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忆梦长安 » 忆梦长安;长安后记 第六章;清朝始末

忆梦长安;长安后记 第六章;清朝始末

    清朝始末1

    他是北方草原的雄鹰,能征善战骁勇无敌。

    他是后金的建立者,清朝的奠基人。

    他统一了女真族各部,起兵反明。

    然而,戎马一生的他却败在了一个从未打过仗的书生手中,带着耻辱与遗憾永远的告别了他的江山。

    他就是被称之为;天可汗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559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出生于建州地区,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一个满族奴隶主家中。祖父、外祖父及父亲都是建州指挥使,因外祖父反叛明朝,被明廷所杀,其祖父及父亲也受牵连被杀,努尔哈赤和弟弟舒尔哈齐侥幸逃脱,后被明廷封龙虎将军,命努尔哈赤承袭建州指挥使一职。

    而后努尔哈赤利用祖父及父亲所留下的兵士,开始了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他采用先内后外,先弱后强,远交近攻等策略,首先统一建州本部,随后夺取东海部及海西部。

    起兵之初,努尔哈赤在建州女真族中势力最弱,但在他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兼并扩张。在三十余年的努力下,最终统一女真各部,成为八旗共主。

    1603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今辽宁省新宾县永陵镇,开始修建城堡,又增修外城。

    1616年,努尔哈赤正式称汗,建元天命,被尊为;英明汗,又称;天命汗,改赫图阿拉为;兴京,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1618年,努尔哈赤正式起兵反明,对明朝腐败不堪,备受压迫统治的各部纷纷响应。努尔哈赤亲率两万大军直下抚顺,明军守将投降,而援军也全军覆没。

    1618年七月,努尔哈赤攻陷抚顺,辽东,清河等地,一路高歌猛进,军事发展令明廷震惊。

    1619年,明廷发动大规模灭金战争,兵分四路直逼赫图阿拉。然而,努尔哈赤集中兵力,采用各个击破的战略,双方在今抚顺东浑南岸的萨尔浒展开决战。

    明军占据绝对优势,然而却惨遭大败,仅仅四天,后金便粉碎了明军的进攻。萨尔浒之战也成为了明金关系的转折点,明朝失去了进攻的能力,对后金采取防御措施。

    明军大败后,后金实力大增,政治野心和掠夺欲望也随之增长,乘胜攻克开原,铁岭,叶赫等地,废弃明廷律法,改用;天命金国汗印,自此扬威天下。

    一个泱泱大国明朝,却被一个小小的后金政权所制衡,其根本原因还是此时明廷的腐败,君王昏庸,沉迷酒色,骄奢淫逸,铺张浪费,大造宫室,滥行赏赐,官僚贿赂,腐朽不堪,争权夺利,宦官专权,致使人心思变,民变迭起,兵变不断。

    为了挽回败局,明廷起用熊廷弼为辽东总领,熊廷弼整顿军纪,督造战车,修缮城池,精心部署,暂时遏制了后金进攻的势头。

    然而,明廷皇室政权的频繁更迭,致使政局动荡,党争加剧,熊廷弼在明熹宗执政间被排挤后罢免,袁应泰代之。

    袁应泰任意撤换官职,任用亲信,改变熊廷弼防御固守方针,导致军心动荡,前线大乱。

    努尔哈赤抓住这一时机,于1621年,倾尽后金之兵力,分兵八路先后攻克奉集堡、沈阳、辽宁、广宁等地,突破了明军辽河防御。随后,对占领地区进行治理,镇压反抗势力,训练军队,发展生产。

    1625年,努尔哈赤将都城迁至沈阳,进一步巩固辽沈地区的统治,为大规模攻明打下基础。这一时期,明朝于后金处于对峙状态。

    而明廷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势力,因与辽东抗金将领孙承宗发生不愉,故而处处弹劾极力排挤,孙承宗被罢免后,高第继任。

    高第胸无远略,肆意改变孙承宗抗金策略部署,致使孙承宗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

    袁崇焕抗命不从高第撤退至山海关内的战略,执意坚守孤悬于山海关外的宁远城。

    努尔哈赤得知高第撤退至山海关内,熟知此人弱懦无能,便乘胜西进。

    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大军十三万西渡辽河,长驱直入抵达袁崇焕固守的宁远城。然而,龟缩在山海关内的高第拥兵自重,坐视宁远孤城被围而不救。

    当时宁远守军不足两万,袁崇焕前临强敌,后无援兵,但其临危不惧,集将士激以忠义,将百姓尽迁入城,以身作则,誓死守城。

    努尔哈赤率大军激战三日,遭到猛烈轰击,伤亡惨重,努尔哈赤也被大炮炸伤,被迫撤退。

    这是明朝与后金交战以来第一次大胜,也是努尔哈赤四十三年戎马生涯中第一次失利。年近七十岁的努尔哈赤难以承受宁远之败的打击和耻辱,忧愤成疾,致使病体愈加严重,不久,于1626年八月病逝。

    清朝始末2

    努尔哈赤之死,使得明朝面临的紧张局势暂时得到了缓解,但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并没有善罢甘休,后金对明朝的战争也将继续进行。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第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皇太极即位后励精图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征服朝鲜及蒙古各地,解除了后顾之忧,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实行满汉一体,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增兵纳将。

    1636年,在汉、满、蒙三族的共呈劝进表下,爱新觉罗皇太极正式称帝,国号;大清,史称;清太宗。而大清王朝也是中华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1642年,清军在与明军的长期作战中,赢得松锦大战,俘虏明将洪承畴,使得明军关在精锐部队丧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崩溃,清朝迅速扩展势力,为入主中原打下坚实的基础。

    1643年九月,在位十七年,享年五十二岁的皇太极去世,传位于第九子顺治帝福临。福临六岁登基,因为年幼,由叔父睿亲王,后为摄政王的多尔衮辅政。

    同年,也就是明朝崇祯十六年,原为闯王高迎祥农民起义军部下将领的李自成,在襄阳自称;新顺王,继而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军,乘胜进占西安。

    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年号;永昌,定都西安。

    同年三月,李自成率兵攻陷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朝就此灭亡,明朝的残余势力四分五裂,各自为政。

    而清军绕过宁远城,也直逼北京。此时,出身富贵,手握重兵镇守宁远城的吴三桂也立即率军援救京师,但他还未到达京城,崇祯皇帝已经自缢身亡,吴三桂只能带兵返回孤城宁远,继续镇守山海关北面的最后一道清廷屏障。

    平民出身的李自成占领北京后,招降吴三桂,吴三桂虽然犹虑,但也并未拒绝招降。然而,随即传来噩耗;吴三桂的家人被农民军扣押、拷打,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也被李自成部下强占。

    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随即降清,在清军的支持下,吴三桂与李自成展开激战。面对势力强大的李自成起义军,吴三桂溃不成军。

    见吴三桂战败,清军才出兵援救,在清军与吴三桂的联合下,李自成不敌,只能撤退。经此一战,起义军一蹶不振。

    李自成退回北京后,杀死吴三桂全家,随即退出北京城,而吴三桂则打开山海关,引清军涌入关中。从此,李自成与吴三桂不共戴天。

    李自成战败后退回关中,又被迫退至湖北等地,最终在湖北九宫山因劳累过度熟睡,被山民误当成贼打死。

    而吴三桂为大清继续立下赫赫战功后,被封为;平西王,直到康熙当政,因吴三桂拥兵自重,权势滔天,被康熙撤蕃而反清,最终于1678年,突发疾病,死于衡州。

    山海关一战,清军入主关中,同年,迁都于北京,在击破各个政权后,大清江山得以稳固。稳固后的大清王朝继续沿用长安被更名为;西安的称谓。

    1650年,多尔衮去世,顺治帝福临正式亲政。首先招降弥乱,大力恢复生活生产秩序,惩治贪官污吏,直到顺治末年,除了东南沿海之外,全国领土基本得到统一。

    1661年,在位十八年,享年二十四岁的顺治帝福临病逝,遗诏传位于第三子玄烨,这也就是日后名扬四海的康熙帝。

    清朝始末3

    1661年,年仅八岁的康熙帝玄烨即位,为清朝第四位君王。因为年幼,朝政由权臣鳌拜把持。少年时期的康熙就展现出非凡的聪慧,设计铲除鳌拜,开始亲政。

    1681年,成年后的康熙志向远大,平定三藩之乱,继而澎湖海战,收复台湾,挫败沙俄侵略,确保中国主权,又三征葛尔丹,征服蒙古各部,并笼络蒙人,加强中央集权,标榜仁政,优待汉人,发展经济,使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国势逐渐蒸蒸日上。

    然而,晚年的康熙帝开始倦政,朝廷出现了吏治腐败的现象,诸多皇子为了争夺皇位,对康熙晚年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

    1722年,在位六十一年,享年六十九岁的康熙驾崩,他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

    他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大清王朝兴盛的根基,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被后世尊称;千古明君。

    康熙死后,他的第四子雍正帝胤禛即位,雍正帝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少数民族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废除贱籍制度,实行摊丁入亩,减轻无地,少地的农民经济负担,促进人口增长,大力整顿财政,实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1723年,出兵青海,平定叛乱,大力整顿吏治,净化皇储制度,避免了皇储之间为了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现象。

    雍正本人更是勤于政事,为朝臣树立标杆,吏治清明,朝政稳固,为康乾盛世的延续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1735年,雍正帝驾崩,传位于第四子乾隆帝弘历。

    乾隆帝弘历是中国封建社会名声显赫的帝王,在位期间,经过一系列改革新发展,清朝达到了自建立以来最为昌盛的时代。继而,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得到大力发展。社会稳定,注重民生,五次普免天下钱粮,减免农民负担,使得国力日渐强盛,经济繁荣。京剧也盛行于此,并得到了大力推广。

    多次巩固边疆地区,从根源遏制反叛势力,并完善对西藏地区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使清朝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

    然而,乾隆统治后期,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又面临英国、俄国的侵略行径,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由此拉开了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差距,中国也随后落后于西方列强。

    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嘉庆帝颙琰(yongyan),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

    1795年,在位六十年的乾隆帝驾崩,享年八十九岁。他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帝王。

    乾隆死后,嘉庆帝才正式亲政独掌大权。面对乾隆末年的弊政,嘉庆锐意改革,整顿内政,严肃纲纪,严惩贪官污吏。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权臣和珅。

    和珅为乾隆第一权臣,深受宠爱,无法无天,玩弄权势,二十年的为官生涯中,贪污程度相当于清王朝十余年的国家收入,最终被嘉庆诛杀。

    嘉庆帝在位期间,大力整顿吏治,任用贤臣,广开言路,驱邪扶正,崇尚节俭。然而,尽管他采用一系列措施,都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清朝政局的颓败,反倒更加严重。

    白莲教起义再到天理教起义,令朝廷不停的镇压,削弱自身实力,财政支出也日益窘迫。加之,清廷八旗贵族不停的压榨,令清政府更是雪上加霜。

    清政府在忙于处理内乱之际,英法等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并积极向东方扩展势力,中国便成为了目标。

    面对西方势力的殖民挑战及鸦片与传教士的强势入驻,尽管嘉庆帝极力打压,但也没能阻止清朝由盛转衰的命运。

    1820年,嘉庆帝去世,传位于第二子道光帝旻宁。

    道光帝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提倡节俭,杜绝奢靡,勤于政务,严禁鸦片。

    当时,英国每年输入中国近两千吨鸦片,致使国库空缺,经济日益严峻。道光帝被迫下令查处鸦片。

    1838年,在道光的大力支持下,林则徐坚持执行禁烟措施,收缴鸦片,并于虎门将收缴鸦片销毁。而英国也借机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

    1840年,英国出动战船封锁珠江口,正式挑起了鸦片战争。

    在一批贪生怕死、目光短浅的朝臣弹劾下,林则徐等人被革职查办。在与英军的对战中,结果可想而知,清朝政府已是岌岌可危。

    1842年,被逼无奈的道光帝签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即;南京条约。

    清廷国库已经频于崩溃的边缘,只能大肆搜刮民财。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由此农民起义揭竿而起。

    由洪秀全等人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军最为强大,而清廷也在不断的镇压,使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1850年,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道光帝含恨而逝,传位于第四子咸丰帝咸丰帝奕詝(yizhu)。

    咸丰帝奕詝是在内忧外患,遍地硝烟中继承帝位,在经过一系列改革后,又大力整顿吏治,选贤任能,罢免昏庸腐败官吏,全力扭转清朝颓势,重用曾国藩等人。

    1856年,英法联合再次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太平起义军与英法两国的重重压力下,咸丰帝却束手无策。

    在英法联军占领广州之后,于1858年北上攻陷大沽口,直逼天津。在武力的逼迫下,无奈签署了又一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即;天津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进攻渤海湾,各地接连失陷,英法联军长驱直入,直抵北京,咸丰帝出逃至热河。

    在战事不断的执政中,咸丰帝心神交瘁,开始懈怠朝政,纵情声色,醉生梦死。如此不仅使身体日渐恶化,而且还造成了慈禧日后专权,使中国更加丧权辱国后,加快了衰败的步伐。

    1861年,咸丰帝于承德去世,长子同治帝载淳即位。

    同治帝载淳是清王朝第十位君王,但他的实际亲政不足一年时间,他的一生都是在慈禧太后的掌权中度过,基本毫无作为。

    同治帝六岁即位,因为年幼无法亲政,其父皇咸丰帝为他指定了八位大臣辅政。然而,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夺取了辅政大权,将八位大臣或是斩杀或是流放,开始了垂帘听政。

    同治帝在位期间,朝廷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于1864年,平定了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等起义反叛势力。

    同治帝虽然贵为一国之君,光鲜的外表下,却没有一国之君的尊严与权利,在政治上收到慈禧太后的控制,生活上也遭到慈禧太后的干涉。

    清朝始末4

    1874年,同治帝在这样的环境中郁郁而终,享年十九岁。

    同治帝死后,膝下无子嗣,其堂弟年仅四岁的光绪帝载湉于1875年一月即位。

    载湉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清朝第一位非皇子而继承大统的皇帝,他是道光帝之孙,咸丰帝之侄,慈禧太后的亲外甥。也正是因为光绪帝年幼才被慈禧选中,以便牢固的控制手中的权力,继续她的垂帘听政。

    慈禧不仅切断了光绪帝与其父母等亲信往来,更是想尽办法为光绪灌输自己才是其母亲的信息,并为光绪帝树立起自己的权威与尊严。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光绪,对慈禧产生很深的惧怕心理。光绪帝虽然贵为一国之君,婚姻大事不能做主,就连军政大事也全权由慈禧独裁。

    在光绪帝当政的三十年中,清朝正值多事之秋,中法战争失败,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再次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使民族危机更加严重。值得庆幸的就是,1881年,左宗棠收复台湾。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有识之士,试图维新政治,推行,戊戌变法,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实现近代化。

    这一变法得到光绪帝的大力支持。然而,此次变法猛烈冲击传统封建守旧大臣贵族的利益,于是,慈禧联合守旧势力共同镇压改革。

    光绪帝的变法运动只持续了一百零三天,就以失败告终。康有为、梁启超等出逃,谭嗣同等人被杀。

    期间,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慈禧为首的势力,但反被袁世凯出卖,光绪帝被慈禧囚禁于中南海。

    与此同时,以朱红灯为首的义和团运动正悄然展开,义和团运动如星火燎原之势,反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严重影响了西方列强的利益,于是纷纷出兵武力干涉,而慈禧政府却毫无对策,最终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的惨剧发生,慈禧带着光绪帝仓皇逃至西安。

    1901年,清廷派李鸿章与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后,这才使得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平息。

    再次回到北京城的光绪帝,看到满目疮痍的京城痛心疾首,政治的失败,生活的不幸,使他悲愤不已,于1908年11月14日含恨而逝,享年三十八岁。

    光绪帝死后第二天,即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去世。

    光绪帝死后,又因膝下无子嗣,由摄政王载沣的长子,年仅三岁的宣统帝溥仪继位。

    溥仪是清朝继位年龄最小,继位时间最短,也是清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正是他结束了中国历史,自夏朝建立约四千年的封建帝制。

    三岁继位的溥仪因为年幼,朝政由摄政王载沣和隆裕皇太后把持。

    1911年,革命党人孙中山在武昌发动起义,辛亥革命就此爆发,迅速席卷大半个中国,清政府派出北洋军南下镇压。

    军阀袁世凯以革命形式抛出优待皇室为条件,迫使清廷自行退位。

    隆裕太后及大臣们为了保住皇帝称号和自身性命,无奈接受了袁世凯的优待条例。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颁发宣统帝溥仪的退位诏书,清朝就此灭亡。袁世凯也顺利的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退位后的溥仪继续生活在紫禁城中,这时的他刚满六岁。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等皇室逐出皇宫,并废除帝号。溥仪从此成为普通公民,生活在天津。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人的控制下,于1934年至1945年,溥仪做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年号;康德,所以又称;康德皇帝。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并被带至苏联。

    1950年8月,溥仪被押解归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

    1959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签署特赦令后获得特赦,特赦后为全国政协委员。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六十一岁。先葬于八宝山,后迁至清西陵内的皇家陵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