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人间热门词话录 » 齐桓公与管仲

齐桓公与管仲

    仔细想了一下,齐桓公是五霸以及七雄中唯一一个基本依靠周礼制度或者不违背周礼制度而称霸的诸侯,其他多少是通过战争称霸。而七雄更是通过不停的变法将唯心主义往唯物主义上改革而称雄。管仲可算是先秦时代的唯一代表了。

    从齐桓公正式打出“尊王攘夷”这一口号时,周天子正式成为“吉祥物”。

    你这是污蔑,都是郑国害的,与齐国无关,齐国是最尊重天子的。

    成为吉祥物的标志是繻葛之战中,周桓王被郑国的祝聃射中肩膀,从此周天子权威沦丧。

    周天子当然是武士,诸侯都是公卿化的武士。本身周王室的一些子嗣就臣籍降下成为武士首领了,其封地是苗字,作用就是成为周的令制国。

    而郑国实际上是公卿公武合流产生的国持大名,它原来只是周王天领里的副丸、城下町。郑国国君原先只是周王任命的守护,是逐步蚕食才天领成为国持大名的。

    齐国作为周天子一段时期的御用打手,反而是最维护周天子的。

    就齐国的周边态势,要不拿着尊王攘夷的大义名分和盐铁专卖,外加管仲的辅佐,想要称霸也有点难。

    齐国名气最大的国君应该就是齐桓公和齐威王了吧,齐桓公春秋第一位霸主,齐威王时期齐国国力最强,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围魏救赵的故事。

    齐国很像法兰西,一、背靠大海是大陆突出的一角,地理上有国家的边界雏形,但地理位置与燕赵魏楚吴中山挨着,他能打任何人,任何人也能打他,根据山东半岛的地形,齐国扩张会使得边境线呈扇状增涨,越扩张越不利于防御,反而因几乎与所有国家相邻(除了秦国,所以秦国通过东西连横齐国破解五国南北合纵)遭到五国攻打(乐毅五国伐齐)。这一战直接把齐国打的和法兰西一样躺平了,统一不了直接躺平。

    春秋时期,称霸要有会盟作为标志,因为霸主就是诸侯盟主。齐桓公称霸是北杏会盟、鄄城会盟这两次为起点,总共16次会盟。宋襄公在盂地会盟,但楚成王强行成了盟主。晋文公城濮之战击败楚将子玉,践土之盟上成为盟主。楚庄王邲之战后似乎没有大型会盟?

    齐国在战国中期也强大过,称霸战国初期的魏军就是被孙膑率领齐军用计谋打残的,从此魏国难以复强,匡章率领的联军也是唯一一次攻破秦函谷关的,齐国还差点吞并燕国和宋国,只是齐国没有秦国关中的险要地形,打下燕国打下宋国后,秦赵魏韩等国“枪打独强国”的联军一来,齐军无险可守,确实难以抵抗。

    齐国一直是四大诸侯之一啊,晋国是太强大了以至于一分为三,分裂之后战国初期魏国强大,战国末期赵国强大,可见晋国多么恐怖了。楚国,春秋时期一直在和晋国争霸,强度也不必多说。这四个国家就是东西南北四大霸主,虽然齐国在晋国称霸之后一直当老二就是了,都在于小白没选好继承人。田齐也不逊色,能和昭王一起称帝的这实力就显现出来了。闵王身死国灭那另说

    管仲小毛病多,大家都知道,但是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这么多年大家不用打仗,各国和平发展,百姓休养生息,奉行道德信义,这些都是不可估量的功绩

    后来有个叫蒙恬的齐国人带领秦军攻破了齐国都城。

    齐桓公时期齐国美其名曰是他姜小白的,但前后一共就是管仲的和鲍叔牙的。这俩人前脚死后脚齐国就光速走下坡路,齐王都给你软禁。

    齐国在燕国问题上惹来了个世仇,在宋国问题上惹来了联军,自己本土无险可守不像秦国地势险要,最终齐威王和宣王前期的霸业输了个一干二净,被围殴之后天下再也没有国力能跟秦国比的国家。

    其实最早齐国就是帮周王室防御东夷,那位置并不好。可以说真正就是姜子牙国策才发展起来,而田氏代齐是晏婴传出来,让吕氏和田氏疯狂内卷。

    田氏出于诸侯国陈国君主陈厉公之子陈完,陈的始封君胡公满是帝舜的后裔,其父阏父曾为周的陶正,武王克商后,封胡公于陈(今河南淮阳),为三恪之一,以“追思先圣王”和“兴灭国、继绝世”。

    齐国在西周开国后就有,而且姜氏衰微在吴国灭亡之后,本质依旧长寿。

    五国伐齐后,齐国基本就废了。

    齐桓公的明智就是任用管仲,管仲在任期间齐桓公疯狂吃喝玩乐罢了

    我想问问,为什么春秋时期晋国能够长期称霸,长期成为一流强国,而号称春秋第一霸的齐国在齐桓公死了以后就只能当二流强国,虽然此后齐顷公,齐景公都有想恢复齐桓公霸业的想法,并且在齐景公时期齐国也发展到了极盛,当时终春秋一世,齐国在齐桓公之后就一直是二流强国。始终影响力就不如晋国?

    姜小白自己没多大能耐,全靠这些忠臣。

    最后死的时候,是真的惨。

    回国夺王位的时候,管仲差点一箭把他射死了,说实话,没几个人有这度量。

    回复:可是,没有鲍叔牙的劝谏,姜小白应该会弄死管仲的,感觉鲍叔牙的作用更大吧,毕竟后来接替管仲了。

    回复:其实历史上鲍叔牙死在管仲前面

    没多大能耐???笑死,君主与贤臣是互相成就的。齐桓公如果没多大能耐的话,能选出管仲这种名垂千古的贤相???没多大能耐还装死躲过了管仲的射杀???如果君主不明的话,又如何有贤臣。记住,君主与贤臣是相互成就的,君主不明,忠臣又忠到哪去呢?

    回复:相互成就,向来是一强一弱,主强则臣弱,主弱则臣强,姜小白要求不高,他知道相信管仲,这是庸才之行,他不强势,贪图享受,落得这种下场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没了管仲,他分不清对错

    回复:他落得这样的下场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你说的只是一个原因。这二来,齐桓公晚年飘了也是一个原因(历史上前明后庸的君王多了是了,难道他们都是没多大能耐的吗?),我相信任何一个君王创下了如此大的霸业都很难不飘吧?再说了,要换平常的君王,早杀了管仲以解射杀之仇了,可齐桓公还是听了劝诫,任用管仲为相。说明齐桓公还是有点东西的

    回复:君臣之间不一定非得分强弱,有的时候是互相成就的。君臣之间或有猜忌或有信任,但互相成就也是离不了的。若不是唐太宗慧眼识珠,魏征等名将贤臣又岂能名垂青史。同样的,若不是齐桓公听取了劝告任用管仲为相,管仲又如何载入史册?

    齐桓公被饿死的说法出自《吕氏春秋》,而《左传》和《史记》都说是病死于宫中。

    《东周列国》融合了两个说法。

    不过不管是病死还是饿死,齐桓公死后,他的儿子和亲信们就都彻底放飞了,导致他自己无法下葬,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回复:是的,停尸不顾,束甲相攻。死了六十七天才下葬,这是真事

    回复:每个人都可以打这旗号,又不是就你一个。只要齐桓公活着就不一定传位给你啊,如果你挟制齐桓公。其他公子就可以群起而诛之,你矫诏一样可能会被揍,齐桓公就是个烫手的山芋。处理不好就是万劫不复,春秋时期并没有明确立长立嫡,齐桓公死了每个都可以去争,那他在还不如死了的好

    回复:公子昭被迫奔宋了,那三个奸臣手握重权拥立公子无亏。你要出兵替公子昭伐公子无亏那最后称王的也只能是公子昭,跟其他人有什么关系。不然他们为什么撕破脸皮互相征伐,公子无亏被三个手握重权的拥立,公子昭是太子,两个都不想认自己也想当王那还管齐桓公干什么?还有公子无亏也不想齐桓公活着啊,其他的世子也不会想齐桓公活着,可能唯一想他活着的就只有公子昭,有啥用,自顾不暇了。

    说的对,所以小心狠人,就是对自己很狠,非常自律的人。对自己狠的人,对别人肯定更狠,不狠那是装的

    不能混淆吧?自律不等于狠人吧?自律相当于黑格尔所说的“自由就是认识到必然”,但是狠人,诸如易牙等人,他们恰恰是不自律的人,他们做出的行为可不是真正原因的,他们做出的行为都是带着复仇的心态的,这一开始就是目的动机不纯的,他们确实是狠人,对自己狠,但绝不等于自律。

    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自己甚至不能下葬,导致齐国霸业衰落,后来再也没有能复兴

    不止,齐桓公死后五公子之乱耗尽了齐姜的元气,最终让田氏摘了桃子

    回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实也是齐国地主阶级兴起,田氏起来的

    回复:只是一方面,五公子之乱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毕竟五公子之乱不同于其他时期其他国家的内乱,五公子之乱的“五公子”先后成功当上一段时间的齐国国君,这意味着,在齐国政坛上至少进行了五次政治清洗,王室在力量在连续的几次清洗中受损极大

    回复:首先齐国没有王室,只有公族,那为什么内乱,其他家族没代齐,反而是田氏代齐,因为铁制农具在战国的应用提高了生产力,地主阶级兴起,田氏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得了当时齐国的民心

    回复:只能说是多种因素,各国要么就是自身完成改革,公族转型成地主阶级,要么就是齐国这样改朝换代,要么就是楚国这样有奴隶主贵族残余不彻底。田氏代齐有偶然因素不假,凡是用唯物史观去分析这个事件,田氏代齐是必然

    齐桓公最大的错误是年老而不立储,这才是齐国自此一蹶不振的关键

    立了,他和管仲早就选了公子昭,已经立为太子,但是后来又想换公子无亏,就出岔子了。估计是这件事情上齐桓公和管仲出现了分歧,他自己喜欢长子无亏,管仲觉得公子昭靠谱。

    回复:和赵武灵王类似,要么不急着立,要么立了就不要更改

    齐国君主晚年昏庸,管仲一死,重用小人。

    不如说不会看人齐恒公全靠的管仲真的昏庸就不会听管仲的了管仲一死自己又没有识人眼光所以用了什么人他自己都不知道

    回复:没办法,齐国当时真没啥人,鲍叔牙太过刚直,那个啥朋又有暗伤,当上没几天就死了,本来有个年轻有才干的,宁溪好像,英年早逝没了

    齐桓公的例子告诉我们:一定要把员工的技术做成可复制的。

    一国之君被三个太监困死,和被宫女勒死的窝囊货一样,死的不亏,活该。

    回复:他晚年宠幸易牙竖刁这种小人,结果等到他病重的时候,这几个人找了他儿子做下家,借机作乱,让人在宫殿的周围筑墙,只留一个小洞让一个矮个子每天爬进去看他死了没,结果他最后被困在里面活活饿死,死了67天后尸体都生蛆了才被下葬。

    亲贤人而远小人,此先齐之兴隆也;亲小人而远贤人,此后齐之衰微也。

    阿斗人称小齐桓公。

    诸葛亮要北伐就北伐,刘备都叛逆期过不听诸葛亮的,刘禅挺好了

    阿斗是庸君不是昏君。你让他残害忠良,他是不敢的。一心一意听诸葛亮的

    回复:那刘禅也有点东西的,能容忍诸葛亮这种权臣这么久,也就北伐没成

    回复:而且刘禅与诸葛亮之间不应该用容忍这个词,应该用信任,这对君臣已经超越了君臣了,更像是父子。刘禅这种皇帝,岳飞表示:我要,给我来一打

    回复:而且刘禅与诸葛亮之间不应该用容忍这个词,应该用信任,这对君臣已经超越了君臣了,更像是父子。刘禅这种皇帝,岳飞表示:我要,给我来一打

    回复:诸葛亮那是权臣吗,那是刘禅义父刘禅真的亲爹一样供着,刘禅对诸葛亮不是一般尊敬

    回复:当年的杨坚,赵匡胤,都是权臣,幼子登基,都是当爹一样供着,你看看结果

    回复:可是杨坚和赵匡胤教幼主学本事了吗?诸葛亮是权臣不错,但是诸葛亮也为刘禅付出了呀,甚至亲自抄书给刘禅学,就是这样,诸葛亮还没有夺帝之心,并且兢兢业业的忠心于刘禅。你看看杨坚和赵匡胤他们做到这一点了吗?有付出也就有回报,刘禅将诸葛亮视为父亲,并且在诸葛亮死后默认百姓为诸葛亮立庙。并且还将公主嫁给了诸葛亮的儿子,给足了诸葛亮死后的哀荣。所以杨坚和赵匡胤如何能和诸葛亮混为一谈?

    齐国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和法律遵循,只靠管仲一贤之力

    齐桓公死去,时代就开始大变,一直到项羽,变了个天翻地覆,周礼时代面子礼节比命要重要,名声非常重要,后来秦国反复无常远交近攻,三国时代就完全没有诚信可言了

    周礼也不过是周文王周武王在灭商后,为了防止其他诸侯效仿,在姜尚的建议下制定的,融入当时诸侯贵族的教育体系。本质上了是为了遏制诸侯野心,所以周朝明面上是存在最久的朝代,但人都是受环境影响的,周朝因为几百年没有内忧外患,导致国君一个比一个拉,出了周幽王这么个货,而因为周天子从此再无威信,不能制约各国,诸侯只能各自为战,这种环境下尔虞我诈反而才是活下去的关键

    秦国以为统一六国后天下都是嬴家的,就不用讲信用了,因为史书掌握在自己手上,本没想错,奈何统一还是太快了,人们基本都把自己认作六国遗老,没有三代人时间仇恨根本抹不掉,所以始皇一死立马作乱。而秦不讲信用就是最大的突破口

    回复:不仅仅是周礼,主要是周朝本身不同后面的王朝。他不是一个完整靠武力一统的天下。而除了自己疆域,部份也是别人的。自己对于其他诸侯也仅仅是一个进贡的关系。而进贡并非都是臣对王的进贡,更多属于建交关系,送你500匹马,那他会回礼500匹马等值的布。所以大多数诸侯并没有对周天下有什么心思,而是对于侵犯邻国更加感兴趣。

    成功的人有路径依赖,我以前那样行,现在那样还行。齐桓这样,赵武这样,汉武这样,梁武这样,李隆基这样,国内这样国外也一样,没有牙的老虎谁都不怕,玩平衡最终会玩出事。

    齐桓公、赵武灵王、秦始皇、晋武帝,都是临终时被架空,连后事都不能由己,这是历史的教训。

    回复:赵武灵王耳根子软,听老婆吹枕边风改立太子,结果两个儿子互相征伐,他后立的太子(赵惠文王)甚至有意饿死他,齐桓公不听管仲之言,结果也没落好。

    管仲权势滔天,也是运用权术的结果。藏污纳垢留着小人来迷惑国君,自己就放开手去干了。

    鲍叔牙也是太迂腐了,要是我,我就让他享受,但是要医,要补,并且挑选人才,把有害的送走。都劳累一辈子了,让他享受把。想要好吃的,为陛下准备天下第一厨神比赛,有稍微不轨的别想着进来。但是补,医,不可抗,抗就掀桌子。

    你想的美!人家取得大王的信任你还能左右朝政?

    所以管仲说鲍叔牙太过爱憎分明。

    所以说管仲说鲍叔牙过刚,不能为相。鲍叔牙也说过,管仲是大才,能容忍小人,是能为相。鲍叔牙有宰相的才能,但是齐桓公受不了他处事的方式,最后来了句这是你的齐国,还是我的齐国。管仲就很聪明,能让国君听他的,但是会让国君决定这是自己做出的决定。

    退位还政不就得了,说白了还是舍不得。

    确实,此时有鲍叔牙主持国政,太子继位权力也能安稳过渡。

    回复:看太子能力,不够的话鲍叔牙得杀,然后拉个能力稍次的辅助太子。

    赵武灵王,也是被饿死的。

    赵武灵王纯属活该,要把赵国分成两半给俩儿子,年轻时候英明神武到老居然能搞出这么一个臭手,还真以为自己光靠一个主父的名号就能制衡两个新赵王了。

    回复:赵武灵王搞养蛊,翻车了怪谁。

    权力这种东西是会上瘾的,而且瘾很大,一辈子都戒不掉。

    当一个人掌握了最高权柄太久,那么哪怕他再怎么英明,也终将开始变昏聩,妖魔鬼怪就会跳出来了,历朝历代都是如此——汉武帝时期的江充、乾隆的和珅。

    说郑庄公的我觉得你是真的傻,郑国有影响力是因为郑国扶持东周天子上位,又是天子小宗,在周天子这里担任客卿身份,加上郑国还算强势,成就了郑国一时强势,但郑庄公射天子,周天子与郑国决裂,打破了郑国在周朝廷的影响力更让大的诸侯国看清周天子的实力,郑国确实算得上一个不错的大国但齐桓公尊王攘夷仁义大旗打出来,周天子把权力方给了齐国,郑国马上就不行了,同样是老姬家的晋国,也还要给周天子面子呢,郑国跟鲁国卫国这些小国比算大跟晋国比可算不上大了吧,这就好比一个大家族有个名誉话事人,你是名誉话事人血缘最亲的人,别人给你面子其实是给话事人面子,你不去搞别人偏偏搞名誉话事人这是不是傻

    齐桓晋文楚庄这是无可置疑的,其它的宋襄秦穆吴越都差点。更何况称霸的时间大多都是晋,毕竟是姬氏之长,尊王攘夷针对的就是楚,不过楚国还是强啊,硬是和中原诸侯争斗了数百年

    回复:吴越争霸本质是晋楚争霸的延续,吴国的资源很多是晋国给的,而越国是楚国扶持的反制,吴国的灭亡和楚国有很大关系,汉朝的吴越春秋:籍楚之前锋,以摧吴王之戈,越国灭吴军事行动本来就是楚是主力,范蠡,文种这些之前是楚国大夫。

    回复:确实,吴国的战车就是晋国给的。晋国还支持吴国开挖了泗水,联通黄河与淮河,使得这个蛮夷之国甚至可以北上讨伐齐国。

    真的是一把好刀,属于远交近攻的典型案例。

    春秋早期人力与生产力有限地方与中央的架构不完善各地区板块没有完全发展称霸已经是那个时期的极限。

    回复:还有个被齐国救了的诸侯国让一个齐国人的徒孙乐毅带五国军团攻齐。

    齐威王齐宣王时期,主要是齐威王建立起了稷下学宫,还有田忌与孙膑这两位名将的配合,一正一奇,这两人联手几乎天下无敌。

    回复:齐在晋称霸以后只能当第三,长期当晋的小弟,晋带着中原联军指哪打哪,春秋晋楚一档,齐秦一档,剩下国家另外一档。战国时期田齐经过宣威两王治理之后,到了齐湣王达到极盛,能与秦分庭抗礼,灭了宋以后完全有一统天下的去世,问题就是一下子把宋灭了引起各国恐慌,五国伐齐直接玩完。应该慢慢吞宋国的。

    东周五百多年乱世呐!王室倾颓礼崩乐坏、狼烟四起江山破裂、饿殍遍野白骨森然、制度更易霸主兴替、鹿死谁手犹未可知...在那个大争之世铁器的兴起就像是新制度冲击着旧制度一样,而布衣平民想要弑杀一位贵族有时候甚至比杀一头猪都容易,诸侯国内乱频发,不是臣子犯上作乱就是百姓推翻国君,有时候看似政绩清平之君晚年也会因宠信小人而惨遭弑杀,看似能征善战之君也可能在休戈止战班师回朝的时候被篡位夺权之徒截杀。而作为国君更是要处处谨慎,亲贤臣远小人,一旦小人祸乱朝政国君便命不久矣,华夏往后两千多年间亦再无此等规模之内乱。

    山东大平原农业发达,又临海,古人就称膏腴之地,只要安稳修养生息就能繁荣。福建在古代再修养也是蛮荒时代。

    其实打来打去也算是自己人内乱,八王之乱以后那才是真的难受。我觉得最让我个人难受的历史有三段,五胡乱华,满清入关,以及整个南明史。特别是南明史,真的不联系高血压以及心脏病人群观看。

    春秋时期,各诸侯讲究“义”,也就是后代推崇的“春秋大义”,如宋襄公时期,宋楚之战,后代尽说宋襄公迂腐,在那个时代,这是道德的模范标兵。那个时候诸侯国之间还比较看重“爵位”,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这些都是最高的公爵,周天子的诸侯们聚餐时可以一起在大堂吃饭。春秋时期的战争也不讲究灭国,战争的目的是使别国遵守盟约与周礼,不能灭人之国,绝人之祀。楚国是喜欢灭人之国的,相继兼并了许多小国家,成为春秋时期最大的国家,所以楚国被视为蛮夷,本来楚国的文化就别具一格,不同于中原文明。

    春秋的霸主名义上是维护周礼维护周朝的统治他们以霸主之名攻灭小国壮大自身,春秋开始的时候诸侯林立到了战国时期只剩下了这几霸主国家,春秋五霸除晋国三分,齐国换姓、秦楚两国和后来加入了差点灭了齐国的燕国,至此春秋五霸进化到战国七雄。春秋兼并战争结束战国统一战争开始。

    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神曰灵;极知鬼神曰灵;不遵上命曰灵;德之精明曰灵。

    短短六七百年的历史,就已经重复了如此多的故事,人的寿命如此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