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忆梦长安 » 梦长安中;长安奠定史 第七章;张骞出使

梦长安中;长安奠定史 第七章;张骞出使

    公元前138年,刘彻得到了一个重要的情报;一个匈奴俘虏供述说;在河西走廊一带,原本有好几个游牧部落,较为强大的月氏(rouzhi)部落,打败了乌孙国,乌孙人被迫向西迁移,进入西域。匈奴人进入河西走廊后,又打败了月氏部落,杀掉了月氏部落的首领。月氏部落从此也远走西域,新的月氏王渴望向匈奴复仇,夺回被占的故国土地。

    刘彻敏锐地察觉到这个情报的价值,一个大胆的战略构想,在他心中成形;如果汉帝国能够联合月氏部落,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匈奴,或许可以彻底击败自己的世仇,洗刷大汉帝国几代人的耻辱!。

    但是,要实现心中这个庞大的战略构想,就需要有人能够穿越茫茫戈壁大漠,远赴西域,找到想象中的战略盟友,这必定是一次,九死一生的冒险。

    于是,刘彻决定公开招募出使西域的有识之士,他需要一个真正的英雄,而在刘彻的时代,汉帝国并不缺乏这样的勇者。

    就在此时,有一个人毛遂自荐,主动请缨,接受了这个看似有去无回的重任,他就是刘彻的宫廷侍从,陕西城固二十七岁的(张骞),应诏出使。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张骞出使的原因记载得十分简略,后人无法猜测,他当时的真实心理。

    公元前138年,在汉帝国都城长安西北,约一百二十公里的甘泉宫中,一场隆重的送行仪式在这里举行。刘彻为张骞安排了一百多名勇敢的武士,和随从人员,一个投降的匈奴人(堂邑父),作为向导和翻译,也将跟随张骞出发。

    史书并没有记载张骞辞别刘彻时的任何具体细节,但相信,对于刘彻和张骞来说;这都是不同寻常的一天。

    当刘彻亲自将象征汉帝国的符节,交到张骞手中的那一刻,此时的张骞知道,这位大汉帝国的一国之君,已经把汉帝国未来与匈奴对决的赌注,交给了自己。而张骞也十分清楚,自己的生死命运,已全然交给了遥远莫测的远方。

    不甘心做一个宫廷侍卫的张骞,决心代表大汉帝国,第一个出使西域,帮助年轻的皇帝,实现扫灭匈奴的梦想。

    此刻的刘彻,并不知道他们能否到达西域,或者能否完成他所期待的使命。

    张骞的使团向西渡过黄河,进入河西走廊,来自中原的张骞,第一次感受到,大漠的风沙和萧瑟,更令他们感到紧张的是,当时的河西走廊,控制在匈奴人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会落入匈奴人之手,生死难料。但要去往西域,就必须穿越这条生死通道。

    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有着广袤无垠的戈壁沙滩,有着碧草蓝天的草原,有着巍巍雄壮的昆仑山。

    几千年来,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从此穿过,伴随着悠悠驼铃,东西方的文明,在此碰撞交汇。

    这块美丽的土地,在匈奴的铁蹄下,备受蹂躏,直到张骞闯入这片天地,才为人们开启了另一扇大门,也为这块富饶的土地,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汉初,西域对中原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是一个谜一样的世界。汉朝的君臣,是在匈奴单于给汉帝国的示威信中,才得知在自己的西部,有一块广阔的土地,散布着数十个小国家。

    于是,汉朝人把从今天的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到新疆,甚至包括中亚以至更远的地方,统称为“西域”。

    戈壁坚硬,黄沙漫漫,阳光炽烈,如火一般燃烧。走上很远才能看到一片绿洲,和稀疏的人烟,然后又是荒漠戈壁。劲吹的风沙铺天盖地,危险无处不在。要找到月氏部落,就只能冒险穿过匈奴人严密控制的这条通道。

    在汉初统治者眼里,那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世界,因为匈奴的铁骑,就在眼前。

    不幸的是,张骞的使团进入戈壁不久,就被匈奴骑兵发现,使团中的许多人被杀。幸运的是,匈奴单于并没有杀掉张骞,只是将他与堂邑父扣押下来,张骞从此开始了在匈奴人监管下的生活。

    然而,汉帝国使团的突然出现,引起了匈奴单于的警惕,他们明白,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一向软弱恭顺的汉帝国,正在谋划着某种隐秘的计划。

    单于强迫张骞在匈奴娶妻生子,然而,这位汉朝的使节对自己的使命始终念念不忘。

    转眼间,风雪飘摇十余载,十年后他终于找到机会,和那位善于骑射的堂邑父,逃脱了匈奴人的控制。

    一路跋山涉水,历经艰辛,经中亚古城大苑和康居,最终到达了大月氏。然而,在东方屡屡受挫的大月氏,在打败了中亚的阿姆河流域的原住居民后,并在此地安家落户。

    该地水土丰饶,没有外敌侵扰,大月氏人,牲畜兴旺,丰衣足食,安逸的生活使大月氏人,淡忘了昔日的仇恨,况且他们也忌惮于匈奴的彪悍强大,又考虑到与汉朝相隔遥远,无法呼应,大月氏人,便放弃了向匈奴复仇的打算。

    张骞在西域逗留了一年多后,终于踏上了归程,为了避免被匈奴人发现,这次张骞改走南道。

    不料,改走南道还是被匈奴人发现,为此,又扣留了一年多时间。直到匈奴单于病死,匈奴贵族为争夺统治权发生内乱,他才带着堂邑父一起逃出了匈奴领地,奔回汉朝长安,而这时,已经是公元前126年。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历时十三年,这十三年期间,汉朝与匈奴相继爆发了马邑之谋,及河套之战。(具体内容,会在后俩章节详细解析,感兴趣的朋友,请仔细阅览后两章节的段落内容,及时间节点)。

    张骞出发时,浩浩荡荡,回来时,却形单影只。汉武帝刘彻,鉴于张骞此行所经历的艰险,以及取得的成绩,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封为“奉使君”。

    张骞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实现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计划,但是张骞深入到西域各国,对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获得了大量汉政府前所未闻的宝贵资料。从此,西汉初步了解了西域各国,甚至更远的印度的情况。

    此外,张骞的西行,也传播了汉朝的文化,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西域的广阔与富饶,也激发了汉武帝开扩疆土,加强与外部世界交往的雄心,进而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由于张骞在匈奴滞留了十几年,熟悉了匈奴地区的水草分布,风俗人情,因此他协助汉军数次大败匈奴,并因此被封为“博望侯”。

    公元前121年,汉军大败匈奴,并把匈奴赶到大漠以北,(今甘肃境内),由中国内陆通往新疆的要道,(河西走廊)再也没有匈奴人的侵扰,通往西域的道路,彻底通畅。

    汉朝占领河西走廊后,为了巩固对此地的统治,张骞建议汉武帝;招引乌孙国回河西故地,以断匈奴右臂。张骞对汉武帝叙述;他被匈奴扣留时,听说乌孙原先住在今甘肃祁连山及敦煌一带,与大月氏为邻,大月氏曾攻占过乌孙住地,但随着匈奴的扩张,大月氏开始向西迁徙,乌孙又在匈奴的帮助下击败大月氏,占领了,位于亚洲中部的伊犁河流域。然而,乌孙仍然十分怀念故里,张骞建议汉武帝;重金贿赂乌孙,招他们东迁回归故里,协助汉军固守河西。

    公元前119年,张骞又以中郎将的身份,偕同副使,将士等三百余人的使团,携带牛羊万头,金币帛数千巨万,再次出使西域,并把大量丝绸经西北带到了西方。

    经过艰难的跋涉,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来到乌孙。然而,此时的乌孙由于内部纷争,已经一分为三,随着实力的削弱,乌孙对势力强大的匈奴更加畏惧,所以,不愿再向东方迁徙。于是,乌孙便派了一个数十人的使团,携带礼物随张骞到汉朝答谢。

    此外,张骞在乌孙期间,还派遣副使分别访问了西域其他各国。

    后来,这些国家也都派使节,携带礼物,随汉朝使臣陆续回访长安。

    为了供应和保护往来的使者,汉武帝昭帝时期,在今天的新疆库尔勒市,新疆轮台县等地驻兵屯田,积聚粮食,设置使者校尉领护。后来又设置西域都护府。

    位于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中国和欧洲国家,分别代表着东西方文化,他们之间横亘着辽阔的欧亚内陆地区,也就是现在中国新疆以西的中亚地区。

    这是一条由长安,出发地的贸易交通线,途经这里,向西延伸,或通往西亚,或绕过里海,但终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欧洲。

    由于丝绸,是这条大路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所以,后人把这条古老的路线称为“丝路”,或者“丝绸之路”。

    张骞一行,从长安出发,经陇西、焉耆(qi)、龟兹(qiuci),越过葱岭,到达赤谷,与乌孙建立了联系。通过乌孙又与大苑、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等国,建立联系。

    通往欧洲大陆的丝绸之路正式开通,这条道路,由汉都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进入今天的新疆,再从新疆通往西亚及地中海等国,这就是人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丝绸之路。

    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通的新纪元,此后,各国的使者,商人往来于这条路上。东来的西方人,西行的中国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随着西汉对匈奴的节节胜利,汉政府沿着河西走廊设置郡县,派兵屯田戍守,修筑亭障,保证了沿途的安全和旅途食宿的方便。于是,西域诸国纷纷与汉帝国建立联系,这就使得西北丝绸之路,日渐繁荣,而且形成了两条路线。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从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然后分为南北两条路线,南道从敦煌出阳关往西,经过今天的罗布泊,到达楼兰,在沿着阿尔金山、昆仑山北麓向西,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南侧西行,经过且末、精绝、于阗(tian)、皮山、莎车、疏勒等地,越过葱岭,向西南可以到达身(juan)毒,即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或向西到达大月氏、安息、条支,最远到地中海东岸。

    北道从敦煌向西,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北侧西行,经过龟兹、姑墨、疏勒等,与南道会合,再越过葱岭到大苑、康居,再经过安息、条支到达大秦。

    一般来说,南道开通较早,张骞通西域后更加畅通。北道到汉宣帝时才畅通无阻。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使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时至今日,它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仍然对我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发挥着重大运用。

    中国丝绸,除了通过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由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两条主干线,东海起航线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齐,燕等国就有人远渡朝鲜,带去了蚕种和丝绸技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即秦末汉初,天下大乱时,齐燕赵等国人民,为逃避苦役,带着蚕种不断泛海赴朝,这就加速了纺织技术,在朝鲜的传播。

    关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南海航线,据“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汉武帝派遣的使者,和应募的商人出海贸易及航线,自日南即今越南中部或徐闻,合浦乘船出海,顺中南半岛东岸南行,经五个月抵达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又沿着中南半岛的西岸北行,仅四个月到达湄南河口的邑卢,即今天泰国的佛统。从该地南下,沿马来半岛东岸,仅二十余日航行,到达占湛离,即今泰国的巴蜀,在此,弃船登岸,横越地峡,步行十余日,到达现在缅甸的丹那沙林。

    再向西航行至印度洋,到达黄支国,即今天印度东南海岸,这是当时中国人海上航行到达的最远的地方。

    总之,中国的丝绸之路,早在公元前就已经分为海陆两路,就陆路而言;由张骞开通西域的西北丝绸之路,长城以北的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和四川云南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海路则有风平浪静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样,丝绸之路实际上有四条之多。

    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心贸易的一条商路,促进东西方经济的交流,它的贡献还表现在推动了东西文化的交流。

    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陆续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各地。

    佛教,***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向东传入中国。

    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他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并且促使他们相互渗透。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的一条光明大道,使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与西方文明相互交融,共同促进友邦之路。

    这条由长安(今西安)起源的丝绸之路,对我们后世子孙供应着不可估量的财富价值,也是带动世界经济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