乡亲早就盼望已久,等候多时,现终于将你们盼来了,大家都可以了却心愿,真是天大的喜事,高老爷子特设八八筵席迎接众仙人,以表心意,就请仙人们入席吧。”

    娥媓慌忙上前向悟空一福城恐道:“大圣所言吾等姐妹实不敢当,吾等此行实是向众乡亲赔礼而来,正是由于吾们的缘故,使众乡亲多日担惊受怕,生活在失女的痛苦之中,也让众女娃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想想只是为了吾们自己要脱出苦海,竟让大家如此受累,吾等姐妹深感歉意,这里还望大圣能代吾等姐妹向众乡亲表明心意,以求赎罪和谅解,现在吾们已将女娃们给乡亲们送回来了,保证毫发无损的交给乡亲们,而且,为向乡亲们表示一点心意,太上老君还送给每个女娃一颗驻颜仙丹,让吾等姐妹一并送到众乡亲手中。”

    高太公闻言急忙上前揖道:“众位仙人羞杀我等了,这些娃儿能得太上老君的仙丹妙丸,可说已是因祸得福,乡亲们怎还敢怪罪各位仙人?再说各位仙人能光临俺们这小小高老庄已是对我们的最大安慰,这也是众乡亲求之不得的喜事,这件事将永远记入高老庄的村志里,也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这一天――高老庄的辉煌之日。”

    此时,悟空在一旁笑道:“俺老孙可被你们这些罗哩罗嗦的客气话说得浑身不舒服,我看咱们还是客气话少说,先入席再慢慢谈也不迟。”

    高太公一听也笑道:“还是大圣说得在理,各位仙人就别客气了,快快入席吧。”

    娥皇笑道:“那我们姐妹可就不客气了。”

    说着转向大圣一笑又道:“这些娃娃就烦大圣与乡亲们交待一下吧。”

    悟空忙道:“仙人指示怎敢不从?”

    说着向着院中大声说道:“乡亲们听真,大家赶快把自家的娃儿领回去吧,再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每个娃儿还能得到太上老君的一粒仙丹,并且,高太公还给每个娃儿五两纹银做为喜钱,也请乡亲们一并领走,不用客气。”

    此时,只听院内一阵欢呼,紧接着更是锣鼓敲响,爆竹齐鸣,院中一片忙乱不提。

    单说九仙女依次入了座,再看着满桌宴席,端得是八珍玉食,匠心独运。高太公向九位仙女先容道:“众位女神仙,这桌宴席是俺们地方特色,称作八八筵席,请女仙们品尝,不知合不合众位的口味?还请多多指教。”

    接着高太公又先容道:“这八八大筵席流传于至今已有几百年,因其主菜贯穿周易太极“八卦生万物”和“好事成双”理念,且主菜为十六道而得名,既八碟八碗。其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是名扬天下的一种古老名宴。八八席荤素交错,淳正甜美,肥而不腻,入口清爽,碗碗汤中有菜,菜中有汤,味美和谐。八八筵席配料合理、甜咸有序、汤水适中、色香味俱佳、营养价值高,且原料来源广、制作工艺精、传统特色浓、风味独特,很适合婚嫁寿诞喜庆活动,数百年来经久不衰。

    九女仙又听了高太公一道道的介绍菜肴,那才是:

    炊金馔玉,炮凤烹龙。八碗八碟称奇宴,杯盘更盛百味丰。主筵上,仙佛团聚;相陪者,簇簇拥拥。美器美食佳馔排,荤素搭配颜分明。八个碗:喇嘛肉酥而不烂,荤炖菜汤鲜味浓。

    烧猪肘软烂脱骨,干炸丸金黄澄澄。清蒸鸡鲜嫩酥烂,焖排骨飘香满庭。酿冬瓜肥嫩清香,蜜阍阍甘香味丰。八个碟:什锦丝脆嫩爽口,焖干肉色糯亮红。酿山药润滑鲜美,龙爪菜口味淳正。烟熏肉肥而不腻,白菜卷口味淡清。小酥肉香酥嫩滑,拌鸡丝独特造型。玉簋装麻辣酸甜,瑶盘盛四热四冷。果然是脍不厌细,食不厌精。高老庄中大团聚,欢声笑语荡晴空。

    那悟能又让自己的夫人高翠兰到席上陪众仙女饮酒,且说那九位仙女都自负为天下绝色,可一见高翠兰都不禁暗吃一惊,真未想到在这偏僻山村竟有如此美色?高翠兰也暗道一声惭愧,心道:“这历朝名女确实不凡,个个都称得上倾国倾城,绝色天下,特别是气质高雅,举止大方,自己和人家一比确实逊色不少。

    而在这样的场合可忙坏了懒憨娃,只见他一会儿给妲巳斟杯酒,一会儿给母亲引见王昭君,一会又跑到杨贵妃面前卖弄首唐诗,可真是让他露足了脸。

    坐在高翠兰身旁的王昭君看着憨娃的表演,微笑着向高翠兰道:“看你这娃娃真是有趣,别看他好像憨头憨脑,其实他聪明得很,那么多的诗词他竟背得滚瓜烂熟,当真不易,想来他父亲定是个文武全才?”

    高翠兰微微一笑:“不怕姐姐你见笑,我家夫君要论武艺仙术还有一些,要说这诗文词句却是半分不通。”

    昭君异道:“那高老太公定是深藏不露的文坛高手,憨娃定是他调教出来的喽?”

    高翠兰又摇摇头,微微一笑,却不置可否。

    那昭君是何样才女?早已料定其中奥秘,不禁奇道:“真真想不到,看你生的如花似玉,在这偏僻山村已属罕见,更未想到你还是位才女,今日真是让昭君大开了眼界,你能把憨娃调教成如此,可见你的文才确是不凡,昭君这里失敬了。”

    高翠兰闻听慌忙起身急道:“昭君姐姐羞煞小妹了,吾这点能耐怎值得姐姐夸奖,这可真让妹子我无地自容了,想姐姐美冠群芳,才艺绝伦,且深明大义,以己之弱体,换国之平安,正是:

    “以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昭君异道:“妹子才气超人,出口成章,虽然吾不敢接受诗中的赞美,但这诗的确作得十分精彩,昭君由衷的佩服。”

    翠兰闻听,知她还并不知道此诗的来历,便略带歉意的说道:“姐姐莫怪妹子不恭之罪,其实我哪有如此才气?能作出如此的诗文,这首诗只是后人对你的评价,并非出于妹子之手。”

    “奥?不知这诗是谁人所作?”昭君很有兴趣的问道。

    “姐姐的事我也听孩儿们讲了经过,你们众姐妹如今虽然已如愿成了仙道,但在幽冥界的时光,却不知在凡间发生的事情,昭君姐姐你也如此,敢问姐姐自回凡间后可去过那大漠塞外?”

    昭君摇摇头道:“那时我等被困荫瘴山,哪有机会到那里去?”

    “这也就难怪姐姐不知真相了,就在你离世之后,被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并被后人起名“青家”,之所以叫此名,据说入秋后塞外草色枯黄,唯有姐姐的墓上草色青青,葱绿一片。而关于“青家”往后的历朝历代都有另番解释,《筠廓偶笔》曰:“王昭君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蒙作青色,故云青家。”《塞北纪游》也讲:“塞外多白沙,空气映之,凡山林村阜,无不黛色横空,若泼浓墨,昭君墓烟垓朦胧,远见数十里外,故曰青家。”历来提到“青家”的诗句也很多,如白居易的:不见青家上,行人为浇酒。”又有杜牧的:“青家前头陇水流,燕支山下暮云秋。”也是姐姐一生受人敬佩,故后人在姐姐墓碑上刻上了我吟的那首诗。”

    昭君闻后惊诧不已,感慨道:“想不到我昭君死后还能有那么多人想着我、念着我,看来昭君一番苦心,为国为家所做的一切没有白费,吾心足矣,翠兰妹子,你一番点化昭君深谢不已,但昭君还有些未知之情望妹妹给姐姐个答案。”

    翠兰应道:“姐姐尽管问,翠兰当知无不言。”

    昭君微微一笑:“刚才听妹妹所讲好像多是对姐姐的赞美和肯定,但姐姐心中十分明白,对姐姐的一生恐怕不一定都是如此评价吧?”

    翠兰闻听却也微微一笑:“姐姐绝世才女,妹子自当把后人对你的评说一一道来,以姐姐的聪明才智,当可自解其意,妹子只当个传音之人。姐姐说的不错,对你的出塞,你的千载琵琶作胡语,历来评价颇多,评价也各异,妹子就选些颇有影响的大人物的诗读给姐姐听,可好?”

    “这太好了,昭君愿闻其详。”

    “那咱就先听听杜甫怎么说。”翠兰正欲开口吟诵。

    突然,就觉身旁突然冒出个人来,吓了翠兰一大跳,定睛一看,原来竟是自己的孩儿懒憨娃,只听憨娃急急的高声叫道:“娘先勿诵,这个事就交与孩儿完成如何?”

    翠兰把脸一绷:“好个不懂礼数的东西,大人在这里说正经事,小孩子捣得甚么乱,还不快快退下。”

    憨娃一见母亲生了气,便不再出声,把头一低悻悻的向一旁退去,可嘴里却不知小声嘟囔着甚么?

    昭君一见,忙招手叫道:“憨娃快快回来,我就喜欢听你读的诗。”

    憨娃本已走回自己的座位前,听昭君要他朗诵,马上就兴奋起来,可没有母亲的允许又不敢过去,便僵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了。

    那高翠兰何等聪明,马上换了笑脸,对憨娃道:“你这个死木头疙瘩,仙姑都允你读诗,你还愣着干啥?”

    憨娃一听母亲答应了,便乐不得的跑到昭君面前,把手一背,将身子前后一晃,口中便吟诵起来: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翠兰接道:“憨娃,还有李白的那两首吟来听听。”

    憨娃应道:“孩儿遵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下一首: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昭君闻听,双眼微闭,不禁频频点头,口中评道:“语言精炼,赋予无限怜惜和感叹。”

    憨娃见昭君闭目不语,不知还要不要再往下吟诵,便小声向母亲询道:“那王安石的一首还读不读?”

    高翠兰还没来及回答,只听昭君那里先发了话:“憨娃别停呀,接着往下吟,我听着呢。”

    憨娃笑道:“遵命!”说着大嘴一鼓,便又吟出一首: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说无语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植拔春风手,弹着飞鸿劝胡酒;

    汉宫室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家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另有新意,不落俗套,深明吾心,似遇知音矣。”昭君似已陶醉于诗中。

    此时,翠兰接道:“姐姐莫笑话,憨儿也就会这几首了,接下来还有些都是些散乱的诗句,是翠兰从一些诗中摘录下来的,十分零散,不成整诗,只是它们与姐姐有关联,象甚么: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常寒雪作花,娥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家使人嗟。”

    “合亲果使边烽消,鹿阁何人许共论。”

    昭君听罢,不禁深深叹息一声:“想不到王昭君之事,竟能得到代代相传,妇孺皆知,还有那么多名人评判,吾心足矣,即便不能成仙得道,昭君不枉当生矣。”说着两行清泪涌出眼眶。

    翠兰忙道:“姐姐今日已成仙人,这都是你用善行修来的,你当可心安理得,何又伤感?”

    昭君擦干泪水,脸上露出淡淡的微笑,却向憨娃询道:“娃儿满腹诗篇,真是了不起,却不知其她几位仙姑的事可有诗吟?”

    昭君这一说,正好把其他人想说又不好意思说的话给提出来了,马上就有妲己凑过来,向憨娃急道:对对对!娃娃快把后人对妲己姑姑的评价说上一说。”

    憨娃一听,可乐了,便马上把胸脯一挺,晃着那圆滚滚的大脑袋,装模作样的说道:“各位仙姑不用着急,听我慢慢道来。既然妲己姑姑先给憨娃这个机会,那就先听听后人写给妲己姑姑的诗:

    “鹿台高耸透云霄,断送成汤根与苗。

    土木工兴人失望,黎民怨起鬼应妖。

    食人无厌崇侯恶,献媚逢迎费仲枭。

    勾引狐狸歌夜月,商朝一似水中漂。”

    憨娃的诗一吟毕,众人面上具都更颜变色,暗道:这孩子真是不晓事,这哪里是甚么赞美诗,却是地地道道的辱骂诗,大家都怕妲己一时受不了再闹出甚么事来,便都把目光集中到妲己身上。

    高翠兰更是心惊,便把脸一蹦,冲着憨娃怒道:“我把你这不知深浅的东西,也不知从哪听来得糟诗烂句,敢在各位仙姑面前胡说八道,看我不撕烂你的嘴。”

    说着翠兰站起身就奔憨娃冲去。突然,一阵银铃般的笑声响起,接着有一人拦住了高翠兰,翠兰抬头一看,原来正是妲己。

    便脸含歉意道:“妲己姐姐请原谅,怪我管教不够,他小孩子不懂深浅,得罪姐姐之处还请姐姐原谅。”

    “咯咯咯!翠兰妹子你太也小看妲己的心胸了,至于后人对妲己的评价,我从来就没放在心上,我也知道不会有好的评价,所以,只当耳边风了,憨娃侄儿一番好意肯先让我一闻为快,我很是感动,怎么会怪他那,你们都多虑了”

    此时,昭君起身来到翠兰跟前,拉着她手回到座位上,对大家说道:“要说妲己能有这样的心胸,我深感敬佩,可用这样的诗来描绘妲己是不公平的,那魅惑纣王的是狐妖,并不是真正的妲己,我也不知这诗的作者是谁,但我断定他绝不是个好诗人,我看这首诗应改一改,才能真正的体现出妲己的形象,我现在就即兴作一首请大家斟酌:

    鹿台始建在朝歌,子辛称帝恶名播。

    掠来美颜芙蓉妾,酒色声乐迫不得。

    吟到这里,昭君突然停了下来,忽见高翠兰站起身来,脸红红的面向昭君羞道:“姐姐能否停一下,这后两句妹子想献丑接下来,不知昭君姐姐同意否?”

    昭君闻言笑道:“姐姐这里正好没词了,难得妹子解围,姐姐正要听听妹子的好诗文。”

    高翠兰又向妲己一福道:“翠兰这里献丑,作的不妥之处,还请姐姐见谅。”言毕,稍加思索便吟道:

    纣王刚愎又自用,怎凭弱女影政苛?

    姬昌贬纣丑妲己,方使商朝遭亡国。

    “好诗好句,端得丝丝入扣,入木三分,这才是咱妲己的真实写照,精彩精彩。”昭君不禁鼓掌喝彩。

    此时,妲己的脸上也泛起满意的微笑,感激的向昭君和翠兰一瞥,便坐回自己的椅上。

    憨娃见众人都已平静下来,便说道:“刚才是吟给妲己姑姑的诗,现在我要吟诵一首给西施姑姑的诗,请听好: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粉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怎样?西施姑姑,这首写你的诗还满意吗?”憨娃吟毕向西施问道。

    西施微微一笑,未置可否,却问道:“憨娃侄儿,不知此诗为何人所写?可否告知?”

    这下憨娃可傻了眼,不禁面红耳赤的看着母亲,不知如何是好,你别看他诗背得滚瓜烂熟,可真问到根上确实不知其所以然。

    正在憨娃无法下台之时,高翠兰说话了:“西施姐姐莫怪憨娃,这孩子总是不求上进,其实每首诗我都给他讲诗意和故事背景以及作者之情况,可他总是不爱听,今天正好给他个教训,让他也知道知道,半瓶子醋就得丢人现眼,我这里可以告诉西施姐姐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字摩洁,原籍唐朝祁人,开元进士,诗艺上极见功力,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

    众人闻听不禁频频点头,都被高翠兰的博学多才而折服。西施也投去敬佩的目光,昭君更是在心里惊叹这民间女子的才华。

    正在此时,忽有貂蝉起身向翠兰道:“翠兰妹子可有后人评述貂蝉的诗句?貂蝉耐不得性子,想早知道,可否?”

    高翠兰闻听一愣,没有马上回答,沉思良久,方答道:“不瞒貂蝉姐姐,至于写姐姐的诗词,还真是比较难寻,至今我还未找到一首出自名人的诗是写姐姐你的,可是姐姐的大名确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写你故事的戏曲文章确也不少,并广为流传,但不管怎样还是被我找到了一首写你的词,只是不知何人所作?我这就读给你听:

    “空有倾国之貌,命似飘萍无依,妾本有情,怎奈无缘。春花秋月随风逝,多情自古空余恨。”

    貂蝉听毕,向翠兰一幅,深情道:“谢谢翠兰妹子为我做的一切,有此一诗,吾心足矣。”

    这时却急坏了一旁的懒汉娃,冲着高翠兰急道:“娘,您就别读了,还是让给孩儿来读吧,刚才是孩儿平时不听您的教训,不用心读书,才当众出丑,给您丢脸了,可孩儿背诗的能耐还不错,总还可以给娘争点脸吧?”

    憨娃这一堆话,把在座的人都逗乐了,虞姬笑着对憨娃道:“憨娃你说的不对,大家不但不觉得你给你娘丢脸,倒是觉得你娘能有你这样的孩儿真是太福气了,你小小年纪能背那么多诗词,实在很了不起,你这些姑姑们都很佩服你,你看虞姬姑姑就很想让你来读写我的诗,现在就开始吧?”

    憨娃一听可乐了,马上又开始摇头晃脑的吟诵起来:

    “为欠虞姬一首诗,白头重到古灵祠。

    三军已散佳人在,六国空亡烈女谁。

    死竟成神重桑梓,魂犹舞草湿胭脂。

    座旁合塑乌骓像,好访君王月下骑。”

    憨娃语声刚落,众人不禁鼓掌称妙,这憨娃更得意了,不禁提高声音叫道:“别急!别急!别急着鼓掌,还有一首没读呢,听着哦:

    “遗恨江东应为消,芳魂零乱任风飘。

    八千子弟同归汉,不负军恩是楚腰。”

    虞姬闻后,点头称道:“果然好诗,真想不到,虞姬能得后人如此评价,我不枉此生矣。”

    却说憨娃的一番表现,让在座诸人无不刮目相看,特别是那三个娃娃,更是兴奋,摩罗娃就一直在为憨娃叫好,木娃也是心中赞叹,而那修善娃更是跃跃欲试,不知要做甚么?此时就剩杨玉环、阿房和娥媓、女英未曾表示要憨娃读诗。

    憨娃等了片刻,见她们还没表示,就急急来到杨玉环身边,迫不及待的问道:“玉环姑姑你怎么不要憨娃吟诗呢?是不是你不喜欢人家为你作的诗呀?

    杨玉环轻轻叹口气:“憨娃说得不错,对于前生的一切,杨玉环都不愿再提,更不愿回忆那不堪回首的往事,所以也就不想听甚么诗,可憨娃你满腔热情,我又不好给你泼冷水,你就还是读吧,我洗耳恭听。”

    憨娃一听当然十分高兴,可突然又红着脸,嘿嘿的笑着对杨玉环道:“憨娃还请姑姑恕罪,其实姑姑不知,这写给你的诗,是最长的一首诗,有好几百字,娘教了我许多遍,可憨娃脑子太笨,实在是背不下来,我只记得几句,读给姑姑听如何?”

    杨玉环一听到觉得很诧异,问道:“这么说这写诗之人还真下了一番功夫,不知此人是个甚么样的人?是不是很有名气呀?”

    憨娃一听又愣住了,众人暗道:这憨娃肯定是不知道,就都把目光投向了高翠兰,等她来解释,可那高翠兰还没来得及张口。

    却有人在一旁搭了腔:“这个我知道,这写诗之人可是鼎鼎大名,他是唐朝的大诗人,姓白名居易,字乐天,当时的下邽人,这首诗的名字称作《长恨歌》。”

    众人注目观瞧,都不禁大吃一惊,却原来竟是那不显山,不露水的修善娃说出的这一番话,这可让众人都大惑不解了,想这娃娃久居天宫,怎知这凡间的事情?

    憨娃更是惊异,也不相信他真会背那《长恨歌》,便急急抢道:“四弟,那你就背给我们听听,我还真有点不信,你要是骗我们,看我怎样收拾你?”

    只见修善娃不慌不忙的站起身来,认真的说道:“那我可就献丑了,可这《长恨歌》实在写的太长,我就选其中最精彩的句子吟诵几句如何?”

    昭君带头鼓起掌来,众人这一来可就把憨娃的感受全给忘了,憨娃老大的不高兴。

    嘴里嘟囔着:“我看那,他也背不全,倒还在这里逞能。”

    且说憨娃满肚子不高兴,可此时众人都没注意他,全都想听修善娃吟诵《长恨歌》。只见修善娃学着憨娃的样子,背起双手,摇头晃脑的吟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高翠兰闻罢异道:“不错,这正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你这娃娃久居在天宫,又不曾到过凡间,是怎么知道这《长恨歌》和玉环姐姐故事的?娃娃可否讲给我们听听?”

    修善娃窘道:“不瞒各位仙姑,俺修善娃自从做了玉帝的执笔童子,就一直在陛下身边为陛下整理和准备文房四宝及一应用品,陛下非常喜欢尘世间的诗词歌赋,也就时常差遣游弋灵官下凡间寻觅佳作,而寻回的诗歌辞赋都由灵官交代给我,再由我转呈陛下,所以,我也能读到许多人间的佳作和传奇佳话,这首《长恨歌》是陛下非常喜爱的一首诗,所以我也就非常熟悉,事情就是这样,各位仙姑不会再惊奇了吧?”

    高翠兰喜道:“想不到这娃娃也有如此才华,真是了不起,憨娃呀,以后要与你这四弟多多探讨探讨,你再学诗可就有了伴儿了。”

    那修善娃闻听,急忙摇手道:“婶婶快别这样说,比起憨娃哥我可是差得远呢,比如像阿房姑姑和娥媓、女英姑姑的故事及写她们的诗我就不知道,这就只能听憨娃哥的了。

    憨娃一听那精神劲儿就又来了,马上接道:“四弟说得不错,这剩下的诗,我敢打保票就只有我一人会吟,这其中原尾等我读完之后再讲给你们听,先听这首写阿房姑姑的诗:

    风吹漫漫长路断,回首情深人已散。

    把酒一杯问青天,阿女是否在人间?

    谁至英雄落气短,只因红颜逝宇寰。

    日夜背负相思苦,既掌江山又何欢?”

    憨娃吟到此处顿得一顿,接道:“下一首是吟给娥媓和女英姑姑的:

    一奶同胞竟双娇,同侍明君栖皇巢。

    梧桐引来金凤凰,天下苍生获良宵。

    操守贤德娥媓理,尊长怜幼女英道。

    群臣欣佩百姓赞,千载佳话至今朝。

    “好诗!好诗!但不知这诗是谁人所作?看来此人对我们姐妹怀有深深的同情之心,我们当好好感谢于他才是。”阿房面带激动的说道。

    “哈哈哈!三位姑姑肯定猜不到这些诗是谁作的?”憨娃得意的笑道。

    “憨娃莫再调笑,快快说出那作者是谁,也好让我们能知恩图报。”阿房急道。

    憨娃却摆出一幅十分正经的样子,装模作样的说道:“那我可就郑重宣布,这两首诗的作者是……”憨娃说到此处,突然又停了下来,看看众人都把目光集中到自己身上,才突然说出一句话:“就是俺娘……高、翠、兰。”

    此话一出语惊四座。一时厅堂一片安静,紧接着突然爆发出一片掌声,众人都为高翠兰这普通乡村女子有如此才华而敬佩,要知这些在座的女子个个都非等闲之辈,哪个不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才女,他们能如此佩服高翠兰,也就证明高翠兰的才气果然不同一般。

    且说他们这一桌,又是吟诗又是鼓掌,闹得满大厅的客人都把目光投到了她们这里,娥媓一见,便凑到昭君和妲己跟前,和她们商量着甚么?只见昭君与妲己不住的点头,随即妲己起身来到悟空近前,俯耳低语一番,悟空微笑的点头。

    即站起身来高声叫道:“呀呔!众位乡亲快快禁声,这几位仙人有几句话要与你们讲。”

    本来是挺好的几句话,可经悟空一讲可就变了味,让众人听得十分不舒服,可这也难怪,他悟空说话一贯如此,又怎改得了?可众人也倒没特别的注意他,倒是很快的就安静下来,等着下文。

    此时,那娥媓慢慢站起身来,先冲众人一福,微笑道:“众位乡亲,吾等姐妹今日来到高老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负荆请罪,我现在就代吾九姐妹给乡亲们制造的痛苦和麻烦道一声歉意,还望众乡亲原谅,还有一事也要和众乡亲说的,大家知道这里坐着的四个娃娃,奉如来佛旨,要去传布《因果真经》,他们已经将高老庄选为第一站,所以,一会儿他们要送给每户人家一本手抄本的《因果真经》,愿这本经文能使大家永远行善事,做善人,获善果,得善终。这里一共有八十一本《因果真经》,这是我等九姐妹用了三天时间,每人亲手抄录九本而成,正好高老庄的八十一户人家每户一册,这也算我们对大圣、悟能、悟净及四个娃娃救我等出苦海的一种答谢吧,这里也望众乡亲能多多助四个娃娃传经,多多抄录发放四乡八镇,使更多的人能得到这本《因果真经》,而使天下太平,百姓平安,娥媓在这里再次谢谢众位乡亲。”

    且说这筵席直至天色将黑方才散席,庄里人家都得到了一本《因果真经》,高高兴兴各自回转,高太公让家人将后院的厢房腾出来招待九位仙女。

    那娥媓向悟空道:“我们姐妹已完成王母的旨意,明日就要返回天宫,我们就不与众乡亲告辞了,明日不要惊动他们,我们天不亮就起身,也就不与高太公和你们见面了,先在这里道一声后会有期,也再次谢过大圣的救难之恩,如大圣及四个娃娃有要吾等姐妹效力之事,可到天宫寻我们。”

    说到这里,娥皇又转向高太公和高翠兰道:“感谢太公和翠兰妹子的款待,希望今日一别能再有相见之日。”

    翠兰眼含泪水道:“今日能与众位姐姐相见,是翠兰一生中最大之幸事,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但愿我们还有相见之日,这里就先祝姐姐们一路平安。”

    次日天晓,九位仙女,四个娃娃都早早便起了床,用过早饭。那悟空,悟能,悟净及高太公,高翠兰等先将仙女们送走,便催着四个娃娃赶紧上路,且不说他们各有一番离别不舍之情,众人依依不舍,各诉衷肠,有诗为证:

    千载光阴为寻真,修仙成道炼女神。

    前生缘使后世聚,岁月无痕塑今身。

    惺惜惺惺才恋才,雀鹤相慕艳明君。

    尘凡天宫隔九重,却有彩虹传心音。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且说四个娃娃离了高老庄,正式踏上传经之路,引出许多奇事佳话,供后人传说。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