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美娱之花瓶影帝 » 243 一块大饼

243 一块大饼

    毫无疑问,埃德加提出的两个选项都是诚意十足,着实令安森大开眼界,终于感受到好莱坞大片的冲击。

    不止大胆,甚至疯狂。

    不过,安森还有不同想法:

    也许,这些条款太过激进了一些?

    在安森看来,威廉-莫里斯将他和这个项目当作工具人,试图利用这次机会赢得声势、完成全盘布局,在和创新艺术家的正面竞争之中扳回一城,进而赢得更多客户更多项目,后面的利益才是大头。

    但是,他们真心实意考虑过安森的立场吗?如此激进如此疯狂如此大胆的条款,留下多少谈判余地?

    一个假设,谈判失败,最糟糕的情况成为现实,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索尼哥伦比亚及时止损,放弃安森,重新选角重新试镜,也许托比-马奎尔上位,他们依旧能够掌握主动。

    威廉-莫里斯可以用其他演员候补代替安森继续试镜,重新和索尼哥伦比亚谈判,并且汲取教训调整策略。

    唯一被牺牲的,就是安森。

    另外,埃德加一番苦心一番拼搏也全部付诸流水。

    反正,一个年轻演员、一个年轻经纪人,对索尼哥伦比亚和威廉-莫里斯来说都是可以随时抛弃的对象。

    的确,在整个故事背景下,安森具备一定价值、威廉-莫里斯也愿意成为安森后盾,但在更大的利益面前,安森依旧只是一枚棋子而已——

    至少现在是如此。

    从本质来说,威廉-莫里斯和创新艺术家、威廉-莫里斯和索尼哥伦比亚,他们都是一样的,在公司利益面前,个人利益都是可以随时牺牲的。

    除非棋子能够增加自己的筹码,不能随便牺牲;甚至升级成为下棋之人。

    所以,怎么办?

    安森有一个想法。

    “票房分红。”

    他抛出一个诱饵。

    在2000年的当下,票房分红并不流行,电影公司不喜欢、演员和导演也同样不喜欢,一口价还是主流。

    事情,一直到五年以后才开始改变,因为“加勒比海盗3”。

    迪士尼发现,约翰尼-德普的片酬一部比一部高,他们需要支付片酬并且承担全部票房成败的风险,这让他们心生不满。

    同时,约翰尼-德普经纪人也发现,一口价片酬再怎么上涨也有上限,两千万俱乐部似乎已经是极限,如果演员片酬想要突破就必须加入票房分红。

    一直以来,一部电影的票房由电影公司、发行公司、院线三方瓜分,自然而然,每一方都需要承担风险。

    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演员片酬还是可以控制的情况下,电影公司自然不愿意把票房分红割肉给演员、导演、编剧;然而伴随制作成本节节攀升,演员片酬也越来越高,电影公司需要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于是,情况就改变了。

    “加勒比海盗4”就是一个典型教材,因为系列第三部的成功,约翰尼-德普分走迪士尼的利润,来到第四部的时候,迪士尼不愿意瓜分票房分红,于是开出打破历史记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口价片酬:

    五千六百万美元。

    这也导致电影制作成本突破两亿五千万美元,再加上宣传发行的费用,电影成本轻松突破三亿美元。

    然而,电影上映后,北美票房只有区区两亿四千万美元,幸好海外市场依旧坚挺,全球票房最终勉强突破十亿美元——

    扣除院线分红、扣除制作人分红、扣除成本、扣除不同国家地区发行分红等等,迪士尼勉强赚了五千万美元。

    没有亏本,但也笑不出来。

    在那以后,演员和电影公司谈票房分红的时候,电影公司就爽快多了,比起一口价五千六百万美元的片酬来说,一千万美元加上5%、10%的北美票房分红,对电影公司来说反而划算许多,至少票房压力降低一截。

    至于现在,票房分红的条款也陆陆续续出现,并不是没有,但大部分出现在独立电影剧组,因为缺少足够的资金聘请梦寐以求的演员,于是以票房分红的方式邀请演员入股,也算是一种另类的投资。

    但主流商业电影?

    少,还是非常少。

    对此,安森是这样想的。

    “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索尼哥伦比亚需要进行风险评估,他们承受巨大压力,一亿美元的成本已经让他们顾虑重重。”

    “选择山姆-雷米担任导演,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山姆的脚踏实地,每一分钱都务必用在刀刃上。”

    “如果我愿意降低片酬,以票房分红的方式承担部分风险,同时配合索尼哥伦比亚的宣传,更加积极地配合;然后再搭配附属条款,北美票房超过多少数字,下部续集片酬就增长多少;超过多少数字,就再增长多少。”

    所谓合约谈判,一是漫天要价落地还钱,一是互相画饼肆意吹牛——

    归根结底,就看谁的饼更诱人更逼真更具有说服力。

    安森的想法,不仅利用威廉-莫里斯和索尼哥伦比亚的心理,而且巧妙地在利益区域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一来,降低风险,并且确保自己肯定会百分之百尽力。

    二来,将续集提上桌面,将压力分担出去,却不谈签约保障,安森也好索尼哥伦比亚也罢都可以走一步看一步。

    三来,也是最重要的,安森巧妙利用所有人的“缺乏信心”。

    威廉-莫里斯和索尼哥伦比亚都希望“蜘蛛侠”能够成功,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超级英雄电影确实并不特别,他们都没有信心电影能够成功——

    又或者说,不确定能够成功到什么高度。

    于是,票房分红也就没有那么肉痛,反而是肉眼可见地看到片酬支票降低一个档次,比起前面狮子大开口的数字以及续集捆绑来说,心理层面接受起来就要容易多了。

    事实上,从埃德加的反应就能够看的出来。

    埃德加细细思索一番,没有掩饰自己的担忧。

    “安森,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这意味着你和这个项目将成为命运共同体,如果电影失败,不,不要说失败,哪怕电影取得了成功,但成功没有达到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