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位仙传 » 第九章 人心不足

第九章 人心不足

    帝都宇中城的内城中,一座古朴典雅的府宅坐落在距离皇城未央宫最近的地段,甚至如果站在府宅内的屋子上面,可以眺望到未央宫的宫墙内,宫墙内的殿宇亭台,花草树木,巡守禁卫,皆清晰可见,这座占地并不太大也显得有些年头的府宅,正是大晟当朝丞相……前任丞相赵够的官邸。

    这座官邸,乃是朝廷所赐,但并非是无偿赏赐,只是赐给在朝为官的大臣暂时居住,若是大臣被罢官或主动辞官亦或是致仕,都是要被朝廷收回去的,而这座官邸距离皇城未央宫最近,所以这座官邸的下一个主人,应该就是下任丞相了。

    因为赵够已被嗣皇帝今上卫起于内廷光明殿中当众罢免了官职,所以他便出宫回到了自己的官邸,此刻,他正跪坐在官邸的后堂内的书房中,默默地自斟自饮,品茗以消愁绪。

    虽说赵够被卫起罢免了丞相官职,但是今日以及往后的一个月内,朝廷最重要的事便是给大行皇帝卫中治丧,所以他也完全可以留在未央宫内廷中,甚至依靠多年为官的资历和前任丞相的威望,参与并主持大行皇帝卫中的国丧事物。毕竟赵够是卫中提拔任用的丞相,算是卫中的心腹大臣,君臣一场,参与大行皇帝卫中的治丧之事,谁也无可指摘,并且也不会有人认为他是因为眷恋丞相之位而不舍离去,毕竟卫起的熊孩子手段已经被朝中文武众臣领教了。

    而此时,大行皇帝卫中还未进行大殓,他便出宫回府了,很显然,这是对卫起罢免他官职的无声抗议,毕竟参与大行皇帝的治丧,是会被载入史册的。可是他的身份地位有些尴尬,说是当朝丞相,却已被罢免官职,说是前任丞相,可新任丞相的人选连个影子都没有,而卫起也绝口不提此事,所以,他算是前任当朝丞相,或者说当朝前任丞相。

    总之,他很不开心,特别难受,因为他被一个和他孙子年纪相仿的小皇帝给罢免了官职,在他看来,卫起连少年皇帝都不算,只能算是小皇帝、孺子皇帝,还未满十一岁,两三句话,就将他的仕途给断绝了。他都不记得他是如何回到官邸的,直到现在,赵够仍然觉得头脑有些昏沉,浑身乏力,双手也有些微微发抖。

    赵够回到官邸的具体时辰,他已经记不得了,应该是在午时左右,现在是什么时辰,他也不清楚。他独自跪坐在书房中,饮了一杯再一杯,幸好茶杯很小,否则他现在早该去如厕了。

    半晌,突然有人轻轻叩响了书房门,能进入后堂并敲响书房门的只有府中的管家,赵够不想被一些琐碎之事打扰,他此时心情很差,对谁都没有好颜色,便没理会书房外的管家。

    咚咚……

    过了片刻,敲门声又响了起来,赵够遂看向书房门口,语气不耐地开口问道:“何事?”

    “启禀老爷,大公子来了。”书房门外传来一个中年男子的声音,是丞相府中的管家,跟随赵够数十年,既是主仆,又似好友。

    “他来府中做甚?”赵够向书房外的管家问道。

    书房外的丞相府管家口中的大公子,便是赵够的嫡长子,也是如今关中赵氏的家主,族长,但仅仅是名义上的,他只是代赵够管理家族事物。

    “回老爷,大公子已经知道了您今日在宫中之事,有要事与您商议,您看?……”

    “唤他进来吧,没有我的允许,不许任何人靠近书房。”赵够沉吟片刻,看向书房门口,开口说道。

    “诺!”书房门外传来管家的应答之声。

    一刻钟后,书房门又被敲响,赵够遂说道:“进来吧。”

    一名约莫三十岁左右的青年男子步入书房,而后回身关上了书房门,来到赵够面前数步站定,躬身行礼道:“孩儿见过阿父。”

    “坐吧。”赵够示意儿子坐下,转而问道:“为父刚回府不久,你此时便过来,有什么事要与为父商议?”

    “天大的事!”青年男子方跪坐下在几案一侧,听到父亲问话,顿时神色微微有些激动,遂忍不住开口大声道。

    青年男子本名赵炅,后因其父在辽东国朝中为臣,而辽东国又改国号为“晟”,他父亲便将他的名给改成了“炯”,于是便成了赵炯。其实,不只是他,但凡在朝为官的文武大臣,他们本人以及家中子孙,家族子弟,凡名字中带有“日”字与“成”字的都改了名字,有的改为同音字,有的改为同义字,有的改为异体字,有的改为通假字,不一而足。至于名字中带有“晟”字的,自大晟改国号以来,已十余年,所以,如此长久的时间,他们的坟头草长势定然旺盛,如今想必已经很高了。

    “毫无城府,沉不住气!你都三十三岁了,不是十三岁!”赵够见儿子激动的模样,顿时怒从心头起,语气严厉地训斥道。

    “孩儿知错,阿父消气!阿父,孩儿真有天大的事与您商议!”赵炯连忙拱手施礼,开口道歉,同时向父亲解释事出因由。

    赵够瞥了儿子一眼,便继续拿起茶杯饮茶,饮了两口,说道:“说吧,什么事?”

    “阿父,您想不想继续做丞相?您想不想封侯?甚至封公封王?!”赵炯激动地面色微微发红,声音颤抖地说道,一双眼睛紧紧地注视着父亲的眼神和表情,想要从父亲的眼神和表情的细微变化中,揣测出父亲的心思。

    岂料,赵够的反应注定令赵炯失望了,赵够闻言,神色毫无波澜,仍自顾地品茶,好像完全不在意儿子所说之言。

    其实,他已经猜到了儿子的来意,只是,他心里特别矛盾,既怨恨卫起的无情,又有些怀念卫中在世时的日子,还有些感慨卫光在世时整日瑟瑟发抖,战战兢兢做官的日子。

    可是,卫光再霸道,毕竟也没有危及他的利益,赵够在卫光一朝时不仅官运亨通,而且还成了卫光留给卫中的砥柱朝臣,栋梁首辅。如今故人已去,现在赵够回想起来,卫光为人虽然霸道,甚至有些蛮不讲理,但是还真非吝啬小气之人,相反,卫光还专门将秦国的亡国之君追谥为皇帝,可见其心胸气度。

    卫中在赵够眼中就是最好的皇帝,既听得进劝谏,也有自己的主见,并且学识渊博,熟悉名家经典,更是善于治国理政,军政农商皆有其独到之处,凡公文奏章从不假手于人,也从不宠信阿谀谄媚的小人和近侍宦官,又能够平衡朝中各方派系和势力,安抚关中世家大族,最重要的是信任朝臣,无论是他这个首辅丞相,还是三公九卿之下的属官小吏,卫中都能够谦逊有礼,恭谨对待,从不以权压人,实为难得。

    对赵够而言,卫中惟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后宫除却皇后一人之外,再无任何妃嫔。这倒是彻底杜绝了后宫争斗,可是,皇后虽然从不干政,但是却只诞下一名男婴,也就是现在的嗣皇帝今上卫起。因为没有竞争者,所以卫起比起以往历朝历代的太子都要幸运,甚至,他可以说是中原有史以来储君地位最安稳的太子。大晟之前历朝历代未有皇帝,也没有皇太子,国家储君都只是王太子,甚至王太子之下的公子,卫起不仅是储君地位安稳,太子自身权势也极大。无奈,这天命太子,国家储君,却是个目中无人,无法无天的熊孩子。

    赵够心中矛盾之极,他既不想做出背主弑君之事,又不甘心大好仕途被一个十岁出头的小皇帝给彻底断绝。而且,方才儿子所说的那句话彻底触动了他,即便是官复原职,也不过还是朝廷首辅丞相,那与此前并无区别,却还要背负弑君之名,最多做一个挟君令臣,权倾朝野的权臣。但若是封侯,或是封公,甚至封王,那自然就另当别论了,他如今已年过五旬,丞相难道还真的能做到死吗?即便能做到死,他还能活多久呢?年纪越大,越惜命,越怕死,更怕身后无名,也怕无后继之人,若是得以封侯,那定然可以封妻荫子;若是得以封公,那定然可以封地采邑;若是得以封王,那……他不敢想下去了,因为他想到了十余年前的天下格局,九国并立,群雄争霸,涿鹿中原,定鼎天下……想到这里,赵够呼吸渐渐变得急促,面色也些微潮红,拿着茶杯的手也在微微颤抖,开国立业,再建新天,他不确定他能否做到,但是他心中的权力欲望最终还是战胜了良知和所谓的君臣纲常。

    赵够缓缓平复着自己的心绪,半晌,抬首看向仍然目光灼灼地注视着自己,等待着答复的儿子,开口道:“废话少说,说重要的!”

    “诺!”赵炯闻言,知道父亲已经改变了心意,下定了决心,做出了最正确的抉择,顿时大喜,连忙说道:“阿父,孩儿知您心中之苦,阿父莫愁!宫中戒备森严,且暗藏武道高手,所以孩儿已经秘密联络了一名武道高手,为人机警,绝对可靠,化劲宗师境界,普天之下,可与之匹敌者不超过五十人!阿父,如何?”

    赵够闻听此言,登时面露喜色,可随即便想到什么,脸上的喜色又退了下去,幽幽说道:“为父还以为是化劲大宗师呢……”

    “我的亲阿父啊!化劲大宗师如今早已绝迹了,就算真有那么一两个还活着的,肯定也躲起来了,我们也找不到啊!如果不是那莽夫杀得武林没落,江湖孤寂,如今我们也不至于如此被动,生死皆操于人手,若遇一夫作难,我等世家大族皆举族随之倾覆也!”赵炯神情惋惜地说道。

    “不准妄议太祖!没规矩!”赵够眉头微皱,训斥道。

    “您都准备刺杀他孙子了,还不准孩儿妄议,反正从小到大,您说什么都有理,孩儿听着便是……”赵炯心里不忿,遂小声说道。

    赵够见儿子如此不成器,顿时怒气上涌,开口骂道:“没用的废物,说你废物都是抬举你了!有些事可以做,但是不能说,即便做成了事,也没必要到处传扬,你深怕别人不知你我父子弑君夺权吗?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管好你那张破嘴!少说,多做,做成了,不需要说,别人也看得见;做不成,说得再多,亦为天下笑者!懂吗?”

    “孩儿知错,孩儿明白……”赵炯被父亲责骂一顿,顿觉有失颜面,脸色微红,低着头,不敢直视父亲。

    赵够见儿子开口认错了,便不再计较,转而问道:“你方才所说的那名武者,是何来历?有何根脚?是否可信?”

    赵炯听父亲问及此事,顿时又来了精神,遂回应道:“阿父,此人与卫氏有血海深仇,阿父大可放心。他姓韦,乃是原秦国武道国宗高手,他师傅便是原秦国武道国宗两大化劲大宗师之一的司理,被卫……被太祖诛杀于秦国雍阳宫中,据说是被太祖偷袭得手,三击毙命,死状堪称人间悲剧,惨不忍睹,话说太祖当时……”

    “为父教你告知那化劲宗师的底细,你怎么还给为父讲上故事了?他师傅再厉害,现在坟头草估计都齐腰了,你说那些有屁用,说这姓韦的!”赵够连忙挥手打断儿子说书的勃勃兴致,神色不耐地斥责道。

    “哦……那韦毒修炼的是阴毒武道,好像是什么什么手,跟他那师傅一脉相承,最是适合偷袭刺杀。此人晋阶化劲宗师已有十余年,与太祖是同时代的武道高手,太祖当时入秦宫诛杀他师傅时,他在西域,因此后来躲过了太祖的武林清剿。直到太祖驾崩前两年,他才回来中原,得知中原变故和他师傅的消息,他便返回西域了,本想晋阶化劲大宗师再来找太祖报仇,可惜他没机会了,而且太祖若是还在世,他也是个送命的。不过在化劲宗师之中,此人论修为能排进前二十,单论刺杀,能排进前三。”赵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听得老父亲只想给他一拳。

    “万一咱赵家以后没落了,你还能去茶馆说书,起码算是个营生,饿不死……”赵够有些无奈地看着谈兴正高的儿子,有气无力地自我安慰道。

    “是吗?阿父,您也觉得孩儿有这天分吗?孩儿近日正准备写本书呢,名叫《大晟英雄传》或者《大晟恩仇记》,此二者书名,孩儿还未定好。不过,待孩儿到时写好了,孩儿先送来给您品鉴……不是,指教,斧正……”

    赵够觉得,得子如斯,当少活十年也。当年儿子方出生时便异于常人,不喜哭,喜欢笑,当时他还觉得得子如此,父复何求,他总以为自己家儿子比旁人家孩子多点什么。待到儿子长大后,他仍然心存幻想,可是直到此刻,他终于明白自己家儿子比旁人家孩子多点什么了,多点了才情,同时也少点了智慧。

    赵够突然想到,有此后继之人,封侯、封公和封王好似意义并不大,因为这祖宗基业,赵家宗庙未必能传到第三代子孙,香火可能得断。不过,幸好,他还有嫡孙,如今嫡孙已经十三岁了,比这胸有才情气自华的儿子孝顺懂事得多,还是可以好好培养的。

    “阿父,您怎么了?您觉得孩儿取得书名不妥吗?这可是孩儿从十多个书名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但是这两个书名,孩儿都很喜欢,舍弃哪一个都觉得甚是可惜。阿父,您觉得哪个更生动、更妥贴、更合适呢?孩儿遵循您的意见。”赵炯满含期待的目光注视着父亲,若是父亲选择的,那他便不必再苦苦纠结了。

    赵够现在已经完全生不起气,这儿子记吃不记打,责骂千万遍,回头继续犯。

    见儿子如此期待自己给他取个书名,赵够沉吟片刻,开口说道:“依为父看,书名就叫做《大晟英雄恩仇传记》,如何?”

    “好!阿父果然就是阿父,当真天纵之才也!孩儿终于明白,孩儿为何能有如此才华,此皆赖阿父之遗泽啊!”赵炯顿时激动地向父亲深躬施了一礼,同时心中也暗感骄傲,有父如斯,当继嗣之幸也。

    “竖子!你满口胡言什么!”赵够还是被儿子所说之“遗泽”二字给气着了,顿时站起身来,走至儿子面前,一脚将其踹翻。

    “阿父,您为何如此动怒?孩儿说错什么了吗?还望阿父告知孩儿,孩儿必改之!”赵炯被父亲踹倒在地,复又爬起,继续跪坐着,抬首望着父亲,请罪道。

    “何为遗泽?何谓遗泽?啊?”赵够面色涨红,显然被气得不轻。

    “‘遗泽’就是遗泽,就是遗留给子孙后代的恩泽,包括身体发肤,品德性格,还有擅长之道,比如诗词歌赋和文章策论的天赋才华,就可以遗泽给后代,正如阿父遗泽与孩儿,正是此理也。”赵炯神色认真地解释道。

    “我去你阿母的吧,滚出去!”赵够上前又是一脚,而后走至书房门口,回身看向被踹翻的儿子,命令道:“将那个韦毒子时带来,出入务必谨慎,回去写你的《大晟英雄恩仇传记》去吧,滚!”言罢,打开书房门,便走了出去。

    待父亲走后,赵炯慢悠悠地从地上起身,伸手拂去衣裳的灰尘,叹息一声,轻声自语道:“‘遗泽’不是遗泽吗?难道是遗忘的恩泽……是也!阿父是要我莫忘他的恩泽,故而不喜‘遗泽’二字!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人还活着,就开始为身后事做打算了,可阿父只是希望我莫要忘记他的恩泽,此事于我何其易也,于阿父却何其难言也……遗泽……”

    …………

    夜幕初降,皇城未央宫内廷,此刻各处殿宇尽皆灯火通明,无论何处皆点起长明灯,此灯昼夜不熄,有专人按时增添灯油,直到大行皇帝卫中下葬陵寝,此灯方熄。

    从皇帝的内廷办公之地光明殿,至皇帝的寝殿乾安殿,皇后的寝殿坤宁殿,太子的寝殿日月殿,公主的寝殿珠玉殿,太后的寝殿永寿殿,以及其他空置的殿宇,尽皆灯火长明。

    此刻,内廷乾安殿的前殿书房内,卫起正在整理父亲的遗物,他看着书房内堆积如山的竹简、丝绢和黄纸,暗自感到头痛不已。

    这些东西自然不必卫起亲自整理,只不过,他想带走一件父亲的随身之物,以作留念。可父亲在阿母逝去后下葬陵寝时,将随身所有也是仅有的一块玉佩陪葬给了阿母。卫起只能来父亲的书房中翻找,只要不是竹简和黄纸,什么都好,如果什么都没找到,那他只能选择带走几张父亲写过字的丝绢,以及父亲生前用过的酒樽和茶壶与茶杯了。

    其实,作为皇帝的卫中,从未动用过分毫国库中的钱粮财帛,反而经常用皇帝的内帑私库增补国库,而卫中除却读书与写字之外,再无别的喜好,故而,他的遗物除却书,便是书法字帖。至于金银珠玉,琉璃玛瑙,珊瑚琥珀,丝绸蜀锦这些,卫中一样没有。他是大晟整个天下最富有的人,因为他富有四海;他也是大晟整个天下最贫穷的人,因为他贫穷无物。

    卫起来到书房中已经有两个多时辰,直到现在,还是没有找到能令他心满意足的父亲遗物。

    他正欲放弃寻找的时候,身后突然传来妹妹的呼唤。

    “兄长,您看,小妹找到了什么呀?”卫巧手里拿着一页色如玄妙、薄如蝉翼的玄奇软纸,小手不停地挥舞着,在向兄长炫耀。

    卫起转过身,看向妹妹手中的那页奇纸,他记得,那页奇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