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时光回溯2017 » 时光回溯 (三十五)

时光回溯 (三十五)

    与文字打交道的人,或多或少会体悟到文字是有灵性的,也有其整体的延续性。每当录时光回溯(二0一七年随笔)时,这种感慨尤为直观。

    此篇时光回溯,与近日所看所写的文字内容再一次巧合连接上。

    二0一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南方的庄子是水,北方的孔子是山。

    南方的庄子,蜿蜒、曲折、居无定形,神动而天随,渊默而雷声。

    所以庄子属水,而南方多水,这正对应了庄子的思想与属性。

    南方的庄子,在森林平原中潺潺流响,有水平如镜的湖沼,有稻香、有莲藕、有菱荇,更有庄子的鲲鹏展翅,扶摇万里。

    水一样,清凌凌的智慧。庄子是水,南方的水,清亮、润泽、晶莹、剔透,散作万斛珍珠,无所不在的水,以雷霆万钧之势,击碎红尘。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孙子兵法》这句话概括了南方的水所具有的气势,也是南方庄子所具有的气势。磅礴的力量,如瀑布博大的气慨,颠覆滚滚红尘。

    他从高空一跃而下,訇訇水鸣,震荡大地,他把世人仰慕、敬畏、垂诞的一切:珠玉、仁义、聪明、世故、六律、斗衡、冠冕都留在高处,不求闻达于世,只在行云流水。

    杏花春雨,诗意住世。南方的山水柔美,风景如画,环抱出一个翩翩的庄子,梦蝶的庄子。

    南方的庄子,似南方的水,多情潇洒,起舞弄清影,舞出他的精魂。

    南方的水,清淩淩,联通大地与天空,联通此岸与彼岸,联通大无与大有,也联通瞬间与永恒,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通体透亮。

    (五年前读庄子极具诗意,五年后读庄子传才知庄子的厚重)

    十二月二十七日

    这篇文章也很好,摘录部分保存:

    有一种人不管高居庙堂,或一介草民,总能感受到灵魂散发出的贵气。

    一、平和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每一个人,都应保持这种心态,听天命,尽人事。

    二、自信,相信自已是一种力量,能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三、善良,善良的心就像太阳,温暖人心,也给自己带来快乐。心存善良,与人为善。

    四、微笑,微笑是一种宽容,一种接纳,更是一种力量。顺境逆境,微微一笑,泰然处之。

    五、宽容,宽容能让心灵放松,不受纷扰。不争方能得天下。

    六、信用,言必行,行必果,知行合一,树威信,言语如令。

    七、进取,这样的人必有一颗进取心,有执着之事,有坚持之心,无论事情大小,进取的同时,也可给予感染他人前进、奋斗的力量。

    八、谦虚,谦虚的人也是最能进步的人。

    九、厚道,厚德载物,一个人的道德足够厚实,就没有承载不了的事。

    十、拒绝,不喜欢的事情拒绝,自得一方净土。听从内心,不做违背意愿的事。

    十一、睿智,有远见,明智。

    十二、正直,正气侠义,侠骨柔情。

    十三、乐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乐观看待一切,则一切都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十四、兴趣,拥有高雅的爱好与广泛的兴趣。

    十五、坚强,经得起风吹雨打,是坚强也是骨气。

    十六、理财,懂得钱财的储备与用度。

    十七、惜时,珍惜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生命因此变得有意义。

    十八、运动,坚持锻练身体,有健康的体魄,在一生有限的时间内活出精彩。

    十九、奉献,拥有大爱的情怀,奉献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大爱。

    十二月二十八日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恬淡悠远,清韵绵长,在天地间潺潺流淌……

    在池塘里小憩的水,照见天光,照见云影,把宇宙纳入自己的怀抱,把时间放逐到天地之外。

    自然旷达、童趣纯粹,如水一般的韧性,更有深不可测的天机。

    天机也为一个人的天性,恬淡、自在,不被后天无谓的压力及世俗所缚。

    人世十分复杂,但以不变应万变,再错综复杂,也可将之简单化。

    简单的方法:不要勉强自己做不愿做的事,避开不利于身心的事。

    十二月二十九日

    从根本而言,天与地是不变的。

    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儒家经典智慧。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乐经》失传,六经化五经。

    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以老子、庄子为主。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但很少有达官将相能真正领会儒家精华及要旨。仁人君子,为道德人品高尚者,是儒家思想的主要概念。

    宋明理学,宋明元清时代占主导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同时借鉴道家、佛家。

    陆王心学,由陆九渊、王阳明创立发展,主要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自身决定道德法则与伦理规范。最早推溯自孟子。\ufeff

    程朱理学,宋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提出,人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所赋予的本性(存天理),以达到仁的最高境界,即天人合一。

    备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二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