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妈妈写给儿子的历史书 » 讲讲孔圣人吧

讲讲孔圣人吧

    讲了这么久,终于到孔子了,因为他,我突然觉得春秋时代挺好。我希望看完孔子,孩子能真正懂得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为什么今天泰山仍然有祭拜大典。

    孩子接触孔子,莫过于初一学习了孔子的《论语》,背下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但我想一定没有把孔子放在时间的长河中去体会他提出的这些理论的意义和价值,这是教育的损失,因为孔子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骄傲,很遗憾,最初我也忽略了孔子的意义。当我看到报道说美国建了很多孔子学院时,我有些诧异,学什么呢!

    说到孔子,先看看他的祖辈吧!也许你能理解圣人之后,必有大闻大达之人的意义吧!

    孔子家族的先世是商代的王室,微子。说到微子,记得商纣王时期,纣王昏庸,力谏纣王的微子吗?后来他看清了形势,实在不愿意与纣王一同同流合污,便远走他乡。周灭商时,被周王室封到了宋,微子也从王室变成了诸侯。微子到孔子中间有十六代之多。其中值得提及的人物有四个。

    第一个是弗父何,他是微子的第五代子孙,当时宋室矛盾突出,弗父是长子,之前我说过,长子才能继承父亲的位置,可他却让位给自己的弟弟,自己甘心做臣子,于是孔子的祖先由诸侯降为了卿。到孔子第六代祖孔父嘉时,宋室内乱,孔父嘉被杀,家族一度出现了困境。到孔子的三代祖先孔防叔时,便逃到鲁国,成为了大夫。地位再度下降。到父亲这一辈,叔梁纥时,只是一名勇敢著称的士了,无权无钱的一介平民。

    读到这,你一定不理解为什么说这几人对于孔子重要呢!你只会慨叹原本的富贵命被祖先生生地弄没了。

    孔子的祖上出了至少四位圣人。

    第一位就是契,商的始祖,所以孔子总是自称是商人,契帮助舜帝治理国家,主管刑狱,成绩卓著。后来辅佐大禹治水,劳苦功高,于是封于商,赐姓“子”,取于卵的意思,因为契是玄“鸟”所生,记录他的身世,这便是孔子可以为傲的祖上第一个圣人。

    第二位是正考父,他辅佐宋三代君主,功业卓著,封为上卿,这时你能理解为什么祖上有卿这个官职了吧!正考父为人自律,注重礼仪,生活节俭,被宋称为“圣人”。他每次升职,反而更加谦恭。他死后,国君一度在鼎上刻下了他的为人。表明他第一次受命时,曲身而受命;第二次受命时,折腰而受命;第三次受命时,俯身而受命而。他为人谦恭,对谁也不敢怠慢,常常一家人喝粥,不追求什么享受。他的谦恭、自律、敬重众人、节俭对孔子一生影响很大。

    第三位圣人是孔父嘉,这时你发现没,原本子姓变成孔姓。正考父晚年得子,非常高兴,连宋君也非常开心,便给孩子举行了赐族之典,赐孩子为孔父嘉。还记得中国五代可以另立新姓了从,从弗父何到孔父嘉正好五代。孔姓之后数千年并没有迁姓,孔父嘉最大的贡献是为家族创下了一个新的姓氏。

    孔的意思可就比较丰富了,左右结构,左为子,延续家族的姓氏。乙继有展翅高飞的玄鸟之意,继续商的祖先契的形像,随着社会发展,乙字曲曲弯弯,上为首,下为尾,有龙的形像,不正好说明是龙的传人吗?你看古人厉不厉害,一个赐姓有了这么多寓意。

    第四代位圣人是父亲叔梁纥。家族已经迁到鲁国多年。父亲成为一个穷乡僻壤的基层小官,一次逼阳人与晋人战斗中,逼阳城有两重门,一个是早晚出入的门,一个是为战时而用的重门。晋人攻来,逼阳人把门打开引一些晋人进入,中途便要落下城门,这样晋人力量分作两半,可以个个击破。正当城门落下时,随晋人而至的父亲使以力拔山兮气盖势的力量将门举起,让进城的队伍顺利出来。这事件使名不见了经转的父亲一度成为历史人物。他身上的知勇仁成为孔子的道德观启蒙。

    综合一下,孔子身上的道德崇高,人格高尚的人,晚年的贫且贱的生活,是不是有了家族的缩影族。值得全社会学习的道德楷模。所以说一个人的品质跟家族是脱不了关系的。

    我们开始正式走进孔子一生的成就了。

    首先孔子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充分政治化的孔子,一个是学术化的孔子。

    政治,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即使在当时的等级社会,普通百姓也会自己对君主的认识,对制度的理解,何况孔子,但孔子不是一个以政治为轴心生活,靠吃政治饭的人。但他对政治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原则和进退。他以道事君,道不同不相为谋。对于虐待百姓的不义的国君,他绝不合作。最后一个原则便是重义,你肯用我,我就干点事,不用我就干我自己的事。所以他一生没有做什么官,却庆幸自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掌握六艺。我曾经一度认为当时春秋时代,诸侯都想强大自己然后称霸天下,但看了管仲的治理方法,让民众吃饱穿暖,进而提高礼数,同时提高国力。孔子的政治理念也有相似之处,为什么没有一个国君愿意重用孔子。

    今天再看孔子的政治原则,我想孩子们理解了吧!因为他的个性、学识、志向使他不可能成为一个政治人。

    但还好,因为这,我们才有机会领略更多孔子的观点和成就,推动后世的发展。

    孔子是“学习”这个词的发明人,《论语》中学而时习之,首次提到学习。之所以提出学习,还得从动物的成长过程说起,孔子反复观察雏鹰学习飞翔的过程,先是学,第一次扇动翅膀,虽然动物不熟练,不协调,但这是个学的过程。之后不断地扇动翅膀,这就是习的过程。人也是这样,最初接触自然、人世、自我、文化、每一个感知领域,都是一个学,然后反复重复,习的过程,这时才能有了感觉,有了知识,有了成就,人终其一生,才都需要不断学,习。

    孔子不仅提出了学和习,还提出了终身学习这一理念。这时你们能不能想到今天随着社会迅速发展,人才不得不认可要终身学习,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但孔子时代,知识量有限,怎么会需要终身学习呢!孔子不仅提出还用一生实践了终身学习。孔子从小跟着母亲学文化,十五岁立下了一定要学出一些成就来的志向。到三十岁。学习上有了成就后,创立了儒家私学一边教学,一边是学习,他向社会学,甚至向老农学,向身边一切人学。五十岁时,开始学《易》,韦编三绝的成语,大家应该知道孔子研究新知识的渴慕。晚年,孔子学习劲头更足,《诗》《书》《礼》《乐》《春秋》等经典都是他晚年整理出来的。

    这会明白了,原来是不断充实自己。

    那孔子提出不断学习的理论,他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孔子提出“学者为己”,为了让自己身心完美的必由之路。孔子说小人才会把学习看成是可供吃喝的家禽牛犊。这么一说,我有些汗颜,我们小时候学习,就是为了考学有工作,将来能生活。可孔子却说让自己身心完美,我理解就是实现自己的价值。突然明白了很多人生成就巨大的院士,一生无欲无求,只为国家强大,这些人的学习真正是孔子提出的学习目的。

    今日中国飞速发展,年轻人越来越看重自己,为内心,活出自我,我特别敬佩,感觉今日中国正因为有了这些随性的年轻人,才有了今日日新月异的生活。

    为了国家更好发展,为了孩子能明确学习的目的,我再仔细说说学者为己的意义

    1.修己。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养成恭敬谦虚的态度,才能安乐他人,才能使百姓安康,教育学生学诗、学礼、学乐,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让年轻人自我完善。

    2.洁己。一个小故事,互乡这个地方孩子十分难弄,不少孩子由于缺乏教育而走上了邪道,人们都嫌弃当地孩子。孔子接触后,对他们进行教育。孔门弟子不理解老师的目的。孔子却说,我们要赞扬人家的进步,而不让他们往后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如果他们把自己洗干净自己身上的污秽要求进步,我们就要赞许他们,而不去追究以往的污点。今天的教育,就是这样,不断学习,不断改自己的缺点,让自己更完美。有的孩子有缺点,家长着急,但随着孩子学习内容增加,他会逐渐变得品性良好,

    3.律己。学习的目的以种种道德规范和其他社会行为准则约束自己。约,约束,文化的学习,约束了自己,少犯错误。

    4.除了修己、洁己、律己,还有正己、求己、保己。

    5.孔子坚决反对读书当官论。后期出现了学而优则仕,这一点,跟孔子的最初思想是不一致的。

    6.对士人学习想当官,孔子以十分辩证的观念,对于弟子想读点书,当官有收入,就可以养家糊口。孔子不反对,有时还鼓励学生去当官,孔子自己也想出去做官,但他的态度是不愁没有职位,愁的是没有站稳脚跟的本领,所以一旦官场失利时,孔子就会心安理得地做起自己的学问了。这也是他为政的第三个原则,义,用我我就干,不用我就干我自己的。

    孔子十分重视学习态度的端正,不主观猜想,一切的学习,都必须通过自我的接触,观察才能达到。这不就是后来我们提出的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

    一切的学习不能肯定,不是不会,而是实际上不少事物的结论都是多元的,这样把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简单化和标本化了。所以孔子在回答学生同一问题时,针对不同人,他的回答却不同。

    学习不能顽固,因为世界在变,世事在变,人也在变。可是一直守旧,不接受变化,不思进取,实在不可救药。

    学习离不开他人,离不开群体,甚至离不开整个社会。你看这些理念跟今天的学习态度是不是一致的。在适应的环境中,保持对万事万物的新奇态度,逐渐适应世界的变化。

    明确了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以外,还要有学习方法。我要是说出学习方法,你会发现孔子简直太神了,跟今天的学习思路一致。“问题式学习”,学与问结合起来,孔子去太庙时,不断提问,这时很多人都嘲笑孔子,说孔子不是有学问的人吗?怎么还不停地问。孔子笑着说:“每事问,那才是知礼的表示啊!”对有些事物不知的,要问。仅知道一点,对所知还有怀疑的,要问释疑。这是一种认真的态度,负责的态度,谨慎细心的态度。最后一种是知道一点,但不知道更深层次的东西,事物之理是不能穷尽的,所以问自然就是没完没了。

    这时想起来孔子提出的不耻下问吧!问谁,问地位比自己低的人,问年岁比自己低的人,问知识水平比自己低的人。这样一说,就比语文课上翻译出来,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更加明确了,今天我们社会就提倡,术业有专攻。与孔子当年的思路一致。

    在学习上,孔子强调了“有恒”,学习上要做一个有恒者,恒看作是一种高尚的道德,不然只能招致种种羞辱。

    思想上也要持之以恒,要有一辈子学习的准备,不要做急于求成的人,欲速则不达,有恒才是学习者的必由之路。

    孔子也是我们民族的良心,良心只“仁学”,只有怀有仁心的人,才是真正意义的人。仁字,一个人字,一个二字,合在一起就是仁字。告诉人们,二人或二人以上的人生活在一起,如果能融洽,能友好相处,能亲亲相待,这就是仁的问题,仁是在群体相处之中一点点产生出来的。

    这是孔子一生最大的贡献,他改变了中华文明,仁的最基本含义就是爱人,人与人能消除隔阂,消解敌意,友善相处,这比什么都可贵。

    孔只不是个狭隘的种族主义者,他希望列国都能富强起来。在他看来,一个国家发展看三个方面,要有众多的人口,要让民众富起来,要让民众知书达礼。我一看真的比较震惊,几千年前的古人,居然能跟今天我们社会发展思路一致呢!他让人震惊了。

    孔子此时提出的爱国思想是泛化的,不是只自己的国家,这是一种什么思想,大爱,爱的是华夏文明覆盖的所有疆域。这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意识,在春秋时代啊,各国打仗混乱不堪的时代,孔子的思想能站在前沿,提出全华夏民族的和谐,这是多么伟大啊!

    对于自己的国家,商王朝,他追忆值得称为仁者的只有三个,一个是比干,死谏完成自己作为官员的使命。一个是微子,不与昏君同流合污,出走。一个是箕子,佯狂为奴,表示对祖国的忠诚。孔子把他们成为仁者,是因为他们能够足够爱国,无论祖国怎样不背叛,也足以看出孔子对于自己对祖国的忠贞和热爱。

    孔子不仅爱国,还注意人本。这也是为政必须的,今天的国家发展也是注意人本,以人为本的观念贯穿于我国的发展,这么一看,孔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有多大。

    齐桓公在争霸道路上,不以兵车,而是通过盟会,和平的方式协调解决问题,这样大大减少了士兵和百姓的伤亡,这种理念便是孔子的以人为本提出的理念。

    孔子很希望社会和谐发展。“礼之用,和为贵”,这就看出孔子认为和谐的重要,这种和谐在当时等级社会中,格外不同,上层贵族与下层民众之间要和谐,民众与民众之间也要和谐,族与族之间,列国与列国之间也要和谐。和不是表面的和谐,而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种和不是在和谐的基础上,有不同的声音,然后以大原则为基础,逐渐趋于一致的观点。这与今天的“和谐”社会,民主集中制的发展,都是一致的。

    孔子还提到人与人之间要赤诚相待。爱人也是孔子提出的仁理念。爱自己的亲人,爱一切陌生人,爱一切。这与今天社会宣传的人间大爱是一致的,所以你看,为什么今天我们国家一旦有了灾难,全国人都能自发起来,同舟共济,这会儿大家明白了这些民族文化到底从何而来。

    孔子很希望社会弱势群体都能得到切实的救助。而对于为富不仁者,即使是国君,孔子仍然敢于批判这种行为。

    孔子是中华民族的良心。他的仁爱精神,富民理念,他的治国理论,人众,富民,教育人民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的中国文化精神,就是孔子提出的仁爱。所以我们常说,时代变化,文化需要传承,我们今天的民族精神,人的道德素养的根源在哪里?如果没有孔子,真不知道今天我们的民族会怎样。所以真要感谢孔子,这就是为什么今天人们要祭祀孔子,因为他改变了我们国民的素质。

    接下来,我还要再说一下孔子在人类社会中做的另一个贡献,那便是教育平等了。还记得当时夏商周三代都是贵族教育啊!这是多大的一种推动啊!

    孔子三十岁的时候便开始办私学,当老师,直到七十三岁去世,做了一生老师。

    他作为老师,带着三千弟子学六艺,学文化,学礼仪,学为人之道,学处事之术。他在鲁国国内,奔走列国时,都没有停止教学。最关键的是,他是以个人之力啊,培育、带领和支撑了这支庞大的士人队伍,全是靠自己的口碑啊!厉害不,我们今天的公立学校,老师的教学内容是有专门的书籍,孔子教的所有内容,都是孔子自己整理的。

    夏商周三代的贵族老师,要么是官员,要么是退休官员,都是兼职,不够专业。而孔子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而成的一种自由行业性的教师啊!

    这真是一种划时代的进步,每次我看到这,都特别激动,怎么就能做到呢?自己有能力,还能有这样的情怀,才能有这样的勇气,去做个老师。

    孔子的天下第一师,那是因为:孔子所兴的私学及由此产生的教师制度,是一种独立的,自由的,行业化的创新行为,与传统的官府举办的教育完全是两码事。平民身份,破天荒的。同时孔子打破了门弟观念极重的官府之学,让更多的平民子女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孔子提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的朋,主要是说孔子的学生,从身份看,有贵者,贱者,富者,贫者,都有。年岁上,比孔子小岁数不同。最后让人感动的是,他办私学的机会,整理和留存了大量的文化古籍,编定了不少文献,作为孔门私学的教材。我细说说,西周以来的诗歌整理加工,精选出三百零五首定名为《诗》,从三千多篇文献中精选足以“弘道”之文,编成《书》。将卜筮用的书简,加工成《易》。还编写了《乐》《礼》《春秋》。想想,如果没有孔子,中华文化很多就要遗失了,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不可估量,达到没有孔子就没有中国文化,以孔子以前数千年的文化,都是因为孔子才得以传承。孔子以后数千年的文化,都是依赖孔子开启。这是一种怎样的贡献。

    说到这,发现了吗?为政理念具有前瞻性,为师理念更具有前瞻性。

    孔子是整个世界上,也是第一个老师。苏格拉底比孔子小88岁,柏拉图比孔子小124岁,简直了,天下第一老师。

    孔子不仅第一个当了老师,而是是最有学识的,教育体系和观念,孔子尊重人,包括华夏人和四夷人,可苏格拉底却只承认自己的雅典人。这就是胸怀和眼界。今天我们中国能够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胸襟是我们民族传承的。

    孔子的教育中不强调自己的教,更多地强调了学,他认为不好好学习,即使主观上想当仁人,到头来还是会干蠢事,只能是愚人。对于老师,他也一直强调要学。学是教的一半,教也是学的一半,二者密不可分。把学习作为生活的根本准则,终身坚持学习,道德上才能不知不觉走向完善。

    在孔子时代,老师这个职业,必须要学,因为当时社会,没有认命,只因民众认可,才可以做老师。所以老师如果不学习,没有学问,短期可能忽悠到人来从师,但时间长了,你还有什么可以教学生呢!

    教师学习心态,要做到知之,好之,乐之。对于老人学习心态有了更高要求,今天的老师,很多感觉常年只教这些知识,背都背下来了,所以便不会再学,或者按照学校要求,学习,抱怨连连。孔子却说要把学习当成一种喜好。最高的境界要达到乐此不疲。这样教师才能做到永远的学习者。所以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只要求学生,学而不厌,也要求自己身体力行,去感染学生。

    教师教育学生目的,是为了育人,将未成年人,培养成人。人必须经过教育,经过学习,才能成人。人要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成人是教育者追寻的目标要培养出完美无缺具有崇高人格精神的完人来。办教育是要培养出至善至美的完人来。这是一种多高的境界啊!

    孔子有弟子三千,他要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中的中流砥柱,然后他们再去影响他人,影响社会。这是一种多远大的社会责任啊!

    完美的学生,要有智慧,懂得人生前进的方向。“不欲”“见利思义”这是在物欲面前的态度。见到别人危难时,伸出自己的援手。说话算数。这些都是德行的要求,德之外,还有智育方面的要求,六艺是孔子教学的六门主科,《礼》《乐》《书》《诗》《易》《春秋》,六本经典,理论与实践结合,智育方面要求也不低。

    这样一看,在当时的时代,孔子教育学生都注意到为人和知识。我们今天教育学生不也是这些嘛!但随着分数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增加,做人的培养反而成了不重要的事,这也许就是教育的失败。

    学生全面发展,老师有通过不断学习,多能。

    孔子多能到什么程度,礼仪领域多能,我讲过周的礼仪吧!日常生活和日常交往等等,无一例外都有礼仪。孔子不仅精通周礼,夏商都知道。

    礼乐不分开,孔子在音乐领域也是多能,他经常弹奏乐曲,还能与专门主管音乐的大师研讨乐理,他音乐走向民众,从民众的乐曲中吸取养料,他是歌手,音乐家,诗人。

    孔子在游艺领域是多能,六艺的整理者是孔子,为什么他能做到,因为孔子六艺的精通。

    孔子在社会政治领域也是多能的。他的政治观念,我们今天很多还有,是不是可以说成多能。

    孔子真是多能啊!他居然在生活保健领域也是有研究。他提出食不语,寝不言,今天看,这是不是对身体有好处。孔子在药膳使用上,都懂得哪些适合自己,所以在当时的时代,他居然能活到七十三岁。

    孔子的多能,引发了学生的多能,除了孔子教授的,学生的异能分为德行,政事,言语,文学。走向社会后,各自都有自己的才能发挥。真是厉害啊!

    最后我们整理一下,孔子是千秋学人,民族良心,万世师表。春秋时代,即使社会动荡,但产生了孔子,弥补了时代的缺憾。孔子,教会了我们民族的每个民众该如何生活,如何律己,如何处世,如何待人。让我们知道如何能做个真正的“人”。这时,你还疑惑为什么今天人们还在祭奠孔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