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南明假天子 » 三十二章 皇权与相权初次交锋(一)

三十二章 皇权与相权初次交锋(一)

    继续交谈时候,林火根告诉他们敌进我退的游击战精髓,让他们注意自身安全,一旦顺军或者东虏进攻,必须后撤保存有生力量,在大军北上之前,没必要和敌人硬拼。

    聊了细节后,林火根又谆谆嘱咐道,“此乃我朝对北最为机密之方略,朕连内阁都没有告知,你们万万注意保密!”

    会见要结束时候,林火根对张煌言道,“刘肇基将军正在淮安集训兵马,玄著暂且以参赞军机名义,协助刘将军。”

    又对四人道,“朕不日亦将北上,将行宫设在淮安,你我君臣齐心协力、收复失土、光复大明。”

    四人见皇帝居然有此胆识勇气,均重重点头。

    张煌言胸怀大志,喜爱讨论兵法之道,此时英雄有用武之地,甚是兴奋。

    在继统一事上,给事中李清、章正宸、陈子龙、郑元勋等人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支持福王,让林火根认为他们见事明了。

    章正宸、陈子龙二人此次虽然好似空头巡抚,但责任重大,绝对是重用了。堵胤锡以总督身份协调两省,当然更是重用。

    四人离开后,韩赞周小心地对林火根道,“皇爷……如果下旨……内阁那里……”

    他说的谨慎,林火根笑道,“韩公认为内阁不会票拟,会封还诏书?”

    明朝的内阁大学士们,原本只是皇帝的顾问和秘书,辅助皇帝掌控最终决策权。但是,从明中期开始,内阁权力逐步扩大。

    凡是朝廷的重要文书,先由内阁负责拟定几条意见,以笔墨写于票签上,然后与奏折一起呈送皇帝批准,这个过程被称为票拟。

    然后,皇帝根据内阁拟定的意见最终拍板,以红字进行批示,这被称为“批红”或“朱批”,反过来的程序也是一样的。

    这便是明朝特殊的“票拟制度”。

    到万历初年,大学士权力已经远远超出了明初的丞相职权,拥有了对抗皇权的实力。

    到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后,不但皇权,兵部的调兵权、工部的营造权、户部的度支权等等,都归属内阁,几乎架空了六部尚书。

    内阁对皇权形成极大压制,这也造成了明朝中后期皇帝与外廷关系紧张的局面。

    行之既久,久假不归,票拟成了内阁的核心事务,在内阁壮大的过程中,他们拥有了对皇帝不合理诏旨的封驳权,也就是拒绝为皇帝的圣旨写“票拟”。

    史可法公开表示对清廷要以政治谈判为主,避免刺激清军南下,即便皇帝表示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北上,他也只是谨慎地表示支持。

    现在皇帝要设置豫鲁总督,又要派遣河南和山东两地的巡抚、总兵,在韩赞周看来,史可法不会同意。

    “叫翰林学士写一道诏书,你拿去内阁,看看首辅的意见。”林火根想了想,说道。

    韩赞周去了,林火根苦笑,大权在握独断专行的皇帝好当,像他这种皇帝最难当,你不是崇祯的儿子,只是藩王继位,而且东林党在江南势力庞大,自己做什么事都需要得到他们的支持。

    总不能像都梁寨那时候,挥刀砍人吧?

    韩赞周拿着圣旨来到内阁,对史可法温言笑道,“老先生,陛下刚下的诏书,请内阁过目。”

    “韩公客气了,不敢当。”

    史可法恭敬接过诏书,看到任命堵胤锡为豫鲁总督、章正宸为河南巡抚、陈子龙为山东巡抚,当即眉头一皱。

    想了想,史可法在诏书上写道:难于票拟,谨将原本封进,伏候圣裁。然后他把诏书递给韩赞周。

    果然,首辅封还不票,这实际上是一种无声的抵抗。

    韩赞周回来,林火根看了后,笑道,“写的很客气嘛。”

    当年,大学士叶向高不仅封还皇帝的诏书,还批评皇帝幼稚,毫不掩饰对年轻的天启皇帝处理政事能力的轻视。

    彼时,内阁权力大的骇人!

    明中期以后,文官和读书人通过科举、乡谊、结社等等方式形成庞大到足以威慑皇权的士大夫集团。

    而内阁大学士往往都是士大夫集团的代言人,内阁大学士拒绝为皇帝的圣旨写“票拟”,往往意味着士大夫集团的反对态度。

    皇帝虽然可以在决策流程上抛开内阁,但皇帝无法在实际统治上抛弃士大夫。

    当内阁大学士拒绝为皇帝的圣旨写“票拟”的时候,皇帝会因为内阁大学士所代表的士大夫集团而做出让步。

    “封还权”实际上代表的就是士大夫集团的力量。

    如果内阁不票拟,就是中旨不是圣旨,如果某位官员执行中旨,就证明你是皇帝的一条狗,全无士大夫志气,就会被读书人嘲笑没有节操。

    如果皇帝强行下旨,实质就是为难他想重用的堵胤锡和陈子龙、章正宸三人。

    张煌言的军机参赞职务,只是临时性职务,倒没必要写在圣旨上。

    其实林火根完全可以先跟史可法沟通的,他就是想试探一下内阁对他这位皇帝的态度。

    试探出来了,彼此是合作,你别瞎几把整!

    “宣首辅进来。”林火根对韩赞周道。

    韩赞周离开后,史可法吩咐人去请次辅高弘图,高弘图进来,史可法将刚才的事情讲了,高弘图当即不悦道,“干预有司!果然,陛下开始有动作了!”

    既然内阁已经同意皇帝北上,你任命河南山东官员可以,但必须先跟内阁通气,不通气就写诏书就是不尊重内阁!

    对大明阁臣来说,皇帝最好完全将权力下放,事实上他们从骨子里是轻视皇帝的。崇祯日夜操劳,谁也不相信,结果把国家搞的一团糟。

    福王以潜邸藩王继位,更该尊重内阁,史可法与高弘图作为东林党中坚,新朝成立,是要依仗东林党大显一番身手的。

    这段时间东林党对这位监国还满意,首先是不对政事指手画脚,包括人事问题等等基本放手让内阁去处理。

    其次在生活上能约束自己,不铺张浪费,不扰乱民间,连秀女都没有选召。

    前者比崇祯帝好,后者比隆庆帝强。

    当然,监国对军事问题比较看重,对于怎么处理东虏与流贼,彼此还有些分歧,但随着局势渐渐明朗,相信能找到最佳处理办法。

    想不到监国福王刚刚登基为帝,开始自作主张了。

    对于史可法来说,选择福王继统,绝对是因为他的英明,他是道德君子,即便是考虑东林党的利益,也不可能故意为大明挑选一位昏庸的皇帝。

    但英明归英明,皇帝不与内阁商讨便擅自下旨擢拔封疆大吏,绝对是不妥的举动,况且涉及对顺、对清方略,内阁并不赞同皇帝的主张。

    “此事不仅仅是陛下擅自主张,关键是不能开这个苗头!道邻兄回的好。”高弘图又补充道。

    史可法点点头,是这个道理,所以他没有票拟。

    两人商议间,有太监宣皇帝口谕,召首辅觐见。

    高弘图对史可法重重点点头,这是一次皇权与相权的掰手腕,绝不能让步!否则皇帝食髓知味,会更加得寸进尺的。

    史可法明了他的意思,看了他一眼,跟着太监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