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忆梦长安 » 梦长安中;长安奠定史 第八章;马邑之谋

梦长安中;长安奠定史 第八章;马邑之谋

    公元前135年,匈奴再次向汉帝国派出了和亲使者,他们要借此试探汉帝国,是否还顺从于匈奴。

    汉武帝刘彻,面对骄横无礼的匈奴使者,内心充满了愤怒与不甘,但汉帝国的多数大臣却坚持认为,接受和亲远比与匈奴开战更为有利。

    然而,群臣的建议,并没有得到刘彻的认同,此时的他,打算用战争的方式来回应匈奴无礼的要求。

    如今的大汉帝国经济力量已是蒸蒸日上,军事力量不同往日而语,马匹,装备,兵器也足以对抗战争。最为重要的是;刘彻是位少年天子,少年天子,受不了被人欺辱。

    但是,刘彻看似热血的计划,很快遭遇了窦太后的打击。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担心面前这个皇位的主人,会用无比的热情,将整个国家带入到一个不可知的未来。

    在窦太后的强力压制下,刘彻最终选择了顺从,接受了和亲匈奴的要求。

    和亲事件的妥协,让年轻的刘彻倍感屈辱,他的帝国已经积蓄了巨大的财富,拥有了匹敌天下的实力,然而,六十多年清静无为的国策,已经让朝廷的官员们丧失了与敌人决战的勇气。

    如果强大的国力,并不能维护国家的尊严,祖辈七十余年的忍耐与坚守又有何意义。

    此时的刘彻,渴望获得真正的权利,他必须改变这个压抑而痛苦的现实局面,可是刘彻并不知道这一天何时到来。

    公元前135年,长安城的长乐宫中,窦太后度过了自己人生最后一个黄昏,她终于放下了自己坚守多年的使命,带着对汉帝国的无限眷念,离开了人世。

    此时,天下的臣民都不会想到,这位老人的离去,将成为汉帝国的全新开始,因为,一个无为而治的时代,即将宣告结束。

    这一年,已经二十一岁的刘彻,在历经了五年的隐忍与压抑之后,终于等来了实施自己心中帝国蓝图的时机。

    不过,此时的刘彻并没有想象中的快乐,面对此时的汉帝国,他心中反而充满了焦虑。刘彻拥有了皇帝的真正权力,同时,也将帝国的所有现实,彻底扛在了自己的肩上。

    如何让这个无为已久的国家,找回有为进取的精神,是刘彻面对的第一个问题。

    公元前134年,在未央宫里,刘彻召见了一位儒家学者(董仲舒),做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董仲舒十分清楚眼前皇帝心中最大的困惑,因为此刻的汉帝国,急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来改变现状。

    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同意采用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将儒家学说,确定为国家新的指导思想。

    究竟是怎样的理念,会令汉武帝决然地改变了汉帝国延续六十多年的黄老思想呢?这个要从两方面说起;一是君权神授的理念,二个是加强中央集权统一的理念,这两点正是汉武帝迫切需要的结果。恰恰儒学对这两点都能满足。

    刘彻的心中充满了期待,他不仅要用积极进取的儒学,取代无为而治的旧有传统,其中更隐藏着一个他极为期盼的理想;刘彻要用儒学主张的大一统理念,来教化天下万民,实现举国上下人心的统一,而这,正是昔日秦始皇,毕生的追求,却至死也未能实现的愿望。

    秦始皇嬴政,依靠强大的武力统一六国,建立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帝国,然而,全新的帝国体制,并未得到全体臣民的认同,作为一个伟大的开创者,秦始皇意识到;维护帝国的统一,必须要实现文化上的统一,在全体臣民内心,形成一致的文化认同。

    此时的刘彻,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既能达到自己目的,又不会伤害帝国统治根基的方法,可如何让帝国的臣民心悦诚服呢?刘彻敏锐地意识到,那就是推广儒学。

    刘彻在国家最高学府“太学”,设立了五经博士,将儒家经典作为官方最高教育机构的教科书。并且还命令汉帝国中,所有的郡国,都设立学馆,教授儒家学说,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通过某一科目考试的学生,就具备了成为帝国官员的资格,甚至可以直接被任命为政府官员。

    儒学成为了普通人改变命运,进入帝国官僚阶层的最佳途径。

    在刘彻的统治下,无为而治的汉帝国,转向了一个积极进取的时代,统一的中央集权,得以稳固,统一的文化,使得民心得以凝聚,帝国的臣民,渴望强盛的国家,为他们带来作为大汉子民的尊严与荣耀。

    然而,此时的北部边境再次传来匈奴入侵的情报,刚刚和亲的匈奴,再次打破了互不侵犯的约定,大举进攻汉朝边境。

    但此时的刘彻,已经不再考虑退让,现在,他需要一场战争的胜利,来确定天下臣民,对他的完全信任。而自己,更需要让大汉的子民认识到,帝国皇帝所推崇的有为,必定胜过无为。

    而此时的大汉帝国,向东是大海,西南方向是犹如天然屏障的青藏高原,向北和向西都是强大的匈奴势力。

    匈奴始终是东亚大陆诸国的噩梦,他们曾经是亚洲大陆最强大,领土最辽阔的游牧部落,成为横亘在东西方之间的可怕力量。

    这是一个由众多游牧民族,逐渐演变融合而成的部族,发祥地在今天的(内蒙古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

    从先秦时代开始,他们一批批地从蒙古高原冲出来,无所顾忌的劫掠安定富庶的农耕国家。秦末汉初之时,趁着中原形势混乱之际,当时,匈奴杰出的军事统帅冒顿单于杀父自立,驱逐东胡,月氏(rouzhi)等部落,一统大漠,建立了庞大的匈奴王朝。

    也正是在这个风雷激荡的年代,匈奴王朝勾勒出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已经控制的地域,东至辽东,横跨蒙古草原,西与羌,氐相接,北达贝加尔湖,南抵河套地区,(即今山西陕北北部)。

    这个强大又辽阔的王朝,雄踞在高原大漠之上,俯瞰着东亚腹地。近百年来,他们兵锋南指,成为汉帝国最强悍的敌人。

    公元前134年,在西汉都城长安的未央宫里,一场针对匈奴的战略会议,正在进行会。对于汉帝国的宿敌匈奴,是延续汉初以来的保守政策?还是奋起反击?汉帝国的官员们继续争论不休,但争论的结果,主和派官员的意见,依旧占据了主流,这让刘彻感到无比失望。

    刘彻的内心渴望一场战争,用大汉铁骑的刀与血,洗刷祖先的耻辱,打出帝国应有的尊严。

    被匈奴欺负了这么多年,对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来说,这一点不可接受。而且,大汉经过六七十年的无为而治,社会生产的恢复,国力也达到了一定的强度,具备了对匈奴进行反击的能力。

    但是,在刘彻的朝堂之上,帝国的官员们仍然对匈奴充满了深深的恐惧。

    国力的强盛,人心的凝聚,并没有改变帝国沿袭已久的保守与妥协。刘彻意识到;这个国家还远远没有达到他所期望的理想帝国。

    自己的身边需要更多像张骞一样,无所畏惧的英雄。站在帝国的版图前,刘彻不知道四年前离开的张骞,走到了哪里,他甚至不确定,这位勇敢的年轻人是否还活着。

    但刘彻的内心,仍然存有一线的希望,他盼望着出使西域的张骞,能给他带来远方盟友的消息,和对匈奴作战急需的情报。

    此时的张骞,并不知道自己的国家已经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在匈奴认得监视下,陪伴张骞的,只有忠实的随从堂邑父。

    虽然沦为匈奴人的俘虏,但张骞并未放弃他的使命,张骞十分细心地记录下,匈奴人的地理与军事行动方式,他知道,一旦对匈奴开战,这些信息对于汉军,将是极具军事价值的情报。

    此时的张骞,渴望着能够回到长安,他知道,皇帝陛下,正在等待自己的归来。

    公元前133年,张骞离开长安已经过去五年,仍然杳无音信。刘彻几乎已经对这次出使,不再怀有希望,他知道,无论有没有西域的盟友,对匈奴的反击都是不可避免的。

    但刘彻的内心,仍然充满了焦虑,能否打败威胁中原几十多年的匈奴,他并没有完全的把握,他始终都在寻找最为适合的战机。

    就在这一年,一位汉匈边境的平民,来到了长安,这位名叫(聂壹)的富商并不知道自己的到来,将会彻底改变整个汉帝国与匈奴之间的历史走向,因为他为刘彻呈上了一份貌似无懈可击的战争计划。

    聂壹向刘彻表达了自己对匈奴的观点;我们忍受了匈奴对我们这么多年的欺辱,一直到现在我们实行的还是无为而治的和亲政策,我们何不利用这个和亲的机会,把匈奴引入到内地,也就是指马邑,而后,一举歼灭。

    马邑城是汉帝国防御匈奴的前线,也是汉帝国拱卫北部边塞的重要关隘。位于今山西朔州,雁门关外,内外长城之间,历代的边陲要塞,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匈奴进犯中原的重要途径。

    在聂宜的计划中,汉军可以在马邑城集中优势兵力,聚歼匈奴主力,一战即可以极大地削弱,匈奴的军事实力。

    这份大胆的计划,对刘彻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不顾一些官员的反对,坚定的支持聂壹的作战计划。

    长安城的宫殿中,刘彻对这次马邑作战,满怀期待,他已经准备,一举扫除匈奴几十年来带给汉书的压迫和屈辱。而汉帝国没有任何官爵地位的商人聂宜,却有着炽热的报国之心。

    聂宜冒险面见了匈奴的首领单于,成功诱使单于,带领十万匈奴大军奔向马邑。

    马邑城外的山谷中,三十万汉军精锐已经做好了准备,一旦匈奴主力到来,必将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厮杀。而汉帝国对匈奴忍让屈辱的历史,也将有可能从此改写。

    然而,这次精心设计的埋伏,最终却功亏一篑。匈奴单于在即将接近马邑的紧要关头,察知了汉军的埋伏计划,率领匈奴大军匆忙撤离。

    匈奴在奔向马邑的过程中,察觉到,原野上遍地的牛羊牲畜随意的放牧,却不见放牧之人,于是单于便起了疑心,恰巧这时,雁门郡的一名军吏巡视属县,匈奴骑兵将他俘虏,胆怯的军吏托出了马邑之谋,单于急令退兵,掉头回撤。

    事先埋伏在马邑山谷中的三十万汉军,等了几天也没有见到匈奴人到来,于是改变计划,追击匈奴,却一无所获。

    史书中将汉帝国的这次用兵,称为;“马邑之谋”。这是汉匈关系史上的转折点,维持近白年的汉匈平衡破碎。战争,一触即发。

    自此,匈奴开始频繁向汉朝边境进攻,汉帝国与匈奴之间脆弱的和平局面,就此被彻底打破。

    此时的刘彻也清醒地意识到,以一次战役彻底战胜匈奴的愿望,是完全不现实的空想,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心中的理想,因为刘彻知道,自己的帝国不可能再次以放弃尊严的代价,来寻求卑微的妥协。

    为了赢得永久和平,刘彻还需要用意志和勇气,在未来的岁月里,赢得最终的胜利。

    自此以后,在汉帝国通向北方匈奴领地的大漠上,行进的不再是和亲公主的马队,而是一次比一次强大的铁骑军团。

    一个帝国将在铁与血中,真正的崛起,一个英雄时代,也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