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忆梦长安 » 忆梦长安;长安后记 第五章;明朝始末

忆梦长安;长安后记 第五章;明朝始末

    明朝始末1

    朱元璋今安徽凤阳人,1328年,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344年春,淮河两岸瘟疫肆虐,其父母长兄相继病逝,十七岁的朱元璋被迫为僧四处化缘为生。1352年,二十五岁的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

    因其作战英勇,逐渐成为了起义军重要领导,并表现出杰出的领导才能,于1360年,占领南京,经过多年的努力,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

    强大起来的朱元璋先后灭掉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政权势力,继而北伐元朝,于1368年八月灭亡元朝。

    1368年,四十岁的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史称;洪武帝,庙号;明太祖。

    明朝建立后,将元朝称为奉元路的长安城,再次更名为;西安府。这是西安第一次出现在历史的记载中,也一直延用至今。将长安更名后,并在唐长安城的基础上修建了西安城墙,朱元璋原本打算迁都于长安,但因太子早逝只能作罢。而西安城墙也留存至今。

    它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也是西安地标风景线。它不仅是中外友人观光游览首选,也是当地人休闲娱乐的绝佳去处。

    朱元璋雄才大略,能征善战,在奠定了大明王朝的版图之后,又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对大明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在明朝建立之初,经历元末农民大起义,社会民生凋敝,百废待兴,为了恢复生活秩序,稳固政权的统治,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当大明王朝政局稳定,国势蒸蒸日上之时,朱元璋也开始着手培养理想的继承人。

    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将朱标立为皇太子,并聘请了大量的名儒轮班为太子讲学,时常教导朱标作为皇帝的治国手段。

    然而,太子朱标温文儒雅,仁慈殷勤,以儒家的治国理念与朱元璋刚猛的治国政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父子之间经常就政事处理问题发生争执。

    因治国理念得不到实施,朱标心情抑郁,加上病体缠身,终于在1392年结束了二十五年的储君生涯,离开了人世。

    朱标的死,令六十五岁的朱元璋悲痛不己,然而,继承人问题又不能悬虚,于是,朱标的次子朱允文便成了皇位继承人的首选,这时的朱允文还不到十五岁,也深得朱元璋的喜爱。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朱允文即位,改元建文,史称;建文帝。

    朱元璋为了确保大明王朝的江山能够千秋万代传承下去,临终前,一方面加强君主专制,另一方面,将他的二十四个儿子封为藩王,分别驻守全国战略要地,通过这些举措拱卫王室。

    朱元璋死后,朱允文立即发布太祖遗诏,令诸王留在自己的封地,不要来京奔丧。

    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已经在奔丧的路上,却被命令返回,此举导致诸王非常不满,于是纷纷开始拥兵自用,独霸一方。

    而当时手握重兵,实力最强的当属燕王朱棣,他负责防御北元势力,拥兵达十万之多,面对数量如此庞大而势力强大的藩王,建文帝朱允文也开始与大臣商量削藩。

    有人建议先从实力最为强大的燕王朱棣入手,也有人建议先消灭实力弱小的藩王,以达到震慑燕王朱棣的目的后,将其消灭。

    一番权衡之后,建文帝采取了后者,从弱小的藩王开始,随后一场影响大明王朝发展走向的削藩运动开始了。

    为了尽快达到削藩的目的,朱允文先后攻破了周王,代王,岷王,湘王,齐王等藩王,废黜藩王爵位,有的被贬为庶民,有的被流放外地。

    就在削藩运动顺利发展之时,燕王朱棣见几位藩王先后被削,于是先发制人,以;清君侧的名义,于1399年,举兵讨伐,并称自己的举动是靖难,即平定皇帝身边奸臣祸乱之意,将军队也命名为靖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