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中国彝族村落漫记 » 四、走出牛圈房

四、走出牛圈房

    马老先生从自己的姓氏讲起。他说自己本来姓沙,后来改姓马,属于彝族中的白彝,最早是从四川凉山迁徙来的。500年前,他的家族全都姓沙,因长期受黑彝欺压,无可奈何只能出逃。逃是逃出来了,但还要时常躲避黑彝追寻,没办法,除了改名换姓还能怎样呢。

    事先听过发生在傈僳族村庄的故事,临近村庄,心里难免有些忐忑。

    佛徒在帮我们讲战术:先找一户彝族人家安顿好,然后流动式访谈,即白天去傈僳族家访谈,吃饭和晚上再回彝族村落。

    听取建议。

    下午两点半到达牛圈房。

    牛圈房名字很接地气,牛圈很多吗?不得而知。近前发现,这是个彝族小村庄,坐落于一条斜形山道两旁。如果说山道像牛形是不太像的,宽了些,其实更像羊肠小道,勉强能过一辆小车子。幸运的是,佛徒是云南当地人,如果是上海司机跑惯了十里洋场大马路,跑这样的山路,一不留神就翻沟里去了。当然,这是瞎琢磨,没有十足把握,谁会贸然跑进小山村呢。

    这个村庄佛徒较熟悉,几年前他来这个村庄画过壁画,认识几户村民。这里山上是彝族,山下是傈僳族。格局上看,能穿插于两个民族之间把两个民族都走访了。真能这样吗?

    我们进村的时间有些尴尬,绝大多数村民都在地里忙,家里基本没人。佛徒的朋友此时不在家。听村民讲,前几天这里发生过黑熊伤人事件,所伤之人正是佛徒朋友的家人,此时正在医院治疗,朋友家人也在医院陪护。佛徒只好带我们去了另一个朋友家。不巧家里也没人,都到山上采草药去了,一打听,说最快也得一两个小时后才能回来。

    只能在周边随意转转。信步来到了牛圈房村民小组活动场所,这里设有文化室,有漂亮时尚的文化广场,二百多平米广场四周竖着几根柱子,柱子上有彝族图腾龙石雕,村道沿路挂有十个匾牌,每块匾牌上写着“十谢共产党”,每一谢都有非常详细的内容。

    逛了一大圈,佛徒带我们走进一户村民家,询问后得知,该户主名叫马立志,今年已经81岁,家里还有一位美丽的姑娘。见我们进来,姑娘一声不吭把饼干、糖果、石榴、苹果、西瓜籽摆了一桌子,这还不算,又端出月饼和一大盘刚蒸好的馒头。

    一行人早就饿了,盛情难却,边吃边聊。

    马老先生从自己的姓氏讲起。他说自己本来姓沙,后来改姓马,属于彝族中的白彝,最早是从四川凉山迁徙来的。500年前,他的家族全都姓沙,因长期受黑彝欺压,无可奈何只能出逃。逃是逃出来了,但还要时常躲避黑彝追寻,没办法,除了改名换姓还能怎样呢。虽然他坚持不改姓,但他的后人现在都改姓沙了。他不改姓的原因,不为别的,就为铭记这段历史。

    说到这儿,马老先生显得有些局促不安,似乎有话要说,遗憾的是,当我请他详细讲述那段历史时,他怔了一下,说自己许多事情已经记不起了,毕竟是八十多岁的人了,记忆有时候未必靠得住。我理解他是不愿再回忆那段苦难历史。于是,我向他提出一个不情之请:帮我们找一位知道这段历史的人。

    马老先生想了想,回里屋拿出一个小本本,翻了一会儿,指着一个号码说:这是我们族长的电话。族长名叫沙玉中,住在锅底塘,他对那段历史非常清楚。我请马老先生现在就打电话联系族长,询问对方是否愿意接受访谈。马老先生立马联系了族长。族长说话很客气,再三表明自己对彝族那段历史很清楚。不仅他能讲清楚,他还有家谱。沙先生明确表示欢迎我们去访谈。

    到此,我也松了一口气。寻思我与彝族同胞是很有缘分的。本来此次云南之行彝族不在考察计划内,但现在一下就坐到彝族朋友家里了,那就随缘访谈了。何况,能遇到马老先生以及族长这样的朋友,纯属天赐幸运,哪能不好生接着呢?

    冥冥之中感到族长是有故事之人,极可能会收获大量扣人心弦的彝族故事。于是我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暂时先放弃对傈僳族的考察,集中精力考察彝族村落。

    告别马老先生一家,匆匆赶往锅底塘。

    透过后车窗回望牛圈村,默默念叨下趟我会再来的。再见,马老先生!谢谢你,美丽的彝族姑娘!你们热情相助会温暖我的整个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