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末英雄传说 » 第五章 济世

第五章 济世

    新历180年,七月廿六,李澈迎来十八岁的生日,也是他行冠礼的一天。

    古人行冠礼为二十,但如今士子远行游学,多在十八,故许多士子也是十八岁行冠礼。

    即使许多传统的氏族-家庭社会在愈发势大的城市单元社会的冲击下逐渐解体,但是如冠礼这些古老的仪式依然保存了下来。

    李澈家就是历史转折中的例子。李澈的祖辈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村子里基本都是同姓。

    李澈的父亲李加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被冲上了岸,成为村里第一个举人,据说当年宴席就摆了几十桌。李加大学堂毕业后,进入大明南洋公司,当了个技术主管,在朋友的介绍下娶了同在南洋公司当财务管事的马画。

    随后李加和马氏在受益于南洋贸易而繁荣的邕州城内安家定居,除了过年回村探望父母外,基本脱离了曾经的乡村社会。李加是如今许许多多城市中产的例子,他们来自于传统的乡村“旧社会”,又因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而进入城市“新社会”。一方面他们比祖辈生活更加富裕,一方面仍然带有过去的烙印。

    相比于生活在风云动荡中的父辈,李澈从出生就生活在城市中,安稳地渡过童年、少年和青年,对沿袭下的许多传统自然地感到不解。但相比于吴虚对传统的激烈讥讽和反抗,李澈更注重从文化延续和文化变迁的角度去考量。

    在父母感慨和欣慰的目光中,李澈郑重地戴上了小冠,从现在起,他是要正式承担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成年人了。

    “冰清玉润,优游涵泳,就给你取字清涵吧。”父亲拍着他的肩膀道。

    简陋的冠礼完成后,李澈和父母坐在一起研究要报的学堂。

    大明的教育中心大体上只有两个,首都北京和南都金陵。

    北京有全国乃至世界最顶尖的两所学堂——前身为国子监的京师大学堂和由皇家出资开办的华夏—大明学堂,简称华明大学。除此之外,北京还有诸如国立文学艺术院、京师师范大学堂等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学堂。

    南京也毫不逊色,有金陵大学堂、震旦大学堂、交通大学堂、国立济世大学堂等学堂。

    毕业于北京名校的士子深受北京政治氛围浓厚、讲求务实等风气影响,被称为“北士派”。毕业于金陵名校的士子,多带有江南自由开放气息,被称为“南士派”。除此之外,有些省学也不差,比如国立武汉大学堂和四川省学。

    以李澈目前的排名来看,他就读于金陵和北京的顶尖学校基本不可能,毕竟这些学校在广西这等偏僻边地,只招收个位数的举子。他只能从国立武汉大学堂、济世学堂、国立经济贸易学堂等中上游学校中选择。

    在一番斟酌和讨论后,最后李澈亲手选择了国立济世大学堂。

    济世大学堂一百多年前由德国人莱布尼茨开办。莱布尼茨访华后,心慕大明不同于家乡神圣罗马帝国的统一、强大和繁荣,留在学风开放的金陵讲学,吸引了大批士子。在忘年交郑板桥的支持下,开办了“德意志”学堂。

    后随着学堂规模的扩大,朝廷将德意志学堂收归国有,改名国立济世大学。

    济世大学各学科均有不错的实力,特别是在理工科方面,而且拥有大量来自奥地利帝国和普鲁士王国的留学生,是中德文化交流中心之一。虽然大明人多半看不起土包子德意志人,但是不得不否认来自德意志的莱布尼茨、康德、歌德、席勒、赫尔德、莫扎特等人都对大明文化的繁荣作出过不可估量的贡献。

    夕照下,踩着斑驳的树影,李澈拿着志愿填报表走向青山学堂。三年弹指一挥间,他竟觉得离中学岁月已经很远。望着写着“青山书院”的牌匾和下面“欢迎一八零级新生”的横幅,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是他已经不属于这里。

    推开教室门,叽喳嘈杂的人声,青春洋溢的笑脸,粘稠湿热的空气,一如三年的每一个夏天。但对许多人来说,今天的再聚是互相人生中的最后一面。今天过后他们交集的命运将再次分叉,就像两条平行的线。

    李澈坐在位子上惆怅地望着谈笑的人群,想着这里大部分人以后大概只会是某个县衙的算账、捕快的吏员,或是某个公司的小职员,当然,也可能包括他在内。并不是轻视朝夕相处的同学,他只是感慨于不同人生间的交错。

    在其他同学眼里,李澈是个待人温和,处事果决,才貌俱佳,但是性子冷淡的才子。并不热衷于社交的他很多时候在班里格格不入。但无论互相怎么看待,他们的青春已经由老师刚下发的成绩单盖棺定论。

    “喂,都要毕业了,没什么对我想说的么?”李澈的同桌笑盈盈地看着他,捏了捏他的脸,一如昨日。

    李澈微微一笑,摇了摇头,然后不再言语,只是望着课桌上的树影发呆。

    待交上了志愿填报表,李澈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教室。压抑、沉闷亦或是热血、温馨都被他抛在了身后。

    教室外,遇到等待他的吴虚,两人肩并肩走在红了半边的天穹下。他们都沉默不语,不知是感受到冥冥之中的沉重还是青年的故作深沉。三年前他们在一场斗鸡中相识,后来成为臭味相投的知己,斗鸡走犬、听曲看戏、臧否人物、交流思想、谈论天下,他们紧密交集的命运未来一定会再次交错。

    “前路珍重。”校门口,两人互相拱了拱手,简短地道别。

    身后的大门向他们关闭,未来的路已在脚下。

    有朝一日,宏伟的理想将使他们的道路再次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