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生八七之从倒卖古钱币开始 » 第75章 代工

第75章 代工

    大约是这张老照片,两个人的关系一下子拉近了一些,王厂长便泡了一杯茶,端放在周有武面前:“周厂长,请喝茶!”

    他斟酌了一下,才说:“周厂长搞的这个电动自行车,是个好东西啊!贵厂发展得蛮好蛮不错的,你是有眼光的!”

    周有武笑了笑,他来不是为了听人说好话的,便说:“王厂长,咱们都是县农机厂出来的,要不我喊您王叔,您也别太客气,叫我小周或者小武都行。”

    王厂长便点头:“好,好。”他忍不住感慨地叹了口气。

    周有武看着王厂长秃了半边的脑袋,心里也有许多感叹。

    王厂长是六十年代的老高中生,当年国家搞三线建设,昭丘县农机厂的成立,主要就是为本市以及周边地市服务的。

    由于懂技术、肯钻研,七十年代末,王厂长就被选拔担任了厂长一职,一直到现在。

    平心而论,王厂长人还是不错的,毕竟一个搞技术出身的人,玩弄权势也玩弄不到哪里去。

    但他运气实在不大好,担任厂长前两年,厂子效益还算过得去,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王厂长突然发现,厂里的产品开始滞销了。

    大量的国企和外国产品不断冲击着市场,80年到83年,第一轮的农村土地个人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县农机厂生产的设备就越发不占优势。

    为了农机厂的生存,王厂长也学着各地的工厂企业,开始搞“三产”,也就是服务于第三产业。

    王厂长想的办法是什么呢?生产铝皮的蒸笼屉、馍篦子、筷笼、菜铲、漏勺、薄铁皮的汤勺等,然后转移了一部分青工进行生产。

    也就在那个时候,厂里许多职工意识到,得赶快让自家子女接班,周有武就匆匆初中毕业,然后进了厂,被分到翻砂车间当了名学徒工。

    但厂里的三产项目并不能占据市场价格优势,同类型的小厂实在太多,竞争过于激烈,于是周有武学徒工当了不到一年,三产也搞不下去了,再然后,厂里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少,许多青工都待业在家。

    等到周有武带着崔林明开始倒卖古铜钱时,王厂长到处跑关系,希望能多接到哪怕一份订单,又去寻求县里帮忙,但是本县财政同样困难,像农机厂这样濒临倒闭的,不是一家,哪里能顾得上呢?

    到周有武打算借助农机厂的名头开办工厂时,王厂长也没要求太多,只希望周有武的小厂能多接收些本厂的青工。

    后来很快国家就放开了私人办厂的诸多限制,天行厂也渐渐发展起来,王厂长再一次地将目光投向了周有武。

    他这些年各地跑着拉业务,也见到和听说了许多私人承包企业的例子,就寻思着,周有武或许赚了钱,看看他愿不愿意承包县农机厂。

    但周有武提出来的要求,王厂长根本没办法解决,如果能解决这一摊子杂事,他也不至于到处求人而不得了。

    倒是有个老板愿意接手,但提出来的条件太过于苛刻,王厂长盘算了一下,自己不但要贱卖国有资产,得的钱连本厂的窟窿都填不上,更别提补偿正式职工了,所以果断拒绝。

    最后实在没有其他办法,王厂长只得厚着脸皮再一次求到了周建国那里,希望通过周建国试探一下周有武的口风。

    前后来了三拨人,周建国实在没法推脱,干脆给儿子打电话,周有武想了一想,决定跟王厂长谈一谈。

    两年前,周有武在对未来事业规划时,就大致想了几个方向。

    第一,自然是继续前世建筑装修的老路,但周有武考虑了很久,还是放弃了。以他对建筑装修行业的了解,坚持做下去,至少也能做到全省闻名。再做下去,未必不能束一条爱马仕的皮带,但前途也注定了,因为已经有人做出了榜样。

    第二,就是投身于工程机械行业,这也是周有武很熟悉的。但是这个行业投资巨大,以周有武想到的快速赚钱方式,他想要在这个行业立足,至少需要十年时间,而且还要面临国外和国内的重工企业的竞争。

    第三,就是利用县农机厂的资源,投身农用车或者专用车行业。这一点原本是周有武很看好的,但问题在于,周有武想要拿下县农机厂,至少得让农机厂先把一摊子烂事解决掉。

    否则他贸然接手,扯皮的事情就太多,周有武又不可能做慈善,所以这件事只能再拖一拖了。

    因此,搞电动自行车,然后顺着这个方向继续发展到电动汽车行业,并不是周有武一开始的打算,因为相比前三个规划方向,他对这个行业是最不了解的。

    但事态的发展向来如此,诸多的外部因素,人的意志就只能转移。

    于是周有武掏出黄鹤楼,递给王厂长一支,掏出打火机点着,便说:“王叔,有些话咱们就开门见山地说,农机厂的情况我也了解,我也清楚你肯为全厂职工着想,想要为农机厂找个出路。”

    他吐了口烟气,说:“先前厂里三车间的张主任找我爸时,我就说过了,咱们农机厂三产留下的烂摊子、退休职工的退休金补偿、厂里欠下的外债,这些你们不解决,任何人都不会接手的。”

    他看到王厂长面露难色,支支吾吾欲要解释,就继续说:“我提的这些条件可是一点儿都不苛刻吧,这些问题只要能解决,我愿意接手咱们农机厂,厂里的职工我都会妥善安排,绝对不会说接手了就辞退,都是一个家属院的,我不干那种事儿!”

    王厂长脸色稍缓,说:“我找县里很多次,想要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没办法,县里财政困难,小武啊,你现在也是厂长,应该知道当家的难处啊!”

    他继续说到:“先前天行厂招工,有不少农机厂的职工都转了过去,这事我得感谢你。我听说天行厂在扩建厂房,如果还要招人,能不能看在一个家属院的面子上,考虑一下咱们厂的工人?”

    “这事儿我不敢给王叔担保,说我一定能招多少人。天行厂也有相应的制度,只要农机厂的职工满足要求,我们也不会把人往外推,是吧?”

    “有你这句话我就没说的了!”王厂长知道他不能要求更多,能帮忙解决一个农机厂职工的就业问题,他也在背后少挨人一句骂不是?

    “是这样的,王叔,”周有武思考了片刻,说:“我们厂最近的订单太多,生产能力跟不上,除了厂内仓库改车间外,我在想,咱们两个厂能不能合作?”

    “怎么个合作法?”王厂长顿时来了兴趣,看到周有武一支烟已经抽完,连忙掏出一盒皱巴巴的烟来,有些不好意思地递了过来。

    周有武也不嫌弃,好烟赖烟他都抽,于是说:“县里领导换届,所有项目叫停,但是我们厂也有需求,想要批一块工业用地扩建厂房。我记得农机厂四车间不是空了嘛,咱们就用个名头。”

    “就说县农机厂给我们天行厂代工,我们天行厂出一批新采购的机器设备,在四车间进行生产,工人我们可以优先选择农机厂的职工,培训上岗。”

    “但是有一点得说清楚,说是代工,其实是租用场地,一旦我们厂的工业用地批下来,工厂扩建完毕,这些机器设备和人员全部撤回。我们出一笔场地租赁费,怎么样?”

    王厂长顿时大喜:“这是好事儿,求之不得啊!”

    “另外我们还要租用一下农机厂的仓库,租赁费都按照市场行情,我不多给,您也别多要,如何?”

    “没问题,这些都好商量的!”

    “那行,这两天我就草拟一份合同,咱们商量好就签字,您等我消息吧。”周有武起身就要告辞,该说的话都说完,再待下去也是浪费时间。

    “好的,我送你!”王厂长便起身,将周有武送出门。

    其实不管是代工还是租赁,这种事情县里是管不着也乐见其成的,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让农机厂“代工”,周有武随时可以撤出;但若是确立了租赁关系,万一新来的领导们以此拿捏,那就又是一番扯皮。

    租个房子退房时,房东还要挑毛病扣租金,更何况是租赁国有企业的场地呢?

    所以周有武很是谨慎,他不怕王厂长耍赖,怕的是权力耍无赖。

    回到家时,老爹已经回来了,正坐在电视机前喝茶,老妈正在给周有武铺床,收拾东西。

    “回来了?”周建国问,他知道儿子这一次回来主要是为了什么。

    母亲也凑了过来,梁碧华虽然有些掌控欲,但她分得清主次,只是事关农机厂和天行厂,她也想听一听儿子的看法。

    周有武便将租赁厂房的事儿说了一遍,老爹老妈都放了心,但两个人心里隐隐又有些失落。

    “再过半个月,事情就能往下推动了。万一新来的领导有魄力,敢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肯为县里再做些实事呢?”

    看出父母的失落,周有武就出言安慰,他笑着说:“如果新来的领导肯解决农机厂的一摊子烂事,让我接手也没问题,到时候老爹你就从总装车间退下来,回来当个厂长吧。”

    “嘁!”梁碧华习惯地嗤之以鼻:“就你爸的本事,他那个车间主任怎么来的他还不清楚?还当厂长,可别跟老王一样,再把厂子搞黄了!”

    周建国无奈地朝儿子一笑,他很清楚,这个时候他不能说一句话,否则老伴儿的唠叨就要不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