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东汉王朝 » 第二十五回 隗嚣摇摆拒苦谏 窦融班超西域定

第二十五回 隗嚣摇摆拒苦谏 窦融班超西域定

    第二十五回隗嚣摇摆拒苦谏窦融班超西域定

    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性情稳重爱好学习,年龄才二十余岁,为躲避更始帝造成的混乱,进入天水谋生,跟随隗嚣,隗嚣非常看重他。因此,班彪回答说:“周朝的兴废之事,与汉朝大为不同。过去的周朝爵位分为五等,诸侯皆从政做官,导致本末倒置,根本弱化,枝叶反而强大了,所以他没有留下纵横制约的事情,是因为形势使然。汉朝承接秦朝的制度,实现郡县制,皇帝有自己专政的权威,大臣没有长久的权柄,皇帝说不要你做官了就得下台。至于到了汉成帝,外戚专权,汉哀帝和汉平帝命短,国运很差,国家气数已衰微,所以王氏得以擅自窃取朝中权力,继而窃取皇帝的位置和称号。危险来自皇帝,对国家的损害还暂时得不到下面去,所以到了王莽真的继位之后,天下人没有不仰天长叹的。十余年的时间里,国中和边境地区皆被骚扰,远近都发生了叛乱的事情,称王称帝的很多,都打着刘氏合法政权的旗号号令天下,其实都是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不经商议而众口一词,其实都是希望做皇帝,号令整个国家。今天天下的豪杰占据州域或者郡县的,都没有以前东周时期六国的世世代代家业,然而百姓一直心有所属、仰头希望的还是汉朝回来统治。所以,汉朝必然还会复兴,是几乎可以预知的事情。”隗嚣说:“你这个儒生说的周朝汉室的形势,还是可以的啊;至于愚蠢的人和普通的老百姓预言江山该归刘氏的话或者谶语,而就认定汉朝会复兴,是不恰当的。过去的时候秦朝失去了它的天下和臣民,刘项驱逐并羁押它的时候,当时的老百姓又怎么知道汉朝会建立呢?”于是,班彪于是为隗嚣写了《王命论》,用以劝谏隗嚣顺应天时地利。

    过去尧禅让皇帝位给舜的时候,对他说:“上天的运数、天下的兴盛或者你统治的长久与否,全在于你的勤奋和才智德行。舜也以天命命令大禹,必须要勤奋有才德才能治理好天下。到了夏稷和夏契,他们都尽力辅佐唐虞帝,到了商汤成武时期,统一了天下。刘氏承继着尧的国德和运气,尧是火德,而汉朝也是,有符谶称赤帝就是这样的,所以被鬼神都作为了福分,因此,天下皆归往汉朝的天下。因此可以知道,如果没有看见世运就没有根本,一个朝代对百姓和天下如果没有恩惠,怎么能够长久获得天下的大位呢。世俗的人看见汉高祖兴起于平民百姓,老百姓愿意为之效力,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到了逐鹿天下的时候,很幸运、很快捷就得到天下;却不知道天神的运数,是可以用人的智慧和努力去求得的。可怜啊!当今这个世道,多的是乱臣贼子,原因就在于此。天下饥饿的老百姓和流亡的奴隶,饿死冻死在道路上,其实他们的愿望不过是得到一点可以吃饱和穿暖的救命粮和衣服;可是,天下大乱,辗转来辗转去,最终还是饥寒而死在了异乡的沟壑里,白骨露于野,是为什么呢?难道仅仅是贫穷富贵各有定数和命运吗。何况有天子之贵、四海之富、神明庇佑的人呢,得到了任何东西都可以随便处置吗!所以,天下虽然遭遇了厄运和罹难叠加,异姓人窃取了权柄,神勇如韩信、黔布的人,强悍如项梁、项籍,巧取豪夺天下的如王莽,然而死了被分尸、剁成肉酱或者被烹煮的,不在少数,这些不都是曾经觊觎大位的人吗?过去陈婴的母亲,因为陈婴家世贫贱,之后富裕起来了,但是一切不顺不吉祥,就阻止陈婴不要称王。王陵的母亲,知道汉王必定是阻碍得到天下的人,于是自杀而亡,以希望劝阻项羽注意。这些人,以山野村妇的深明大义,都能推测事理到极致,探测祸福的天机,做到保全宗族,留下策书在历史上、在史书中,何况是身为大丈夫的处世呢?所以说得志或者是不得志、贫寒还是富贵都不仅仅是有天命的,吉凶也是可以由人掌控的。婴母知道废止,陵母知兴劝,看这四个普通人,就知道帝王的归宿由他们预测到了。加上汉高祖,宽厚英明而仁义忠信,知人善任,用人得当,听到贤人来到的时候,将口中的食物都吐出来不再吃了;采纳张良的计策,听到郦食其再来时,采纳郦食其的建议降服齐国,不战而息人之兵;采纳萧何的建议,在普通的行伍之中将韩信举荐出来,将陈平在逃亡之中收纳入阵营;许多的英雄一起发力,群策并举,以谋天下;这就是汉高祖的雄才大略之所在,所以才成就了一番霸王帝业。若要说是天象的灵瑞符应,那些事情就很多了,所以韩信、张良叫做上天给与汉高祖打江山的人才,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英雄自然知晓觉悟,超然物外,高瞻远瞩,慧眼识珠,王陵陈婴采取了知道自己本分的做法,断绝了韩信、黔布觊觎汉室天下的非分之念,拒绝天下可以通过武力逐鹿的歪理邪说,明白皇权乃是神授的道理,外人不可奢望。不要贪恋不可得之事,否则就会被王陵、陈婴的母亲所笑话,只要暗喻本分,则福气和运气就会流传给子孙,能够长久的享受永世的福祿。”

    而隗嚣骄傲自满,认为自己的聪明无人能及,每每拿西伯来自比,看完了班彪的长篇大论之后,心里认同这个道理,但是还是不能采纳班彪的建议。隗嚣于是就和诸将议论,想就地在西北天水称王。部将郑兴劝说:“古时候,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时候,还在服侍商朝。周武王拥有八百位诸侯,不谋求结盟反叛,还厉兵秣马以待时机成熟。汉高祖南征北战多年后,还以沛公的名义兴师讨伐叛逆的人。现在令公虽然德行高明,但是没有周文王、周武王的国祚之运,兵马虽然强壮起来了,但是没有汉高祖的功德和实力;这个时候想办本来就办不成的大事,那么很快就会招来祸患,我人为是不能这么做的?”隗嚣于是就停止了称王的想法和准备。但是,不久之后,又广泛的设置了更多的官员职位,用以表示自己的地位崇高尊贵。郑兴又劝阻隗嚣说:“像三公、九卿、中郎将、太中大夫、使持节官等官员,只有皇上才能封的啊,绝不是别人的臣子应当设置的。封官乱套,有损于你的威名,绝不是尊敬皇上的举动啊。”直到隗嚣患病了,这项工作才停止下来。

    郑兴,河南开封人,更始帝时期被任命为凉州刺史,手中掌握有一定数量的军队。当赤眉军进入关中地区时,势力较为弱小的郑兴就率领部队向西归顺了隗嚣,以屈居隗嚣之下而自己曾经感到很是羞耻,所以,曾经称病不起,目的就是不想给隗嚣做事情。正好遇到隗嚣派遣儿子隗恂进入雒阳服侍刘秀,作为刘秀的人质时,隗恂和郑兴关系较好,在将要启程的时候,隗恂请求将来郑兴为其埋葬父母隗嚣夫妇。所以,郑兴替隗恂求情;意思就是不想到雒阳去作为人质伺候刘秀。隗嚣根本不听,还叫郑兴好好呆在家里,不要出来惹事,隗嚣与郑兴之间也就更加不讲究礼节了。郑兴于是进入内帐拜见嚣说:“以前,天下遭受赤眉军的骚扰,因为将军是我的故旧同僚,所以我才敢投入到你的麾下,接受你的教诲。现在因为父母未下葬,请求还乡尽孝。如果凭借为了增加信任就要求儿子告别家乡,派人作为人家的人质,中间又左右摇摆,这就是以亲人为诱饵欺骗人家,这是很没有道理道德的,也是要给您儿子带来危险的。将军怎么能够用这样的计策呢?”隗嚣说:“作为我隗嚣的将领,怎么能够一直留在故乡呢?该到什么地方去,就必须要去;何况还是我的儿子呢。”郑兴说:“将军您占据七郡的地盘,还拥有羌族的部众和军队,以德高望重享誉本朝,德行深厚,威望特高,在地方上则是身负使命的封疆大吏,在朝中则是鼎足大臣。我郑兴,不过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罢了,当然不敢深居在高位的地方。只是因为将军想追求进一步的发展,我不想自己跟随将军一起发达;因为将军追求进一步的发展,我又何必忧患要沾光呢。这就是我郑兴不忤逆将军的计策,但是不能急于求成。我郑兴也为父母请求,不可以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愿意留下妻子儿女,作为人质,以表忠心;我则就独自回去归葬父亲母亲。”隗嚣令郑兴和妻子儿女一起回家;于是,郑兴就埋葬了父母亲之后,守孝完毕,就东归来到了刘秀身边。建武帝认为郑兴非常宝贵,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就任命为大中大夫;自从郑兴受到刘秀的重用之后,西北地区天水一带,七个郡中的知名士人和有德行与威望的长者,大多投奔到建武帝那里去了。

    申屠刚,是汉文帝时期的丞相申屠嘉的后人,汉平帝时是一个郡的功曹。看见王莽专政,隔绝打压皇帝的亲信家族,感到很是不平。到了王莽要求全社会为之推举贤良方正人士的时候,故意惹怒王莽。因为对策文章之中有极端的言语,其中有几句话,言辞过激到了极点,比如:“人本来没有贤良和愚蠢的,没有不为抱怨的,奸臣贼子,就以之为行事的方便,不忌讳的诡变,实在是难以估计。现在之辅佐和顾命大臣,绝不是古时候的周公。陛下应该幡然觉悟,而派遣使者给中山太后传令,将其安置到另外的宫殿,有皇帝的命令时才来朝拜见;不能再让他专权了。还要下诏给冯家、卫家两个家族,将他们之中冗余的职位都裁撤,让他们执戟,亲自奉命保卫皇室,以防患于未然,以断绝祸患的源头。这样才能对上安定社稷平安,在下保全辅佐和顾命大臣们,在内密切亲戚关系,对外杜绝下流和世俗的贪权邪念乃至颠覆国家。”等等。上书奏报到太后那里,王莽自然是要看到的,因此命令汉元帝皇后下诏,迫使申屠刚被罢官回归田里。之后王莽顺利篡位,申屠刚就逃亡躲避灾祸,流亡到了河西之地,再辗转进入巴蜀之地,前前后后是二十多年了。等到听说隗嚣想背叛汉朝而依附蜀中的公孙述时,就劝说隗嚣说:“我听说百姓所归顺的人老天就会成全他,百姓所叛离的人老天就会放弃他。我想本朝建武帝躬行圣德,兴举义兵,恭奉天意惩戒恶人,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百姓无不夹道欢迎,这真是上天所赐之福,不是人力能做到的。将军应当向上顺应天意,向下报答人民的期望,为国立功,和平解决统一大业的问题,才可以永远高枕无忧。遭人嫌疑的事,圣人是绝不会做的。朱鲔害其兄刘縯而建武帝不以为嫌,胸怀之广无以伦比;以将军你的威望,既使远在千里,您的一举一动,能不慎重小心吗?现在玺书几次下达,委以国是昭示信用,想与将军共同承担吉凶祸福、实现国家的统一。老百姓彼此交往,商旅往来,尚且还有至死不违反诺言的信用承诺,何况是大国的君主呢!现在你到底怕什么,到底又想要什么呢,为何又这样久疑久拖不决呢?一旦有意外之变,对上您辜负忠孝之士,对下您愧对当世贤众。上天的预言没有到达时,当然是虚语,但一旦到达,又来不及了,所以我用尽忠言极力劝谏您,希望得到接纳。愿您反复思考我的谏言;不要失去了良机而不知道,就太可惜了。”隗嚣不接受,最后终于下定了决心,开始了叛汉而依附公孙述的举动。

    班彪也见隗嚣不听至理之言的劝告,就知道他一定会失败,于是就到河西避难。西北的窦融见班彪才华出众,非常礼遇他。

    窦融,字周公,是扶风平陵的人;幼年时候就成为了孤儿。王莽居摄年间,是明义侯王俊的司马,随军向东打击翟义的军队,还带兵攻打槐里,以军功显赫被封为宁武男。他的女儿就是王邑的小老婆。窦融家住在长安城中,窦融以结交游侠和英雄豪杰最为著名,然而对待父母兄弟姊妹都很好,赡养着能力很差的弟弟,在朝内修学问行仗义之举。等到汉朝的兵马兴起时,跟随王邑的大军打仗,参加了昆阳战役,之后吃了大败仗。后来被任命为波水将军,带领军队到新丰驻扎守卫。等到王莽败亡之后,窦融带领军队投降了更始帝的大司马赵萌,赵萌任命窦融为校尉,很看重他,就推荐窦融做了钜鹿太守。窦融见更始帝刚刚被拥立,地位不牢固,东方还有很多势力很强大,就不想出关,因为他们很多代人都在河西生活做官,知道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和风俗,因此对他的兄弟说:“天下安全还是危险都还不知道、形势也不明朗。河西殷实富足,黄河是这一带的天险、很稳固,张掖等地是我们的属国,拥有精兵万骑,一旦形势变得危险了,我们就封堵天险河道、守住关隘,完全可以自行守卫住这一方土地人民,这是一个可以世代相传的地方啊。”窦融的兄弟们都认可他的说法。窦融于是天天央求赵萌,希望能够让他辞职让出钜鹿郡,到河西去做官。赵萌向更始帝奏明窦融的想法和要求,更始帝同意了;于是,窦融就被任命为张掖属国的都尉。之后,窦融就将家属迁移到河西地区。窦融到河西之后,安抚结交那里的英雄豪杰,抚慰怀柔那里的羌族部属;这些地方的人都很高兴,接受了窦融的统领,河西也就安然的归顺了他。当时,酒泉的太守梁统,金城的太守厍钩,张掖的都尉史苞,酒泉的都尉竺曾,敦煌的都尉辛肜,和那些州郡里面的英雄才俊,窦融都与他们保持着友好的交往,关系非常密切。到了更始帝失败时,窦融就和梁统等人计划后商议说:“当今天下纷扰昏乱,还不知道所归在何方,河西在羌胡中属于重要位置,如果不同心协力对待外敌入侵,就不能够自我守卫。如果大家相互帮助、集体保全,实力就会强大,只是没有一个出来组织领头是不行的。现在,我们就需要推选一个人作为大将军,带领大家的军队和部众,共同保全这五个郡,再观察形势的变化之后做出决定。”商议之后,确定了选举一人统领的决议;但是,大家都很讲礼,相互谦让,所以就没有一个结果。最后,大家都以窦融世代任河西节度使,为官吏和老百姓所敬重,威信也高,是人心所向;于是就推举窦融任职河西五郡大将军,行使大将军的职权,统御河西大地。这时,武威的太守马期,张掖的太守任仲,就孤立没有依靠了,就一起上书窦融,向他报告说自己无能,要隐去,之后二人就放弃了太守大印和绶带离开了。于是,窦融就任命梁统为武威太守、史苞为张掖太守、竺曾为酒泉太守、辛肜为敦煌太守、厍钩为金城太守。窦融居住在属国,像过去一样任都尉的职位,设置随从官员和队伍,监察五个郡的动向。

    河西人民风俗质朴,性情豪放,而窦融等执政也宽泛和善,上下一致相亲相爱。人民安居乐业,平和富有,悠闲自得;各州郡都养马练兵,练习战术和骑射,演习战时的烽烟警示,提高民众的战争和防备意识。羌族兵马和胡人冒犯边塞,进行抢夺和掳掠的时候,窦融就亲自率领军队上阵,将其击破打败;一旦有了战争,五个郡都出兵相互救援,一切听从窦融的调遣,就好比一个国家一样的和谐协调有度。后来,匈奴出兵惩罚翟义未成,就很少来侵略和盗窃了,羌族和胡人都对窦融表示诚服、臣服、亲近和归附。等到建武帝即位的时候,窦融等五位州郡的长官都内心向东,表示愿意归顺刘秀的政权。然而,因为西河地区阻隔遥远,不能自己和建武帝相通。因为这时隗嚣归顺了建武帝,于是就顺从隗嚣接受建武帝为正统,隗嚣也因此都给予了窦融等将军的印信和绶带。

    话说隗嚣,其实一直处于观望态度,在外面顺从民心和百姓的愿望,可是内心却怀有异志,便派遣辩士张玄到河西游说窦融等。张玄来见窦融,窦融就说:“以前听闻隗嚣将军斩杀了子阳的来使,又派遣儿子隗恂到雒阳作为人质侍候建武帝,算是竭尽忠诚了吧,隗嚣将军和建武帝书信反复往来,恩情和大礼都很隆重真挚。最近有听说用武将王元的谋划,拒绝归顺建武帝的谏议,派遣边疆壮士戍边,为何不坚守当初的志向和忠贞的决定呢?导致中途改弦易辙到这种地步呢?”张玄笑着对窦融说道:“将军自己审视审视吧,凭借你的智慧是否足以知道未来的结局,势力是否足以避免被灭绝呢?”窦融回答说:“我当然不能做到这些。”张玄说到:“那么就要顾及到以自已所不能的,将所能的责任交给别人;将自己智力和势力所不足的,交给别人去思考和执行?我张玄请求为将军筹划一下吧。当初,更始帝的事业不是已经已经称帝做成大事了吗,但是几年就灭亡了,这就是刘家一姓不再兴旺的明验啊。现在既然已经有了主人,就应该忠诚的作为下属行事,一旦失去主人的管束和礼制后,自己就叫自己失去了权柄,以后就有被灭亡的危险和命运。到了那个时候,既使后悔也来不及了。现在豪杰竞相争逐,谁胜谁败还没有定论,我们都应当各自占据土地和人民,和陇上的隗嚣及蜀中公孙述一道,在上为六国大小,在下也不失现在尉佗的位置。”窦融思考了一阵子,还是不想答理张玄。于是,窦融召集豪杰和五位诸太守商议,其中的几位智者都说说:“汉朝承接尧舜的运数,历数延长了。现在的皇帝姓号,是见于图书的,来自前世的精通博物道术之人,已解释清楚了汉朝有再受天命的符谶。就是以人事来论,现在称帝的有数人,但是还是雒阳的刘秀土地最广、甲兵最强、号令最明、民众最服。我们观看符命后再察看人间的大事情,其他姓的人还是不能担当天命作为皇帝的。”各郡的太守都各自请有宾客讨论,都是大同或小异。窦融小心翼翼的精准讨论规划,再与班彪深入研究,最终还是决策东向,向刘秀表示臣服;于是派遣长史刘钧带着书信和马匹向建武帝表示归顺。因此,也就拒绝了张玄的说辞了。

    建武帝听说河西治理的很好,郡内百姓都很富裕,也很和平,商贸往来不绝,与胡人、羌族都交好,土地位于天水和蜀中之间,一直就想招抚他们。现在见窦融派遣的长史刘钧到来了,心里非常高兴。双方相互答礼完毕之后,就设宴招待,宴会规格很高。之后,刘秀就派遣使者和刘均一起回访河西,赐给窦融玺书说:

    “我特地下诏:任命窦将军行使河西五郡大将军职权,赐予你为藩属国的都尉,劳烦你镇守边关的五个郡,兵精马壮,仓廪府库充实,老百姓富裕安康,对外则抵御羌族和胡人的来犯,在内则让老百姓享受福祉。你的威信和德望我一直有耳闻,我对你寄予厚望,只是路途遥远、道路隔塞,所以没有派人来拜见你。你的长史刘均所敬奉的书信和马匹我都收到了,我深深感知你的一片深情厚意。现在益州有公孙子阳,天水有隗嚣将军。如果哪一天蜀中公孙述和我汉朝交战,将军你左右权衡,你的态度就决定着战场态势,孰轻孰重,将军自然是知道的。由此说来,我想你已经有雅量和判断了!一切的事情都和你的长史有所交代,你的长史也看了雒阳的情况。将军是知道的:王者的失败和兴起,千古在于机会。你想立桓、文风范,来辅佐一个诸侯国,就应当勉励士卒勤于功业。有人想三分天下形成鼎足之势,或连衡或合纵,也应该以天势地利人和来定。现在,天下还没有统一,我与你被隔绝在不同的地域,并不是想要相互吞并对方的土地。你派来的使者中,必定有希望你跟随隗嚣效法赵佗,依靠隗嚣七郡的地盘称王的吧;对此,我们暂不做评论,自己按照自己合适的方式去选择吧!我以黄金二百斤赐给将军,简单的和你聊上几句,请不要厌烦我啰嗦了;我们后会一定是有期的!”

    因此,建武帝任命窦融为涼州牧,并带来了印信和绶带。皇帝的玺书到来窦融那里,河西全部都惊呆了,都认为刘秀作为一个天子,在万里之外也明显地看见了天下的大势所驱;所以都是欢天喜地的。窦融又上书向刘秀说道:“前次派遣刘钧到陛下那里,口述了河西五郡愿意服从你领导的事情。我们是以最真实的情况向你报告的,没有任何隐瞒和芥蒂,而你给我们的玺书则盛称蜀汉二主,三分鼎足之权,任由隗嚣、公孙述的阴谋分裂天下、分疆裂土,我自己以为感到很悲伤心痛。臣窦融虽然没有多大见识,但是还知到利害关系的,还是知道顺从和忤逆的差别,我怎么可能背弃真正的天下之主人、而去侍奉奸诈虚伪的小人呢。废弃忠贞的节操,而暗地里干着颠覆大王的事情,放弃已经修成的基业,去奢求无希望的利益,是我所不齿的,我也是永远不会去干那样的事情的。这些事情和简单的道理,既使是去问山野村夫,也知道该皈依何方,这就是我自己为何独独对你非常用心的原因。顺应大流和天意,才是正确的道路。我是不会和忤逆天意的人同流合污、分裂国家、谋取私利的。”

    接到窦融的答复书信之后,建武帝又赐给窦融新的书信,对其表达了深深的勉慰感激之情,对他的顺应民心天意表示充分的赞许,同时对他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表示欣慰;激励他坚守一方土地,等待即将来临的天下一统;因此否决了自己为了安慰他所说的三足鼎立看法;说那些不过是之前所说的客套话。其实大家都知道,那是建武帝在试探窦融内心所说的,现在窦融已经很坦诚了,所以建武帝也放下心来,不再客套了。

    建武帝六年的春天,山东江淮等地都被平定了,各位将领回到京师休养生息。三月间,公孙述派遣田戎、任满对荆州进行攻打,沿途烧杀抢掠,荆州受到极大的震动和浩劫;公孙述原来是反对劫掠和烧扰百姓的,但是他的部下却干起了这样的事情,即使是这样,田戎和任满还是没有把荆州攻打下来,就带兵离去了。公孙述对此很不满意,不断寻找机会东出三辅大地。

    建武帝长期在打仗的岁月中度过了很多年了,打打杀杀的日子太苦了,也看到了战争带给人民的创伤和苦难,天下因为打战而民不聊生的事情,比比皆是。所以,在隗嚣派遣儿子来雒阳作为人质、公孙述也在遥远的蜀地边垂驻防重兵时,建武帝就对诸将说:“就将隗嚣、公孙述这两个小子置之度外了吧;只要他们不惹事,我们就平安度日、享此太平时光吧;不要再害苦百姓了。”因此,让各位将领在雒阳修养,将部队安置在河内守卫;老弱病残的军士就转业地方,专事农耕,恢复生产,增加税负;也让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过上太平的日子。

    河西窦融归顺,使得建武帝有了底气;好比来自河西的隗嚣的一条臂膀被砍断了。正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天欲晴而地要暗动。隗嚣和公孙述却为了利益而争斗不止,使得建武帝不得不下定决心实现最后的统一战争。

    开启天水和蜀中的战役之后,又是几年苦战,汉武帝也损兵折将,又打了七年的大战,才最终平定天下,可见统一来之不易啊!

    那么,建武帝是如何平定隗嚣和蜀中的呢?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文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