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寡妇洼人家 » 第三章 一

第三章 一

    大清早,耿如春出门远远地看见马狗蛋向他家走来。他以为马狗蛋是来吃早饭的,便让马狗蛋进门,边喊母亲做饭。马狗蛋表示已吃过饭了,想找耿如春去一趟村委会。

    耿如春问道:“狗蛋哥,你去村委会干啥?”

    “如春,你有所不知,今年政府对我们村的扶贫力度挺大的,扶贫物资有衣服、铡草机、化肥、种子等,扶贫项目有沼气池、水井、房屋等。这些项目要村民筹集钱物先行修建,修建完通过政府验收后,再领取补助资金,听说修建一栋3间瓦房要补助一千多元呢。但是咱们寡妇洼一个小螺丝钉都没有,就别说沼气池、水井、房屋了。”

    “真有这事!为啥?”

    “你有所不知,这些事由村主任虎臣管,虎臣都给他的狐朋狗友了。”

    “狗蛋哥,这些事在没有弄明白之前不要乱说。”

    “如春,刘二你知道吗?”

    “刘二我咋能不知道,他家可是咱村数得上的好家庭。”

    “听说,这笔扶贫款也有刘二的份。”

    “还有这事?刘二咋能用扶贫款呢?”

    “刘二是个日鬼人,和虎臣关系好的能穿一条裤子。是虎臣专给刘二开的绿灯。”

    “狗蛋哥,你只是听人说,这话还是不要乱说为好。”

    “唉,你咋就不信我。要不,等你见了张支书问问他,看他咋说。”

    俩人边走边聊到了村委会。

    马狗蛋一见面就急切地问:“张支书,我今天来就问,为啥黄沟村最穷的寡妇洼没有扶贫物资和危房危窑改造名额?”

    张支书仔细地听了马狗蛋说的情况,知道马狗蛋想盖三间房,好找媳妇,然后说:“我最近听说了一些情况,但是没有你说得这么严重。”

    马狗蛋:“张支书,寡妇洼是咱村,也是王沟乡最贫困的一个组,寡妇洼竟然没有一户人见到扶贫的一个钉钉,你不要说化肥、衣服这些小物件,你看看扶贫物资发放和危房危窑改造花名单,不就清楚了。”

    “这件事村主任虎臣具体负责项目实施。现在还在摸底阶段,摸完底还要上会研究。”张支书说。

    “好我的叔呀,你作为村委会一把手,在这件事上可不能马虎,我快三十的人了我真的需要扶贫房。”马狗蛋一时有些激动。

    “叔,村里现在已经有风言风语,扶贫工作可没有小事。”耿如春提醒到,

    “你俩放心,随后我问问虎臣。”

    “支书叔,你一定要记得我马狗蛋急着要扶贫房说媳妇呢!”

    “狗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件事我记下了。”

    耿如春说:“叔,我今天来主要看你啥时能去一趟乡政府和县政府,赶快把建厂的事落实一下,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我心里着急呀。”

    “这件事,拖延不得,咱俩明天赶早走,如果时间允许,咱俩在乡政府办完事,接着再去县政府。”

    “叔,我建议去县城时,把书记和乡长请上一位去更好。”

    张支书又扼要地说明了征占有耕地、林地、草地、荒地各多少亩,其中集体和农户各多少亩,谁家征地工作难开展。说完征地情况,张支书又拿出一张表,是一张45人的果品加工厂外出培训名单。

    耿如春说:“支书叔,我建议在第一批学习名单中,主要突出家庭困难的家庭,比如张怀忠,童翠花等。”

    张支书赞叹地说:“如春,看来叔真老了,胸怀也小了。张怀忠是刑满释放人员,童翠华要出嫁了,我还担心你有意见。”

    马狗蛋急忙插话说:“叔,名单里有我吗?”

    耿如春笑着说:“上次就给你说了,咋能没有你。”

    马狗蛋耷拉着头说:“唉,我没有文化,我怕你骗我。”

    如春说:“狗蛋哥,只要你好好学习文化,流水线工作很容易学的!”

    “我快三十的人了,怕学不会。”

    “不要怕,古人说‘早上学习懂得道理,晚上死了都值得。’你还年轻得很,要好好学习。”

    “那太好了。”

    临回家时,张支书叫住耿如春说:“如春,咱村近两年怪事不断,今后在建厂过程中有可能发生一些你不能理解或不能接受的事情,你要有心理准备。”

    “叔,你认为会发生啥事?”

    “我也说不上,就是让你做好心理准备。”

    最后几句话让耿如春心里沉甸甸的,他也没有再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往回走的路上,马狗蛋气愤地质问:“如春,你这些年喝了不少墨水,咋能那么没原则?”

    耿如春说:“你是指你听说扶贫物资发放的事?”

    “还能有啥?这么大的事,你竟然无动于衷。”

    他劝说:“狗蛋哥,支书刚才明确表示具体方案还没有上会研究,咱们不要听风就是雨,你和我更不要咸吃萝卜淡操心,给村委会添麻烦。”

    “如春,你不知道虎臣的为人,等到你知道时,扶贫款就发到别人手里了。”马狗蛋说完气愤地走了。

    耿如春看着马狗蛋的背影,摇了摇头。

    第二天耿如春和张正义两人步行来到乡政府。乡党委李书记不在,一大早去县委汇报工作去了。两人想去县上相关部门再咨询一些政策上的问题,顺便请李书记一道去政府给主管县长汇报工作,便又坐车去县上,在县委院里找到了李书记,说明了来意。

    李书记问:“如春,我不明白一件事?你为啥要把果品加工厂建在寡妇洼?而不建在条件便利的城市?”

    耿如春说:“李书记,这个问题问到核心了,在城市建工厂,确实有很多便利、好处。但是在寡妇洼建厂有四点好处:一是可以帮助寡妇洼及周边村组解决通电、通水和通路的问题。第二点李书记也非常清楚,寡妇洼方圆几百里家家户户都种植果树,面积最大的是杏子,梨和苹果的面积也不小。工厂建在这里,可以节省村民运费,减少运输环节,保证鲜果品质,提高成品质量。第三点可以解决寡妇洼周边青壮劳力的就业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可以为寡妇洼聚聚人气,让寡妇洼脱掉贫穷落后的帽子。”

    “寡妇洼至今道路不通,水电不通,这件件都是难啃的骨头,你为啥要这么做?”李书记不解地问

    “我是寡妇洼乡亲们供给上的大学,我欠他们的,我要给乡亲们还这份情谊啊。”

    李书记拍着耿如春的肩头说:“佩服!佩服!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没有想到小小年纪竟然有如此的家国情怀和作为。其他都不说,单就你这份情怀,乡党委也要大力支持你。你说需要我做啥?”

    “李书记,首先给您汇报办厂的资金是足够的。我就想把建厂作为抓手,来推进通路、通电、通水这三件事。”

    李书记眉头紧锁地说:“这三件事都很棘手!也是制约寡妇洼经济发展的瓶颈。如果这三件事办好了,寡妇洼将步入快速发展的途径。现在问题的根源是,阳县作为全国有名的贫困县,县乡两级财力极为薄弱,资金筹措极为困难。所以这些问题一直搁置至今啊。看来这几件事不能再拖了,我们要借你办厂这个良机一举把这三件事都解决了。年轻人说说看,你还有啥锦囊妙计?”

    耿如春说:“李书记,我认为多方筹措,共同发力一定能都把这三件事办好。”

    “年轻人,说具体点。”

    “李书记,我建议乡政府争取一部分国家资金,再筹措一点,村委会组织村民投入义务工争取把这三项工程拿下来。”

    “除了建厂以外,你还能不能再投资一些?”

    耿如春爽快地说:“李书记,我来之前已和山东总公司做了沟通,我可以保证通水的资金。”

    李书记扭头对张支书说:“看来我们得发动广大人民,利用人民的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张支书说:“李书记,我回去立刻就动员村民无偿出动劳力,抢抓这段农闲时间,先修路。但是铺路、通电、通水的大量材料投资也不是个小数目。”

    李书记听后笑逐颜开:“如春,张支书,这样最好,咱们多方筹措,几方协力把寡妇洼的实际问题解决了!”

    张支书说:“李书记,黄沟村周边的几个村也是受益村,我建议每村也出些劳力,这样可以促使县委政府早下决心。早日完成修路和通电的事,为建果品加工厂先吹起号角,为黄沟村早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擂起战鼓。”

    李书记接着说:“如春,你解决了我们乡政府的大问题。这是好事!天大的好事!”

    李书记的这番话让耿如春如坠云里雾里,他不解地问:“李书记,我给乡政府解决了啥事?”

    李书记说:“这几年,县政府每年都要给各乡政府定招商引资任务,其他乡政府都有资源,不愁招商引资的事,唯独咱们王沟乡资源少、经济落后,招商引资非常困难。你回来在咱乡办果品加工厂,招商引资的问题就解决。”

    耿如春“哦”了一声,非常高兴,心想:乡党委李书记这么重视,建厂应该不会有大问题。他也不敢有半分松懈,心里就盘算着如何开展相关工作。

    李书记激动地说:“如果工厂建成投产,村民每家每户每年都有一笔可观的收入,用不了几年黄沟村就是全县最富裕的村庄。所以说这绝对是好事,这个工厂值得办。走。咱们三个人马上给郑县长汇报去。”

    郑县长很爽快,见面寒暄之后,直奔主题问他们想要办啥事。

    耿如春简单扼要向县长介绍了建厂的目的,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郑县长听后顺手拿起电话,给交通局、供电局、土地局的三个马局长打电话,打电话时反复叮嘱三位局长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从快从简办理,把工厂早日建成,让老百姓早日受益。当时给水务局局长没有打通电话,接着给副局长打电话做了安排部署。

    县长打完一通电话后说:“今儿真是日怪了!这么巧!阳县就三个姓马的局长,今天我竟然全部给打电话了。这真是个好兆头,你们搭上三驾马车,应该顺顺当当。”接着县长又问:“还有啥问题需要解决?”三人说没有,随即走出县长办公室。

    耿如春没有注意到李书记出门时一脸苦相,他说:“李书记,县长刚才做了统筹安排,我们现在就各执其事,各尽其责,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李书记看着耿如春,摇了摇头说:“不管县政府支持不支持,我们都得干。”便再不说话了。

    张支书也笑而不答,和李书记道过别。他俩乘班车往回走。耿如春问道:“叔,县长说得那么肯定,李书记为啥还愁眉不展?”

    “郑县长有个习惯,要是说不违反原则办,说明这事就不行,这全县人都知道。”

    耿如春吃惊地说:“叔,咋会这样?那我们接下来咋办?”

    “如春,我们还是静观其变吧。”

    耿如春原来一直以为,他回家乡办厂的主要阻力是来自母亲。其实对他来说正真的阻力才刚刚初露端倪,后面的路还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