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寡妇洼人家 » 第二章 五

第二章 五

    天刚蒙蒙亮,一束微光泻进窑洞,早起的鸟儿热情地回应着对方的呼声,显得那么的喧闹。

    这时候,梁诗锦醒了,看了一下表,还不到五点。她起身穿好衣服,把炕上收拾整齐,准备跟着耿如春去驮水。她想早早熟悉驮水路径,以便将来在农忙时帮耿如春家里驮水,让他母子俩腾出手来,干其它有难度的农活。她出来时,耿如春一切已准备就绪等她呢。

    晨曦中,耿如春一手提着一个铁桶,一手牵着驮着一副大木桶麻骟驴,和梁诗锦并排走着,他俩沿着门前的路爬上山,山边上的朝霞红艳艳的,像羞红的脸,白云镶着金边,金色从天边溢出,向外蔓延,慢慢地变宽。那一刻光线极为柔和。瞬间金边快速地变窄,光线越来越刺眼,太阳羞羞答答的从云后露出一小瓣,像个黄豆芽,不多一会儿就变得光芒四射,不能直视。眨眼间从山边跃出一个光芒万丈的光亮圆球。景象十分壮观,气势相当恢弘。梁诗锦完全被这美丽的山间日出所震撼,她没有想到大山之间的日出那样美,像是一段健美操,那样有动感,节奏简洁而明了,没有一点拖泥带水,又像是不同风格的画卷,在大师娴熟的笔法下展现不同的姿态,给予大山和村庄不同的生命状态,让大山和村庄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这只是她仅有的简单词汇所能描绘的,那种美,那种气势简直不能用言语完全形容。在这过程中她不时地指着山边,惊艳的表情让耿如春也受到了感染,他没有想到从小天天看的日出,竟然这么美艳绝伦,这么壮观宏大,这么厚重笃实。他感叹道:“生活中真是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我从小天天看的日出,在你这里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卷,一首隽永的诗歌,一曲动人的旋律。”他发觉梁诗锦像初升的太阳一样美丽、阳光、夺目。两人手拉着手,边走边欣赏景色,他给诗锦讲寡妇洼的人和历史,憧憬寡妇洼的发展和未来。

    谈话间,他们翻过了两座高山,进入山谷中,山谷四山环绕,逼仄而狭小,山根下依着一泓清泉。泉水突突地往外跃,跃出地面差不多有三尺高,有水桶般粗,在阳光照耀下远远地看像一根晶莹的玉柱。这眼泉水是周边七八个村子的村民生活用水水源。泉水有三尺多深,清澈见底,冬暖如春,围绕水泉腾起一股蒸汽,很是壮观;夏凉如玉,捧在手心,一股清凉从手心浸入,使人浑身清爽。据当地传说这眼泉水可以直达大海,是龙王观察世间体察民情的眼睛,因此当地人把这泉水称为海眼。泉水顺着山脚形成了一条曲曲折折的溪流,潺潺地流向深深的山谷。他俩到时,已有四五个人围绕着泉眼,用马勺给水桶舀水。用马勺可以避免泉眼的水变浑浊,方便后来人打水。驮水的人赶着驮桶的毛驴或者骡马,近处也有人担着水桶,你来他往,络绎不绝,很是热闹。一头骡子快乐地撒尿,这让一头驴得很兴奋,挣脱缰绳快速地靠近骡子,不停地嗅着尿液,快乐地嚎叫。跑动的驴把畜粪踢起跌入泉水中,在泉水中荡起一层涟漪。几个舀水的人并没有停止,只是用马勺把粪便的细末轻轻地荡开,继续给桶里灌水。梁诗锦感觉一阵阵恶心。

    她问道:“如春,村民就是饮用这样的的水吗?”

    有人不解地问:“咋了,你们城里人不习惯吗?”

    耿如春笑着说:“她是说,泉水里有畜粪。”

    那人说:“少见多怪。”好像是梁诗锦错了。

    耿如春说:“这个开敞式的水泉确实不卫生。”

    有个小伙子说:“还没有完全脱离家乡,就开始嫌弃了。你有本事不要让畜粪、杂物、脏东西进入泉水,也不要牲畜野兽来喝。谁不喜欢讲卫生?谁不会说大话?”说话者手中并没有停,他灌满驮桶临走时,对耿如春说:“有本事就把它改一改,让大家吃上干净的水。”

    耿如春对大家说:“我这次回来就要把这个泉眼修一修,给村民建个饮水工程。就是在自家接个水管,安个水龙头,打开水龙头就有水的那种。”

    几个驮水和担水的人听了都很高兴。还问耿如春说的是不是真的。刚才说话的那人回头不相信地看了耿如春一眼走了。

    梁诗锦附和着说,耿如春回来就是想为大家办点实事。大家听后都很高兴,希望耿如春快些建饮水工程,免得以后天天黑天半夜来驮(担)水。

    耿如春灌满了两大驮桶水,和梁诗锦往回走。这时太阳已升得很高了,梁诗锦看着满面流汗的耿如春,白色的半袖后背被汗水浸湿了一大片。她也是气喘吁吁,浑身香汗如蒸。她说:“如春,驮一回水还真不容易,既费时间,又费力气,乡亲们说得对,这个泉眼应该改造改造,让乡亲们吃上干净卫生的水。”

    耿如春笑着说:“诗锦,我在中学时就想咋能让大家吃上干净卫生的水,但是那时没有能力。现在是时候了。”

    “如春,确实得改一改,你看水泉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水泉周围到处都是畜粪,水质污染得很严重,极不卫生。这也许是村民多病的一个原因吧。”

    “诗锦,是啊,看来要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如春,我有个学水利专业的同学,我请他来帮我们先做设计,等到条件具备了,我们立马开工。”

    “如果你同学能帮我们,那最好不过了。”

    “我想他一定会帮我们的,我最近抽时间给他写封信,让他帮我们做供水设计。”

    “这样最好,可以为将来工厂建设节省不少时间。”

    “好。将来通了自来水,每家每天最少可以节省一人、一畜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寡妇洼四十多户人家,每天节省时间将近一百三十多小时,折合十六个多工作日,要是把周边几个村算上,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这些时间要创造多少价值呀。”梁诗锦兴奋地计算着。

    “诗锦,现在的农村大多数人不缺的是时间,这也是我要回来办厂的有利因素。”

    “我觉得,将来供水范围尽量大一些,尽我们所能,解放一部分劳力,加上将来通路、通电解放的劳力。这将有很多剩余劳力,看来一个果品加工厂是不能解决这些劳力的,我们要未雨绸缪,早早规划这批剩余劳力的出路,这样才能不枉我们回来的目的。”

    “诗锦,你说得对,但是这不是当下要解决的问题。关于劳力,在寡妇洼周围不缺少普通劳动力,主要缺少的是‘白领’,也就是知识型劳力。”

    “如春,在这方面,你有啥想法?”

    “我想,我们要办果品加工厂首先要从山东总厂那边先借一部分技术员,他们既可以帮助生产,也可以帮我们带一批工人。我们再派一部分人到山东总厂学习技术。这样三五年之内,就解决了技术人员少的问题了。”

    “我建议工厂开工建设的同时,就派一批人到山东学习,工厂建成后,他们也可以上班了。”

    “这个想法好。但是还没有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随着,工厂成功投产运行,带动周边产业发展,还会解决一批剩余劳动力的工作问题。”

    讨论了一路,耿如春非常兴奋。快到家时他才恍然大悟说:“诗锦,我俩讨论了半天,我们这里是水低人高,自来水必须要有动力才能到高处。没有电啥也干不成。”

    “如春,没关系,我们可以先开展测量工作,做好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等电通了,我们立即实施饮水工程,让乡亲们尽快吃上自来水,也不枉你回家乡的初衷。”

    “这样最好,你回去马上写信,让你同学尽快来开展测量、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