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光宗耀祖!! » 第三节 旧宅换新人,命运捉弄人

第三节 旧宅换新人,命运捉弄人

    韩光宗三人跟着田地主来到一个大院门前,这个院子是田地主早些年买的,具体时间他也已经记不清了。院前有一个高耸挺拔的梧桐树,透过蒲扇大的梧桐叶子,韩光宗发现树上有一团呈黑压压的东西,定睛仔细看了看,才发现那是一颗巨大的喜鹊巢,看样子已经有很多年了。老喜鹊一年又一年地翻新这个旧巢,新喜鹊一窝又一窝的在这里孵化诞生,然后展翅高飞,永远地离开这里。

    田地主领着韩光宗和另外两人进了院子,前厅的门梁上悬挂着一块“光宗耀祖”的书法匾额,里面的字迹已经有些发黄。院子东南角是一棵腊梅树,主干上有一大块狭长的焦黑色,是火烧过留下的痕迹,这个院子看样子经历过火灾。如今腊梅树依旧枝叶繁茂,只是那团黑色的焦炭成了树上留下了挥之不去烙印。

    韩光宗因识得字,田地主就安排他在院子里当杂夫,负责宅院里跑腿、担柴、挑水,喂牲口等杂事。同时每隔几天,会有城外的贩子赶着牛车过来送日常的吃食,韩光宗要用账册登记好贩子们送来的物件、价格、重量,算好账,按月给贩子结清钱财。另外招来的两个劳力则是每天要赶着牲口去地里劳作。

    韩光宗将柴房里杂乱的柴火,靠着墙边堆好,腾出一块空地,然后找来一块坏掉准备当柴烧的木门放在两个长凳上,门板上面铺了层麦秆草,再铺上了一个草席,一个简单的床就搭好了。

    每天天不亮,韩光宗就早早地起了床,先将后院大缸里的水挑满,然后给牲口们喂上一点料草,将门前院落的枯枝败叶清扫干净。韩光宗骨子里流淌的血液,让他干这些事显得格外的得心应手。

    田地主有三个太太,大太太四十出头,已是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的娘了,虽然已是徐娘半老,但是风姿不减。二太太三十左右,平日里木讷少语,喜欢做些缝缝补补的活计。三太太是前年所纳,正是青春好年华,田地主每晚也喜欢在三太太那边过夜。

    早上,田地主要出门谈事,韩光宗跑出去叫了一辆人力车。替田地主叫完车之后,韩光宗又送田地主的儿子去学堂上学。回来后还没歇住脚,又跟着大太太去市坊的裁缝铺做衣服。大太太是个爱慕虚荣的主,每次出门都喜欢让韩光宗跟着,可能觉得有个下人跟着,更能显得自己的高贵。

    只见大太太将一套绣着一朵朵牡丹花的旗袍穿在身上,像裹着衣服的蛤蟆,露出手臂上的赘肉。大太太饶有风姿地对着镜子看了看,裁缝铺的王掌柜在旁边竭尽全力地想着赞美之词,把大太太夸得心花怒放。

    大太太掏了钱,风姿绰约地扭着水桶腰出了裁缝铺的门。韩光宗跟在后面亦步亦趋。

    在田家大院里,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虽说早已经进入民国,男人们的长辫子看不见了,月亮门的脑袋也没有了;女人们也不用裹小脚了;地位卑贱的人见到当官的也不用磕头下跪了。现在凡事都讲究个民主,但在最底层的人看来,有钱的人才是真正的主,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翻译民主,才能真正地从心里面摆脱这些封建的束缚。

    田地主和他的女人、孩子们不和长工、短工们用一口锅吃饭。他们和下人们用着不同的锅具。每到吃饭点,田地主带着他的三个女人和孩子们在前厅摆开桌子,桌子上摆了三四菜,有荤有素,细嚼慢咽吃得优雅。大太太穿着那个开叉开到大腿的旗袍,像个蛤蟆坐在凳子上,站不直也坐不下。

    田地主每次吃饭前都会对他的女人和孩子念叨:“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女人们听得耳朵了已经长茧。倒是其中的一个孩子很是应景地把从学堂上先生新教的《悯农》背了下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吃完饭,田地主把桌上的碗碟都检查了一遍,直到看不见一粒米,半片青菜叶子,才让韩光宗把碗碟收拾下去。

    长工、短工们则是围在后院,一张积满泥垢的桌子上面放了一个盛饭木桶。长工、短工们争先恐后地从木桶里打了饭,或坐、或蹲、或盘腿,用筷子的、用勺子的、用手的,啥都有。桶边面条洒得到处都是,手脚麻利的工人能吃个饱,手脚迟钝干活慢的工人,只能用舌头将撒落的面条舔舐干净,在往腹中灌上一大瓢的凉水顶饿。

    这是田地主定下的规矩,谁的活先干完,就可以早点下工吃饭;活没干完就偷奸耍滑回来吃饭的,要么结了钱走人,要么扣下全部工钱。长工、短工们不敢多言语,这年头有份活干,能吃上饭,对他们来说,就已经是顶破了天的待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