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妈妈写给儿子的历史书 » 我想先说说禹的为人

我想先说说禹的为人

    禹我真的想大书特书一下,以弥补我没有去禹陵的遗憾。同时我也想让孩子真正走进大禹,从他的身上获得启示。作为禹的后人,我们应该继承些什么吧!我记得上学时对于禹,我唯一知道的就是他治水成功,并且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舜禅让把帝王给了他。禹却结束了禅让制,改为儿子启继承帝位,那会我们还大发议论,禹有些自私。但有同学说尧、舜是因为没有能够继承帝位的好儿子,有儿子也可能历史上就没有了禅让制。这便是我学生时代对于大禹的认识。

    不想今日的孩子也如我一般,那就让我们好好了解一下禹。首先还是从性格入手,因为我一直认为性格决定命运,即使成就巨大的人物,性格同样重要。希望历史能启示孩子,锻造合适的性格。自古都有遗传一说,面对鲧这样一个好大喜功的父亲,是不是很多人都会带着有色眼镜看禹呢!还好,帝王没有这样,这不是帝王胸怀有多宽广,是禹真的太棒了。他办事认真而且还谦恭有礼,作为年轻人,能够在众多部落杰出人物中崭露头角。他面对父亲的一生,有着自己独特客观的视角,这是最难能可贵的,于是他经常说“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意思是父亲争名、争利、争地位,最后因损害了公共利益而“受诛”,这是大禹感受最为痛心的地方。他自视父亲治水成就巨大但未受到重用,最终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地发配了父亲,导致父亲背井离乡客死他乡。他能从客观角度正视父亲的一生,而且从中吸取教训,这教训不是说以后不争地位那么简单,而是要努力延续父亲的事业,还要比父亲做得更好更出色,于是他治水一直是勤勉不知疲倦的。

    讲到这,是不是对大禹已经肃然起敬了。再敬一下,鲧被处理后,对于两任水官的相继争权,帝王看到了问题,所以迟迟没有设置水官,由帝王代管。经过多番考察,最终召开“四岳会议”,这四岳会议级别相当于今天中央政治局会议了。可见水官有多重要,虽然他的官职与平行官职相当,各管一方,但当时水患为大,用句简单话说就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四岳会议上所有参会人员都推荐禹担任水官。可见大禹的为人,舜看到众望所归,于是也决定让禹担任水官。此时禹面对高官,他却主动让贤,可见禹的为人。面对这样的年轻人,舜当即决定让禹任“司空”,总揽治水这件大事。

    得到认命的禹,没有兴奋,而且备感责任重大。所以当禹总结自己治水经验时,简单地说道:“予思日孳孳”什么意思,我换个词“孜孜不倦”,有这样的目标,你说什么做不成功呢!这也告诫我们,做任何事时不仅要思维敏捷,同时还要有勤奋刻苦的精神。这两样才是成事之基。

    三过家门而不入,我不想细讲了,只想说说这背后禹作为领导者的清醒,很多人也许说到领导者,更多的是说与民同行,一起劳作,一起同食,这样的行为确实是领导者一个难能可贵的素质,所以欧阳修才能骄傲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禹对于自己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解释是“身为度”,自身的行为是最好、最有说服力的法度。所以他对于三过家门心理是不敢入,一方面入家耽误了治水的时间,另一方面,由于自己顾家而涣散了治水大军的人心,所以此时他“不敢入”,这才是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流传下来的事件背后的意义。这一点足以看出禹有着作为领导者的气魄和远见,同时我们也可以再次看出禹治水真的做到了“孳孳”,这时是不是对大禹的为人更加认可了。

    接下来,我再说说禹的成就,你可以找到前面鲧的成就比一下,相信你会有更大的发现。首先,禹治水有整体规划,前两任治水,都是一个原则,哪有水患治哪里,而禹先实地考察了高山大川,对于水的走向,水患产生的原因有个通盘的了解。这也许在今天做起来很容易,利用现代的设备,如同今天的导航一般,全国哪都门清。可那是不行,单靠禹的力量也做不到,于是需要各位“官员”、各个部落通力配合才可以完成。禹可以指挥各部门、各部落首领,并且能够让大家配合,这是领导才能的再次显现,同时面对成绩,他能够将对方的贡献放大,不过多强调自己,真是难能可贵啊!这样的人,谁能不敬呢!因为他遍走各地,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分九州不仅是为了便于管理,更为了针对不同地域特点发展农业,然后在遇到灾难时候,可以调剂粮食以赈灾。同时他还仔细考察各地特产,规定向天子缴纳的贡赋,并结合地理特点设定朝贡的交通运输路线。贴心吧!这样国家才能真实掌握税赋是否准确,国家财政收入极大提高,国富民安。

    接下来说的是大禹治水的方法,除了鲧的堵以外,更多地是用到疏的方法,这也是与他整体规划治水思路有关,全域治水,并且将水患导向合适的河流,水就流淌在水域中,不会溢出来。这点更好理解,我就不做过多的解释了。但我想说的是疏不仅要疏通水域,还要拓展水面。比如吕梁山余脉在黄河和汾河之间,水面窄,流通不畅,试想一下,上游水势大时,无法流通自然要行成水患,于是大禹决定凿山通水。那会全是人力用钢凿一点一点凿开,困难可想而知,孩子熟悉的“愚公移山”故事就是取自大禹凿山。说到疏,疏通水域,大禹还想到了利用水利更好地灌溉农田,所以他将农田划分区,说得更明确些就是蓄水工程,积存水,在枯水时,可以用来灌溉,这种技术今天部分地区还在使用。这样就出现了一边治水一边生产,结合地域特点发展适合农业,也就是这一时期,南稻北粟得以打破,适合的地方就可以种植适宜作物。围海造田,这个词不新鲜吧!大禹治水后,海面退下,之前吞没的农田就出现了,所以扩大种植面积,大禹鼓励农民在海边种田,这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多大的智慧啊!

    最后大书特书的功绩便是统一天下。开发交通,安定九州,从而奠定了华夏民族的立国之基,使当时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部落联盟更加紧密。尧在位时,万邦林立,各自为政,很难行成统一的治水行动,所以那时治水是区域化,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主。舜在位时,便派二十二个部落首领管理各方面工作,禹统一指挥治水。禹发挥了领导组织才能,紧紧团结各氏族首领,全力治水,并且按氏族部落所在区域划定版图,调配人力物力。这是华夏族第一次统一起来应对灾难,同时治水机构变成了国家政权机构,可以号令“万国”。各民族和谐相处,试想一下,在当时是何等不易。禹尊重各个民族,最为流传的便是禹进裸国,由于该国家处于热带,男人只穿裤头,女人除了裤头和胸前束条布带,其他部位全部赤裸。禹为了与部落融合,也同样装束进入,当时华夏作为礼仪之邦,坦身见客是不合体统的,但为了入乡随俗,大禹便尊重裸国习俗,深受裸国认可,一同治水。这样看来,大禹是不是无可挑剔,终将引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