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兴大汉:刘禅不思蜀 » 第24章 阿斗定然是想朕了!

第24章 阿斗定然是想朕了!

    诸葛亮当然不同意刘禅的想法,毕竟那是刘禅的,不是诸葛孔明的。

    对于这一点,其实刘禅自己也是心知肚明的。

    相比较于自己的非此即彼来说,自家的相父那才是真正的高人手臂。

    而现在,这位大汉丞相更是一点一点告诉刘禅,自己到底是怎么做的。

    “殿下所想的并没有错,若是百姓全都去做那买卖之事,荒芜农田只是其一,黔首之人也不是愚笨之人。

    他们只是没有我等的见识,却并不是没有我等的能力和手段。

    若是那天下的黔首都开始学会做这买卖,算计利润,那日后就算是他们还在继续农耕,我等想要从他们的手中收取税赋也是极难。

    他们并非是恶徒,但若是能够耍些手段让自己少交一些税赋,让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一些,这终归是没有错的。

    这与大义无关,甚至与人心都没有关系,只是这天下的无奈罢了。”

    诸葛亮先是认可了刘禅的话语,但还没等刘禅开口,他就再次开口说了起来。

    “但是亮却有亮自己的想法。

    正所谓重本不抑末,亮其实这些年已经在蜀中之地下令开始推行蜀锦之事了。

    只不过殿下这些年未曾进入朝中,而麋芳更是背弃大汉多年,才对此一无所知罢了。

    为了做这件事情,亮给家中内人写了一封信,让其在家中种上桑树八百株,陛下在宫中也同样是如此。

    正所谓上行下效,陛下和亮都如此了,我大汉的官吏自然跟从,而这下面的属官胥吏,乃至各地的世家豪族以及各地百姓也会逐渐跟随。

    这几年蜀锦并没有太大的增长,但是种桑养蚕之人已经多了十余倍。

    之后亮在南征之前,也再次上疏陛下,请陛下下令天下《言锦教》。

    并且直接说明了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至于这耕种之事,之前亮也已经说了。

    不占农时,不尽家资!

    亮给了这蜀中黔首选择的机会,也告诉了他们并不是一定只能选择其一。

    只要给了他们活命的粮食,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希望,那么他们自然会随遇而安。

    用蜀锦来从曹魏和江东夺取大量的钱粮,然后再用钱粮填充军中。

    如此一来,我等自然不用再继续给百姓添加重税,他们也自然愿意继续耕种从而积蓄家财。

    他们只是在纺织蜀锦而不是出售蜀锦,最后的利润仍在朝廷手中,如此也不用担心百姓民心不附。

    殿下以为如何?”

    “这...这自然是极好!”

    刘禅看着面前的相父目光灼灼,按理来说这都已经是第二次听到见到这种事情了。

    但是很不幸,上一世他的确是知道自家的相父将这件事情做的很好,但...到底多么好,他还真是没管过。

    毕竟别说诸葛亮具体是怎么做的了,就是那写着“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的《言锦教》他都是看都没看直接给批示过了。

    反正只要是他相父给他的,一律通过,这也不是什么秘密了。

    谁能想到这里面还有这些东西。

    甚至,刘禅在这一刻,心中竟然生出来了一种想法。

    “相父,那若是孤这般做,也是可以的么?”

    “......“诸葛亮在这一瞬间竟然难得的沉默了下来,他似乎在考量着什么,最后还是有些僵硬的摇了摇头,“若是如今的殿下还是不要的好。”

    “额....为何?”

    “殿下做不到,甚至...殿下到了最后恐怕都懒得做了。

    想要做到这件事情那就必须时时刻刻盯着各个地方,这其中利润之大就算是朝中重臣也未必就不会动心。

    可上下其手的地方又是何其之多。

    如果一个不慎落入有心人之手,那恐怕...”

    “好了丞相,莫要继续说下去了。

    孤不做!”

    刘禅都没听完诸葛亮将话说完,就已经在自己的心里给了自己一巴掌。

    闲得没事儿给自己找什么麻烦,这种事情是自己能够做得么?

    简直胡闹!日后万万不可再有这种荒唐的想法了。

    还要盯着那些人,还要时时刻刻的在意...太吓人了!

    看着刘禅那说放弃就放弃的样子,诸葛亮也是张了张嘴巴,最后无奈的摇了摇头。

    “罢了,殿下既然那都如此说了,那....那就这般吧。

    不过亮还是觉得,殿下最近的进步很多,日后殿下定然是一方明主仁君。

    这等事情....”

    “这等事情孤想都不会再想,丞相你快快放弃吧。”

    刘禅再次打断了诸葛亮的话语,然后快速给自己塞了一块南中特产的炙肉,非常满意的哼了起来。

    这种滋味,当真是美妙极了!

    只不过看着那已经闭上眼睛开始享受的刘禅,诸葛亮的心中第一次有些...想要动手的冲动!

    “殿下身边的先生,是需要换一批了。

    只可惜益德不在了,否则让益德教导殿下,那定然是...那定然是极好不过的!”

    诸葛亮与刘禅这一路上算得上是走走停停,半个月的路程生生走了三个月之久。

    沿途将这半个益州都巡视了一遍,也保证了若无天灾的情况下,大汉定然可以再次迎来一个丰收的年景。

    让大汉再次积累出足够的钱粮,为日后的匡扶汉室,积攒下足够的家业。

    而在这一路上,诸葛亮也是抓住一切机会,想要好好教导一下这位殿下的治国之道。

    但一次次的教导,一次次的失败,终于让诸葛亮明白了一个道理。

    这位殿下天资聪颖,什么东西都可以说学的极快。

    但...怎奈何他是一个字儿都不学。

    而且还具备想忘就能忘的特殊本事!

    这一路上诸葛亮都快倾囊相授了,而这位殿下竟然就记住了沿途各地的美食和特产....简直过分!

    但大军即将回转成都的时候,那消息已经抢先一步传入成都皇宫之中,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