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李白这一生 » 第一百零二章 金陵怀古

第一百零二章 金陵怀古

    崔成甫说,杜甫在天宝五载(746年)已到长安,次年参加了制举考试。但此场考试却无一人及第,李林甫上奏皇帝说:“野无遗贤。”因此,杜甫现在长安生活较为潦倒。杜甫听人说,李白已经到了金陵,便托崔成甫转交给李白一封信,信中有杜甫写给李白的一首诗,《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诗中,杜甫对李白诗思之敏捷和诗歌水平之高,做了高度的评价。说李白之诗天下无敌,其飘逸之风超然出群。他在长安思念着远在江东的李白,就像渭北的春树和江东的暮云一样,远隔千里,两地相望。他很想再和李白举酒论诗,重温他们在梁、宋、齐鲁之游的快乐时光。看到这里,李白感动不已,深感此生得此一知己,足矣。

    金陵是李白中晚年生活的主要之地。他对金陵这个六朝古都是深有感情的。他作有《金陵三首》《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金陵白杨十字巷》《劳劳亭歌》《金陵歌送别范宣》《月夜金陵怀古》《登金陵凤凰台》等诗。其《金陵三首》曰:

    其一

    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

    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

    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

    醉客回桡去,吴歌且自欢。

    其二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

    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

    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

    空余后湖月,波上对瀛洲。

    其三

    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

    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

    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

    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

    这三首诗,描绘了金陵这个六朝古都由极度繁荣昌盛、虎踞龙盘之险,到如今的六朝相继而灭,只剩下了荒台古丘、残砖败瓦,由当时人口百万户的煌煌帝都,变成了一座人烟不到十万人家的古城遗墟,只有钟山等还有些东都洛阳的影子,心中十分感慨。他写了这三首诗,还嫌不过瘾,于是在登凤凰台时又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1]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在这首诗中,李白前六句是写景与怀古,是感慨金陵的沦落,以及开阔苍茫的自然景致;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对朝廷的思念和对时局的担心。此诗相比《金陵三首》更进一步,不仅对六朝古都金陵城的历史没落感到伤心,还有对当今大唐命运的担忧。他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以浮云蔽日作喻,直刺当今朝廷为奸贼小人所蒙蔽,国家前途岌岌可危,表达了由衷的忧愁。

    另外从写作方法上来讲,这首诗是李白有意和崔颢的《黄鹤楼》一诗暗中较劲。昔年太白游黄鹤楼时,见崔颢《黄鹤楼》诗,曾搁笔而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及今登凤凰台而题此诗,要与崔颢一竞高低。此说信然,李诗确系模拟崔诗。后人对二诗高低互有甲乙,或曰崔甲于李,或云李优于崔,或说二人各有优劣,不分甲乙,竟成诗苑一大聚讼。二诗优劣不好枉谈,然二诗意境却是不同的。崔诗旨在怀乡,而李诗却旨在忧国;崔诗写于开元盛世,而李诗却作于天宝年间中期,其时玄宗昏庸,小人当政,大唐之危机日益显露。

    此诗的首联“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二句,犹有崔诗《黄鹤楼》的影响,后面就不同了。颔联二句,由登览风景转为怀古。吴宫已为花草所埋,成为幽径;晋代衣冠已风流远去,变成古丘,是“悲江左无人”而叹南朝之兴亡也。颈联转入写景,三山半落、白鹭中分,惜江山寥落也。尾联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为结,则是对眼前大唐时局的感慨,朝廷已被奸臣与小人所把持,大唐前途堪忧。可见此诗比崔诗的“乡愁”更深了一层,故前人云“爱君忧国之意,远过乡关之念,善占地步矣”(瞿佑《归田诗话》卷上)。对比崔颢、李白二诗,可以看到,二诗都是律诗拗体。《黄鹤楼》上半首是古风,下半首是律体,是一首古风体的七律。而《登金陵凤凰台》是一首中二联对仗、全是律句但却为失黏的七律。七律失黏在盛唐时多见,是七律在过渡时期出现的现象,不为大病。王维的七律也多有失黏现象,后代诗家未见多责。其实,李白从形式上模仿《黄鹤楼》的并非这一首,而是《鹦鹉洲》一诗。而《登金陵凤凰台》诗,则是从思想、意境和技巧等方面欲与《黄鹤楼》争衡、对垒的创新之作,不能全等同于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