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忆梦长安 » 梦长安下;长安兴衰史第二十章;李(唐)诞生

梦长安下;长安兴衰史第二十章;李(唐)诞生

    在如今世界各地华人聚集的地区,你会发现,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唐人街),海外华人也被称为;唐人。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高峰,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

    唐朝,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带给世人无限的骄傲与自豪。

    唐朝,对世界影响深远,至今在日本、韩国诸多地区仍然能追寻到它的影子。

    唐朝,历经千载,却依然能被世人传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伟大不朽的王朝,感受那段繁华鼎盛的荣光——

    公元611年,隋炀帝下令征伐高句丽,无休止的出征服役,人民已经忍无可忍,山东长白山一带的人民首先发动起义,(即今天山东章丘东北),虽然,这次起义很快就被镇压,但经此次起义后,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迅速席卷全国。

    其中势力较大的起义军主要有;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和江淮的杜伏威军,除此以外,还有一些贵族豪强趁机加入了反隋的行列中,唐朝的建立者,唐高祖(李渊)便是其中之一。

    李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省秦安县北),是北周时期关陇集团大贵族的后裔,其祖父李虎在西魏时官至太尉,死后追封为;唐国公,李渊承袭了祖父的爵位。

    公元616年,隋炀帝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负责抵御以及平叛突厥势力,自农民起义,战火席卷全国,李渊在蛰伏多年之后,也欲图谋取隋王朝江山,自己取而代之。与此同时,晋阳令(刘文静)力劝李渊率兵进驻长安,号令天下,成就帝业。

    长安是隋王朝的国都,这无疑是让李渊效仿汉高祖刘邦入关称王,君临天下,建立新的王朝政权。

    而长安是隋王朝王幾重地,以李渊现在的兵力,根本无法占据长安,然而,天赐良机,此时隋军的精锐部队都在前线镇压农民起义,关中兵力空虚,因此,李渊准备出兵关中,直捣长安。

    公元617年,李渊以牵引突厥入寇剿灭为由,将隋炀帝派来监视自己的太原副将领及其党羽全部杀死,并正式起兵反隋。

    而此时,还在南巡中的隋炀帝已被农民起义军扼阻于江都(今扬州)不能返回,真正在长安发号施令的是他的孙子,年仅十三岁的代王(杨侑)。

    李渊率军行至贾胡堡(今天的山西灵石西南一带),杨侑派遣两位大将分别统领数万军队,屯兵于霍邑(今山西霍州市),与河东(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抵御李渊军队,阻止其南下。此时,虽然秋雨连绵,道路泥泞,粮草不继,但李渊仍然决定继续进军。

    两军大战一触即发,李渊先以轻骑挑战屯兵于霍邑的隋军前阵,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则率兵绕至隋军后方,断其归路,隋军措不及防,惨遭大败,李渊乘胜攻克霍邑。

    李渊起义,虽然取得了首战大捷,但更大的困难摆在他面前,屯兵于河东的隋军据守城池,牢固设防,坚守不出,李渊军队久攻不下,危机关头众将士又各持己见,有主张先攻取河东,再进长安,但这样势必会耽误进军长安的计划,有的主张先攻取长安,再取河东,但这样又容易腹背受敌,最终,李渊决定自己与李建成、李世民等率大军直捣长安,留下刘文静等人继续围攻河东。

    当李渊大军进入长安时,深受隋朝暴政之害的关中官吏与民众纷纷响应,长安守军望风而逃,纷纷溃逃。

    李渊进驻长安后,迎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李渊本人进封为;唐王,总揽朝政,同时,与民约法,悉数废除隋朝苛政。

    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被隋将(宇文化及)杀害的消息传到长安,于同年五月,李渊便废黜杨侑,自立为帝,国号;唐,改元;武德,史称;唐高祖。

    就在李渊称帝的同时,还有许多称霸一方的诸侯也相继自立为王,比较有影响力的分别是;雄据陇右,自称;秦帝的薛举,占据河西五郡,自称;凉帝的李轨,占领洛阳,自称;郑帝的王世充,坐拥河北,自称;夏帝的窦建德,拥有江陵,自称;梁帝的萧铣,其余还有很多割据一方势力强大的起义军。

    面对如此众多割据一方的劲敌,这个新兴的唐王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那么,在李渊的带领下,唐王朝又该如何化险为夷,扫荡群雄,统一中国呢。

    其实,在众多割据势力中,真正能够与唐王朝相抗衡的只有洛阳的王世充,和河北的窦建德集团,其中窦建德集团的势力最为强盛,只有击败这两支军队,其他人自然会望风而降,因此,唐王朝统一中国的关键就是打败王、窦二人的集团军。

    公元620年,李世民率兵出关,屯兵于洛阳北的邙山,意图围困洛阳王世充集团,王世充数次向窦建德求援,窦建德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决定伸以援手,王、窦两大集团的联合,使唐军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李世民展现出雄才大略的气魄,立即当机立断,决定在窦军尚未救援之前,围攻王世充军队。他亲率精锐部队飞驰虎牢关(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依托虎牢天险御敌,而窦建德军队在虎牢前屯兵数月,不能前进,导致军心涣散,士气锐减,唐军找准时机,迅速出击,最终,窦建德被俘虏,王世充无奈只得投降唐军。

    窦建德被俘,王世充投降,两大劲敌集团瞬间瓦解,当所有人都以为天下已定,唐军可以高枕无忧的统一中国时,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窦建德被唐廷处死后,他的部下(刘黑闼)以为窦建德复仇为名,起兵于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对抗唐军,不及半年,便完全收复窦建德建立的夏朝政权旧地。

    公元622年,李世民再次出关于洺水(今天的河北曲周),很快击败刘黑闼军。洺水之战后,唐军肆意杀戮,并对起义军首领悬赏缉拿,并杀无赦,致使人心危惧,拼死相抗。

    刘黑闼兵败后逃奔突厥处,与突厥军联合共同抵抗唐军,再次率军南下,很快又收复故土。

    这次李渊派遣长子李建成出关,第三次打败河北军,不过,这次唐廷对俘虏采取了宽赦政策,河北旧部才没有继续反抗。

    至此,唐王朝最为强大的敌人终于被彻底击垮,分崩离析的中华大地,再一次迎来了统一的曙光。

    然而,在中国的历史上,不止一次上演着王朝内部骨肉相残的悲剧,这个新兴的唐王朝也不例外。

    唐王朝一统全国之后,随即陷入了兄弟相煎的漩涡之中,在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将自己的长兄李建成,与四弟李元吉杀害后,又以自己的文韬武略,胆识过人的性情迅速稳固了李唐的江山,(在此标注;李渊的第三子李元霸即;李玄霸,于公元618年已故),唐高祖李渊被迫退位,自称;太上皇。

    于此同时,也涌现出例如;程咬金、秦琼、蔚迟恭(胡敬德)、魏征、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位功臣名将。

    这位虽然双手沾满兄弟鲜血的皇帝,但他善于纳谏,勤于政事,关心民间疾苦,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况,为大唐帝国的崛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公元635年,时年七十一岁的大唐王朝开国之君唐高祖李渊,走完了自己波澜壮阔,却又举棋难定的一生,病逝于国都长安太极宫,葬于;献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永和村西)。

    据史料记载;李渊生前曾经留下遗诏,要求自己的丧葬事宜,务必从简。也许在陵寝内,李渊仰瞰着这个新生的帝国,描绘出无比瑰丽的明天。

    在自己儿孙们的统治下,一个四海归一,升平海内、万邦来朝的大唐帝国悄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