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忆梦长安 » 梦长安中;长安奠定史第十一章;安定天下

梦长安中;长安奠定史第十一章;安定天下

    击败匈奴后,汉朝正式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道路,使天山南北与内地连成一体,从而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是汉初以来,北方农业地区所受到的威胁基本解除。从此,边郡与内地的联系大大加强。大量的移民和开发边境的生产活动,使中原的生产技术和先进文化在边地传播开来。

    此外,汉朝还修建了保护河西走廊的长城,在北方修建了大量城堡。这些防护设施,既是汉朝在西北部的政治、军事据点,也是先进经济和文化的传播站,对匈奴,以及其他游牧民族的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大一统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汉武帝的眼界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北方。在平定了匈奴人对中原几十年的威胁之后,汉朝也加紧了对西南,东南地区的开发。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再次集结十八万骑兵,亲率大军出巡。他要实现四海宾服的终极梦想,使大汉王朝征服整个天下。

    以南越及闽越为代表的,西汉版图以南的百越地区,一直都不安分守己,时常彰显出挑衅的姿态。

    百越是先秦古籍对南方沿海一带诸族的泛称,是指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也就是从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是古越族人最集中的分布地区,局部零散分布还包括湖南、江西及安徽等地。

    又称古越族或越族等,因这些古越部族众多,故谓之为“百越”。百越有很多分支,包括吴越、扬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等众多越族支系。

    《吕氏春秋》统称这些越族诸部为“百越“,其它文献上也有“百粤“、“诸越”等称谓。“越”或写作“粤”,因古代“越”与“粤”相通,到近代才较为区别。

    汉朝之后其地改为郡县,此后“百越“这名称不见于史载,“越族“之名也十分罕见。岭南地区的南越、西瓯、骆越等部落演化为今天的壮族、侗族、黎族、布依族、傣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畲族等壮侗语族少数民族———

    这对于追求盛世的汉武帝来说,当然是无法容忍。

    刘彻率领大军很快便将百越地区,以及以南蛮夷等势力,全部征服。

    公元前109年,汉军水陆并进,又一举歼灭了朝鲜半岛北部的卫氏朝鲜。

    朝鲜半岛指的就是今天的世界版图上的朝鲜半岛。

    汉武帝即位时,朝鲜王已经传到第三世“卫右渠”。卫右渠仗着自己势力得到增强,就单方面撕毁了和汉朝的约定,不再按外臣应守的礼节来长安朝觐。同时,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他还广泛地招引汉朝的亡命之辈。

    朝鲜半岛上另一个小国,辰国的国王上书汉武帝,要求朝见,因为他在朝鲜的南面,去长安必须经朝鲜境内。

    卫右渠考虑到站在背后的辰国,可能借着汉朝的力量,变得强大,所以他拒绝辰国的使节经过他的国土。

    汉武帝意识到他的皇帝的权威受到了有力的挑战,担心汉朝的统治会因此而遭到削弱。于是,汉武帝派专使前往王险城,与卫右渠谈判。卫右渠态度强硬,根本不接受汉朝的命令。

    于是,汉武帝下令;由楼船将军杨仆和左将军荀彘分别率军,从海陆两路进攻朝鲜。

    汉军攻入朝鲜,卫右渠坚守要塞。在情报中得知汉军人数不多,趁汉军立足不稳,地形不熟之机,卫右渠即刻发动攻击。

    杨仆部大败溃散,逃窜到山区躲避,费了十多天时间,才把残部集合。荀彘出辽东南下抵达坝水时,遭到朝鲜人的顽强抵抗,寸步难行。

    汉武帝对这两位将领的狼狈情形,大为惊异。派使者卫山凭借汉朝征讨四夷的军威晓谕卫右渠。

    卫右渠深知和汉朝作对终究没有好结果,卫山的到来,正好给了他一个下台阶的机会。

    卫右渠为了试探汉武帝是否有诚意,就派出自己的太子带上五千匹马,和一批军粮随使者入汉。正要渡过狈水时,卫山和荀彘见朝鲜太子随从一万多人都持刀带枪,怕其中有诈,坚决要求他们解除武装。朝鲜太子本就怀疑汉朝使者招降的诚意,疑心卫山与苟彘想遣散他的卫士,进而将他杀掉,于是,拒绝北渡坝水,下令掉头返回。

    汉武帝心中恼火,下令将将领斩首,战争又重新开始。

    在汉武帝的威逼下,荀彘拼死进攻,大破朝鲜守军,强渡坝水,一直攻到王险城下,包围了西北两面,杨仆重新又包围南面。卫右渠据城固守,汉军连攻数月,也没拿下王险城。

    汉武帝对两位将领的行动十分恼怒,他派出济南郡太守公孙遂前去调查处理,汉武帝授权公孙遂,在紧急情况下,可以独断专行。

    公孙遂下令,两支军队合在一起交给荀彘统领。

    荀彘并统两军后,立刻猛攻。王险城终于被攻破,最终,卫氏朝鲜灭亡。

    而后,汉武帝下令在此设立了乐浪、玄菟(tu)、真番、临屯四郡,将朝鲜半岛北部,全部纳入西汉版图,使西南各族,与汉的关系更加紧密起来。

    至此,在汉武帝时代,汉帝国的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而这个帝国影响力所幅射的范围,已经由咸海到朝鲜半岛,由贝加尔湖到印度支那,拓展成了一个汉文化影响所覆盖的大文化圈。

    因此,中国真正的大一统,直到汉武帝以后才完全确立。他抓住了历史的契机,然后创造了历史。

    汉武帝作为一个目光高远,胸怀宽广的统治者,他是顺应历史潮流,不断在推进着中华民族的形成,不断在促进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他所做出的贡献无人能比,以至于虽然已经过去了千年,但在今天看来,这段历史依然熠熠生辉。

    选择儒学的汉武帝,是历史上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秦皇汉武”,历来齐名。汉武帝的功绩与过错的确可以与秦始皇相提并论。

    历史在前进中也总是存在着一些相似性,但其结果却又不尽相同。

    汉武帝倾全国之力,展开与匈奴的战争,几乎使汉帝国经济崩溃。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对思想的控制,等同于秦朝的焚书坑儒,但汉帝国没有重蹈秦朝的覆辙。

    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它承担着更多的历史重任。汉朝的统治者,除了要总结秦短暂而亡的经验教训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探索出一条治国安民之路。

    自从汉武帝颁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日起,后人对这一举措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但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汉武帝采纳这一策略,在当时还是有它特殊的背景,和积极的意义。

    汉武帝在独尊儒学的同时,还在长安大兴太学,以儒学经典诗、书、易、礼、春秋为教材,设置五经博士,用以培养人才,选拔官吏。

    思想上的统一,是为了强化皇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出于同样的目的,同时也为了支付庞大的战争支出和统治者挥霍的需要,汉武帝在经济上实行了“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和统一铸币等重大措施,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下令;禁止民间从事盐铁业,由政府在全国产盐铁的地方设立盐铁专卖署,并任命当地的大盐铁商为盐官或铁官,管理煮盐,制造铁器,和买卖盐铁等事务。这种垄断经营,控制了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链条,政府得以从中牟取暴利。

    在盐铁官营的同时,汉武帝采取了均输平准的政策,这一措施使得大商人再也无法屯积货物,来操纵物价,再也不能由此获取大量财富。

    通过对商人的限制,也避免了他们利用手中的财富,去兼并农民的土地。在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后,官僚和富商大贾操纵货币的铸造,也威胁了中央政权的稳定。

    为了进一步打击富商地主,和高利贷者的经济实力,汉武帝颁布了;算缗和告缗的法令。算缗,就是向大商人及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政府责令商人自报财产,对隐瞒不报或虚报者鼓励知情人揭发,这便称为;告缗。

    对盐铁的控制,和对商人的打击,这些只是对表面经济活动的管理,真正关系到西汉经济和金融命脉的是对钱币的控制。

    汉初,中央政府听任郡国自由铸造钱币,造成了币制的混乱,使得物价上涨,而一些贵族官僚,和富商大贾操纵货币的铸造,也威胁了中央政权的稳定。

    于是,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铸币大权收归中央,成立了专门的铸钱机构。而后,政府铸造的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的合法货币。

    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行,基本解决了由于战争,和奢侈浪费所造成的经济困难,地主阶级专政得以巩固。

    汉武帝刘彻这位伟大的君王,他北击匈奴,西通中亚,南平百越,东并朝鲜,集四大武功于一身,创造了盛世的大汉帝国,震古烁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