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你不了解的两晋南北朝 » 第十四章 桓温北伐

第十四章 桓温北伐

    在平定苏峻之乱的过程中,有一位名叫桓彝的官员被叛军所杀,他的儿子枕戈泣血,终报父仇,一时传为佳话。这位少年名叫桓温,来自谯国桓氏,他为人豪爽,姿貌伟岸,风度不凡,后娶南康长公主为妻,加拜驸马都尉。公元345年,桓温出任荆州刺史,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

    桓温出镇荆州后,打算西伐占踞巴蜀的成汉政权,当时的成汉正日渐衰微,皇帝李势更是荒淫无道。江夏相袁乔对此极力赞同,建议桓温率一万精兵轻军速进,直攻成都。同时,他认为北方后赵见晋军远征,会认为国内有防备,不敢进犯,而且即使进犯,长江沿岸的守军亦足以拒敌,因此不用担心后赵会趁虚而入。桓温于是决定伐蜀。公元347年,桓温击败成汉,俘虏了皇帝李势,成功平定巴蜀。

    平蜀之战后,桓温声名大振,朝廷开始对他有所忌惮。此时皇帝司马聃年仅五岁,把控朝廷的是皇帝的叔叔会稽王司马昱与褚太后之父褚裒,他们觉得应该找一个人来与桓温抗衡,于是便找到了殷浩。

    殷浩来自陈郡殷氏,他完美继承了魏晋名士的所有“优点”。第一,爱好清谈。殷浩年少时就精通玄理,与叔叔殷融都酷爱研究当时的主流典籍《老子》与《易经》,小小年纪便能说得叔叔殷融毫无还口之力,因此被那些所谓的名士们所推崇。殷浩除了辩不过刘惔之外,基本上难逢敌手,王导生前就特别喜欢殷浩这样的“名士”,如今司马昱对殷浩的喜爱更是溢于言表。第二,爱好隐居。殷浩隐居荒山,将近十年,东晋三公轮番征召殷浩为官,他都不去,庾翼写信极力劝他出仕,殷浩还是执意不出山。最后朝廷直接任命殷浩为扬州刺史,殷浩再三推辞之后,终于来朝廷上班了。第三,自命清高,除了自己眼中认可的“名士”,其他人通通不入眼。

    公元349年,后赵皇帝石虎病死,北方形势大乱,这给东晋提供了北伐的好机会。桓温立刻上疏朝廷,请求北伐,但却始终未得回复。另一方面,公元352年,殷浩却正式带兵北伐。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他数次北伐,欲进据洛阳,修复园陵,但却屡次战败,军需物资更是被掠夺殆尽,原本归顺东晋的姚襄等人也再次反叛。公元354年,桓温上奏朝廷,列举殷浩罪状,迫使朝廷将殷浩废为庶人。从此,朝廷内外大权尽归桓温之手。

    桓温在掌控朝廷内外大权后,也开始了他的三次北伐。

    一伐前秦。公元354年二月,桓温率军自江陵出发,北上讨伐秦军。晋军历经数次血战,顺利进入关中。前秦皇帝苻健命苻苌、苻雄等将领率五万军队屯兵峣柳,以阻挡晋军。桓温亲自上阵,击败前秦的全明星军团。四月,桓温进军至灞上,在灞上王猛见桓温的故事我们之前就说过。关中许多老百姓痛哭失声,没想过今天还能再次见到官军!桓温进入关中时,他打算就地收麦以解决军粮问题。苻健听闻晋军收粮,猜到桓温军中粮草不足,于是采取坚壁清野的方式,使得桓温想收割关中麦子充作军粮的计划落空。六月,桓温被迫撤返江陵,并将关中三千多户百姓一同迁走。秦军随后趁势追击,晋军大败,伤亡甚众。

    二伐姚襄。公元356年,桓温上书朝廷说自己要解救洛阳,顺便去打扫西晋皇帝的陵墓,祭奠先皇帝,收拾干净后让朝廷还于旧都,结果被朝廷果断拒绝。不久,朝廷拜桓温为征讨大都督,都督司、冀二州诸军事,负责征讨事宜。七月,桓温自江陵出兵再次北伐。此时姚襄正在围困洛阳,听到桓温来攻,赶紧撤下包围,在伊水之北拒水而战。桓温亲自上阵,大破姚襄,收复洛阳。不久,桓温班师南回,并将三千多家归降百姓南迁至长江、汉水一带。

    三伐前燕。公元362年,前燕进攻洛阳。东晋守将弃城而逃,冠军将军陈祐派人向朝廷求救。桓温派三千人协助守城,再次上表要求迁都洛阳,被朝廷拒绝。公元365年年,前燕再次攻打洛阳,陈佑出逃。司马昱得知,与桓温在洌洲会面,命他移镇姑孰,准备征讨之事,但最终因晋哀帝驾崩而作罢。

    公元369年,桓温亲率步骑五万北伐前燕。然而这次局势虽然对桓温有利,但桓温既不占地利,淮河与黄河间的水路要塞被前燕占据,又不占天时,当时正逢大旱,水道不通。于是桓温让人在钜野开凿水路三百里,使船只由清水进入黄河。总之,桓温是对水路非常迷恋,仍旧计划从兖州通过水路直取邺城。有部将建议桓温率军从陆路直击邺城,或者坚守河道,控制漕运,储蓄粮食,直至明年夏天水量有保障了再继续进攻,但桓温全都不听。

    七月,桓温进驻枋头,前燕大将慕容垂率八万大军前来抵抗。桓温命袁真进攻谯、梁,并打开石门水道。但袁真始终无法开通石门,最终晋军军粮耗尽。九月,桓温焚毁战船,退军而去。慕容垂率八千骑兵追赶,与晋军战于襄邑。桓温大败,死伤三万人。桓温最后一次北伐以惨败告终。

    我们回顾桓温的三次北伐,可以看出桓温北伐并非为了收复故土,统一晋室江山,而是为了他篡晋积累人望,其目的是“欲先立功河朔,还受九锡”。桓温的这种心态,在他第一次北伐时就被王猛看出来了。桓温第三次北伐大败而归后,威望大降,从而促使他放弃外讨增加名望,转而对内行废立。